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效课堂;朗读时间;朗读目的;分层次提高
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而朗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然而,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朗读存在诸多问题,如:孩子们的朗读时间得不到有力地保障;师生间的评价太过单一;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兴趣不够浓厚;课前预习课文流于形式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更有力地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学生的朗读时间得到了有力保障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所谓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的讲所占据着,学生失去了很多的读书时间,40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多可怜的孩子们!如今这一现状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已不存在了。因为预习课文时我们有着明确的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等,学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他们课前的阅读次数还会少吗?这样课堂上他们朗读时的语句流畅多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不是多了许多吗?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展示。
二、学生的朗读目的更加明确
以前的语文课堂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因课前工作做得不够扎实,读的时候也只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驱赶下去读,根本没有用心、用情仔细地朗读。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浓浓的父爱,因学生对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了解甚少,加之学生在预习时未能出示一定的目的,导致他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字词读音不准、句子不流畅,这样的朗读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导致学生读起课文来往往是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但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学生将大量的预习工作放在课前,这样他们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书的目的也明确了。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读书的效率,而且学生读书的兴趣也就浓更起来。
三、多种形式的评价语,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过去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所谓感情的朗读,作为教师,我们往往只会盯住几个尖子生,让他们读来读去,他们好似在演讲一般,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是听众,规规矩矩坐着,这样长期下去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能提高学生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读呢?今天的我们再不会出现这种现状了,在学生的朗读方面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我们都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让他们读,使他们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朗读面有所扩展。有一次,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在理解的基础上,跟学生说:“天都峰,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险和陡,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一番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爬天都峰的不易,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后有种急于挑战的想法。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虽然只是三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介绍时无论是神情,还是天都峰的特点都是那样的出色,听后让人佩服不已。
四、面对全体学生,分层次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人的五指都不一样长,何况是学生呢?那么学生的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难一点的优等生来读,稍简单的让中等生试试,简单的就留那些“丑小鸭”?对他们的朗读要求也应不一。优等生读的要有节奏,感情的投入也必不可少。那对于“丑小鸭”而言,只要他们敢于挑战,读通句子,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有进步,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少一些失败的痛苦。同时,多为那些“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要有“丑小鸭”的经历。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但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要到位。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还要通过语言表述“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指导要抓住要领,不光要重声音形式,还要重内心体验;不光要重表层的技巧,还要重语言的内蕴。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更不能忽略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样一来,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感情强烈的语句,表达的效果就会不言而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在读时,先要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其次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读后会更富感染力。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会有质的飞跃,阅读面也会随着他们喜爱上读而越来越宽,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潘小剑.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J].读书育人,2014(20).
編辑 温雪莲
关键词:高效课堂;朗读时间;朗读目的;分层次提高
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而朗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然而,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朗读存在诸多问题,如:孩子们的朗读时间得不到有力地保障;师生间的评价太过单一;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兴趣不够浓厚;课前预习课文流于形式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更有力地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学生的朗读时间得到了有力保障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所谓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的讲所占据着,学生失去了很多的读书时间,40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多可怜的孩子们!如今这一现状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已不存在了。因为预习课文时我们有着明确的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等,学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他们课前的阅读次数还会少吗?这样课堂上他们朗读时的语句流畅多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不是多了许多吗?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展示。
二、学生的朗读目的更加明确
以前的语文课堂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因课前工作做得不够扎实,读的时候也只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驱赶下去读,根本没有用心、用情仔细地朗读。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浓浓的父爱,因学生对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了解甚少,加之学生在预习时未能出示一定的目的,导致他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字词读音不准、句子不流畅,这样的朗读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导致学生读起课文来往往是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但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学生将大量的预习工作放在课前,这样他们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书的目的也明确了。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读书的效率,而且学生读书的兴趣也就浓更起来。
三、多种形式的评价语,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过去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所谓感情的朗读,作为教师,我们往往只会盯住几个尖子生,让他们读来读去,他们好似在演讲一般,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是听众,规规矩矩坐着,这样长期下去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能提高学生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读呢?今天的我们再不会出现这种现状了,在学生的朗读方面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我们都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让他们读,使他们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朗读面有所扩展。有一次,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在理解的基础上,跟学生说:“天都峰,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险和陡,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一番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爬天都峰的不易,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后有种急于挑战的想法。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虽然只是三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介绍时无论是神情,还是天都峰的特点都是那样的出色,听后让人佩服不已。
四、面对全体学生,分层次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人的五指都不一样长,何况是学生呢?那么学生的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难一点的优等生来读,稍简单的让中等生试试,简单的就留那些“丑小鸭”?对他们的朗读要求也应不一。优等生读的要有节奏,感情的投入也必不可少。那对于“丑小鸭”而言,只要他们敢于挑战,读通句子,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有进步,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少一些失败的痛苦。同时,多为那些“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要有“丑小鸭”的经历。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但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要到位。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还要通过语言表述“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指导要抓住要领,不光要重声音形式,还要重内心体验;不光要重表层的技巧,还要重语言的内蕴。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更不能忽略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样一来,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感情强烈的语句,表达的效果就会不言而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在读时,先要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其次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读后会更富感染力。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会有质的飞跃,阅读面也会随着他们喜爱上读而越来越宽,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潘小剑.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J].读书育人,2014(20).
編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