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表文章10篇,参与原创命题5次、教学分享交流会3次。湘潭市首届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思想政治学科专业发展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湖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二等奖。这是杨有平在自己2018专业成长小计中的记录。除了年度总结,还有学期总结、月份总结,更多的是教学方面的记录,开博客不到5年的时间里,杨有平共写了207篇文章。这是杨有平毕业的第三年,在他看来,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
做一名有转换力的教师
当老师没多久,杨有平就多次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学生下课拿着题目来问自己,但知识点却是他在课堂中反复强调过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已经讲得够明白了,但学生还是不会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杨有平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教师转化力不够。
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能力就是转化力,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学生明白。意识到这点后,杨有平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分享,既有学生憧憬的大学生活,也有高中学习方法的介绍,还有青春期时的各种冲动与烦恼。这些分享看似无关学科知识的传授,但往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一剂“良药”,也是增进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只有师生关系处理好了,学生才会信其道。除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杨有平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科知识,如学生自主讲题、学生辩论、时政解读;让学生自主讲课,从备课到授课全程辅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开展社会调研等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体味学习的乐趣,由此爱上课堂,最终将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由知识传递的场所向知识体验和建构的场所转变。
好课精从“磨砺”出
在湖南省2017年青年教师“生本课堂”同课异构优质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杨有平作为四位主讲教师之一,授课的课题为《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对于这节课的导入,杨有平最先的设计是意图采用望城城区的变化,然后进行设问:“望城城区的变化,得益于谁的领导?”然后引出中国共产党。经思考,该设计虽然贴近学生生活,但可行性较低。首先,作为主讲教师的杨有平对望城昨天和今天所发生的变化全然不知;其次,望城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折到中国共產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过于牵强。因此,这一导入被杨有平否定了,这次修改给他的启示就是教学资源的运用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
第二次导入设计中,杨有平结合当时两会热点新闻——《民法总则》的修订,首先让学生了解《民法总则》的相关内容,然后再通过材料展示《民法总则》的修订过程,进行设问:“中国共产党在《民法总则》的修订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该导入设计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个不足,就是材料过于冗长,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导入所用时间接近5分钟。耗时过久,久攻不进是授课应避免的问题。因此,在教研组的建议之中,可以将此材料用于讲授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但不宜作为导入,这次修改给杨有平的启示是导入既要新奇有趣、引人入胜,也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三次导入的方式是鉴于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现有的了解,以中国共产党党旗为切入点,采取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导入新课,基于此,首先杨有平让学生观看中国共产党党旗,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面什么旗帜吗?”学生:“中国共产党党旗。”“那么,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又那些了解呢?”学生:“执政党,1921年成立,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可以回答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然后补充“其实,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我国的执政党,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那么这种执政地位是怎么确立的呢?”以此引入本课。
以上三个导入设计中,都有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杨有平选择了第三种导入,该导入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又能够达到导入新课的效果,同时还为接下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而做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有效导入课堂教学,实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具体采用哪种导入方式,一定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
在杨有平的课堂上,所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被要求不允许翻阅教材,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要敢于为自己内心的声音呐喊。
知识的掌握在于运用,学生自己会运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在回答问题中,只有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的知识,才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可能重拍,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可能重建,教学也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样,是一门需要终生修习的本领。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才能努力为生命寻找到更辽阔而自由的天空。
做一名有转换力的教师
当老师没多久,杨有平就多次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学生下课拿着题目来问自己,但知识点却是他在课堂中反复强调过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已经讲得够明白了,但学生还是不会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杨有平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教师转化力不够。
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能力就是转化力,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学生明白。意识到这点后,杨有平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分享,既有学生憧憬的大学生活,也有高中学习方法的介绍,还有青春期时的各种冲动与烦恼。这些分享看似无关学科知识的传授,但往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一剂“良药”,也是增进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只有师生关系处理好了,学生才会信其道。除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杨有平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科知识,如学生自主讲题、学生辩论、时政解读;让学生自主讲课,从备课到授课全程辅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开展社会调研等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体味学习的乐趣,由此爱上课堂,最终将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由知识传递的场所向知识体验和建构的场所转变。
好课精从“磨砺”出
在湖南省2017年青年教师“生本课堂”同课异构优质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杨有平作为四位主讲教师之一,授课的课题为《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对于这节课的导入,杨有平最先的设计是意图采用望城城区的变化,然后进行设问:“望城城区的变化,得益于谁的领导?”然后引出中国共产党。经思考,该设计虽然贴近学生生活,但可行性较低。首先,作为主讲教师的杨有平对望城昨天和今天所发生的变化全然不知;其次,望城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折到中国共產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过于牵强。因此,这一导入被杨有平否定了,这次修改给他的启示就是教学资源的运用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
第二次导入设计中,杨有平结合当时两会热点新闻——《民法总则》的修订,首先让学生了解《民法总则》的相关内容,然后再通过材料展示《民法总则》的修订过程,进行设问:“中国共产党在《民法总则》的修订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该导入设计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个不足,就是材料过于冗长,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导入所用时间接近5分钟。耗时过久,久攻不进是授课应避免的问题。因此,在教研组的建议之中,可以将此材料用于讲授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但不宜作为导入,这次修改给杨有平的启示是导入既要新奇有趣、引人入胜,也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三次导入的方式是鉴于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现有的了解,以中国共产党党旗为切入点,采取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导入新课,基于此,首先杨有平让学生观看中国共产党党旗,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面什么旗帜吗?”学生:“中国共产党党旗。”“那么,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又那些了解呢?”学生:“执政党,1921年成立,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可以回答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然后补充“其实,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我国的执政党,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那么这种执政地位是怎么确立的呢?”以此引入本课。
以上三个导入设计中,都有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杨有平选择了第三种导入,该导入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又能够达到导入新课的效果,同时还为接下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而做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有效导入课堂教学,实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具体采用哪种导入方式,一定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
在杨有平的课堂上,所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被要求不允许翻阅教材,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要敢于为自己内心的声音呐喊。
知识的掌握在于运用,学生自己会运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在回答问题中,只有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的知识,才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可能重拍,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可能重建,教学也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样,是一门需要终生修习的本领。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才能努力为生命寻找到更辽阔而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