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大量的优秀学生美术作业,这些作业能够体现一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又会因教师的评价而得到升华。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只是简要其词,没有深入评价,忽视了评价对一个学生的深远影响,使得自己的教学越来越缺乏学生的信任,导致学生上美术课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故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美术教学 评价 丰富化 情感化 多样化 分层化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经常接触到学生的美术作品。这其中不乏有大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有些作品虽然稚嫩,但都洋溢着学生们创造的热情,率真的思想。画中大胆的笔触,泼辣的画风,常常令人感到自愧不如。难怪法国绘画大师马蒂斯也曾感叹到:“我从孩子们那里得到了启迪!”这些作品不落俗套,无拘无束,没有别人绘画作品的“影子”,有的只是一种自己的感受,一种自然的美。这种美可以说是单纯的美、稚拙的美和体验的美,而这种美正是我们美术教学中所追求的。我们有很多的教师往往不屑于此,即便是好的作业,往往也是一语带过。那么,我们如何去关注她、呵护她呢?
一、评价的内容应“丰富化”
建立“全程式”评价模式。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针对《标准》美术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1.初始阶段(兴趣评价)
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
2.深入阶段(创意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例如,在《线材人物、动物造型》一课,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作笔架的小动物造型,有的要设计可放在家里的盆景,还想设计有乌龟、刺猬、孙悟空、公鸡、小老鼠等,种类繁多,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合理性、创新性,哪怕极其细微,也须充分肯定。
二、评价的过程要“情感化”
情感的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令人最难以忘怀的。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渗透了教师浓厚的情感色彩,而这其中的正确评价方式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显示学生的创造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一,肯定式评价。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其精神面貌和行为表现是教师评价关注的焦点。对于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要用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对其进行及时评价。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格外“关照”,我对学生的评价经常是这样的:“我比较欣赏你的色彩”“你挺有创意”“比上次更棒了”“如果再精致点会更好”“你似乎还没理解我讲的透视,能和我谈谈你对透视的看法吗”。虽然这样做工作量加大,可这种建立在充分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
其二,期待式评价。“罗森塔尔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时,我在美术课堂上采取面批形式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目的是通过这种直接反馈,向他们频频传递良性信息,帮助他们坚定学习美术的信心。在作业评价中如果学生的作业达不到所在层次应达到的目标,教师可暂不给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评价,进行修改后再由教师给成绩。
其三,接纳式评价。在作业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与偏爱,以免学生建立起自卑、自负或自欺等错误观念。学生的智力、兴趣发展具有差异性,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教师应接纳学生的想法与情感表现,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作业的长短,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具体成绩及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有障碍,个性发展上有缺陷的学生,应给予更多关怀,要有移情性的理解,评价中注意扶持他们的起步点,挖掘他们在学习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创设学习上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评价的活动需“多样化”
开发美术评价活动课程。审美本身是融文化修养、艺术学识、实践经验、情感体验与表达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在美术课中开发美术评价活动课,能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提供一个舞台。笔者尝试开发了美术合作课、美术作品展示课、美术实践经验交流课及美术创作、“新闻发布会”等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的评价活动课,让学生在学会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及水平。
四、评价的结果宜“分层化”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的同时,评价结果分层。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既因人而异,又随时就势,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顺势助长而移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A层次的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且美术基础较好;
B层次的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一般;
C层次的学生则在美术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针对不同情况,教师在评价中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多变的色彩》一课中,笔者根据A类学生对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知识掌握较好的特点,要求他们在绘画中发挥想象力,着重提高构思能力;对B类学生,则侧重于构图层次、色彩的协调!造型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引导,让他们掌握装饰画的画法,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C类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掌握复色的调配知识及方法,作业要完整,要具备基本的绘画表现能力。各层次的学生只要按相应的要求去做,努力完成自己的色彩作品,都可以争取获得“优秀”的评价。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种“撬动效应”同样适用于美术教学。教育评价一旦找到合适的支点,让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其必然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因评价而更美丽!
美术教学 评价 丰富化 情感化 多样化 分层化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经常接触到学生的美术作品。这其中不乏有大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有些作品虽然稚嫩,但都洋溢着学生们创造的热情,率真的思想。画中大胆的笔触,泼辣的画风,常常令人感到自愧不如。难怪法国绘画大师马蒂斯也曾感叹到:“我从孩子们那里得到了启迪!”这些作品不落俗套,无拘无束,没有别人绘画作品的“影子”,有的只是一种自己的感受,一种自然的美。这种美可以说是单纯的美、稚拙的美和体验的美,而这种美正是我们美术教学中所追求的。我们有很多的教师往往不屑于此,即便是好的作业,往往也是一语带过。那么,我们如何去关注她、呵护她呢?
一、评价的内容应“丰富化”
建立“全程式”评价模式。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针对《标准》美术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1.初始阶段(兴趣评价)
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
2.深入阶段(创意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例如,在《线材人物、动物造型》一课,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作笔架的小动物造型,有的要设计可放在家里的盆景,还想设计有乌龟、刺猬、孙悟空、公鸡、小老鼠等,种类繁多,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合理性、创新性,哪怕极其细微,也须充分肯定。
二、评价的过程要“情感化”
情感的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令人最难以忘怀的。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渗透了教师浓厚的情感色彩,而这其中的正确评价方式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显示学生的创造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一,肯定式评价。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其精神面貌和行为表现是教师评价关注的焦点。对于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要用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对其进行及时评价。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格外“关照”,我对学生的评价经常是这样的:“我比较欣赏你的色彩”“你挺有创意”“比上次更棒了”“如果再精致点会更好”“你似乎还没理解我讲的透视,能和我谈谈你对透视的看法吗”。虽然这样做工作量加大,可这种建立在充分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
其二,期待式评价。“罗森塔尔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时,我在美术课堂上采取面批形式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目的是通过这种直接反馈,向他们频频传递良性信息,帮助他们坚定学习美术的信心。在作业评价中如果学生的作业达不到所在层次应达到的目标,教师可暂不给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评价,进行修改后再由教师给成绩。
其三,接纳式评价。在作业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与偏爱,以免学生建立起自卑、自负或自欺等错误观念。学生的智力、兴趣发展具有差异性,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教师应接纳学生的想法与情感表现,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作业的长短,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具体成绩及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有障碍,个性发展上有缺陷的学生,应给予更多关怀,要有移情性的理解,评价中注意扶持他们的起步点,挖掘他们在学习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创设学习上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评价的活动需“多样化”
开发美术评价活动课程。审美本身是融文化修养、艺术学识、实践经验、情感体验与表达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在美术课中开发美术评价活动课,能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提供一个舞台。笔者尝试开发了美术合作课、美术作品展示课、美术实践经验交流课及美术创作、“新闻发布会”等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的评价活动课,让学生在学会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及水平。
四、评价的结果宜“分层化”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的同时,评价结果分层。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既因人而异,又随时就势,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顺势助长而移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A层次的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且美术基础较好;
B层次的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一般;
C层次的学生则在美术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针对不同情况,教师在评价中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多变的色彩》一课中,笔者根据A类学生对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知识掌握较好的特点,要求他们在绘画中发挥想象力,着重提高构思能力;对B类学生,则侧重于构图层次、色彩的协调!造型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引导,让他们掌握装饰画的画法,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C类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掌握复色的调配知识及方法,作业要完整,要具备基本的绘画表现能力。各层次的学生只要按相应的要求去做,努力完成自己的色彩作品,都可以争取获得“优秀”的评价。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种“撬动效应”同样适用于美术教学。教育评价一旦找到合适的支点,让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其必然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因评价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