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门诊外科换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感染控制情况。方法:自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集的门诊外科换药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分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组采用安全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分析组的患者满意度比参照组高,且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门诊外科换药患者采用安全护理措施,有利于控制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外科;换药;护理方法;感染控制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 2016年10月-2018年3收治的门诊外科换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50例和分析组50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 28/22,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95±12.54)岁,病程2-5周,平均病程(2.18±0.48)周。分析组患者男女比例27/23,年龄 17-69岁,平均年龄(42.96±12.53)岁,病程2-5周,平均病程(2.19±0.46)周。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组:采用安全护理措施,具体方法:(1)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资料逐一核对,确认本人,采用专用洗手液洗手,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换药消毒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换药部位取舒适体位,伤口暴露,将伤口敷料取下,对伤口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手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采用碘伏对伤口及周围清洗、消毒,防止感染。采用碘伏棉球将患者伤口上脓液清理干净,并对伤口周围纱布线头、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再次对伤口清洁,之后利用无菌纱布于患者创伤面进行覆盖,胶带固定。(3)换药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注意患者创伤面周围健康组织的保护,消毒后,保持轻柔的动作接触更换敷料,并销毁一次性物品,而接触患者伤口的器具,均需实施单独杀菌消毒。最后,对于患者的伤口保护,将注意事项均告知患者,避免绷带浸湿、解开,当伤口出现疼痛、发痒时须及时就诊,伤口未痊愈前,饮食以清淡的为主,禁止饮酒吸烟。
1.3 观察指标
对更换药物后患者发生感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其中患者满意度以患者伤口未出现发痒 疼痛等症状,伤口恢复良好视为满意;以患者伤口出现轻微发痒、疼痛等症状,伤口有所好转视为良好;以患者伤口出现严重性发痒、疼痛等症状,伤口未恢复且有加重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 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以百分率的计数治疗感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分析,经卡方检验。数据差异 P<0.05,具备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感染情况分析
分析组感染发生率10%,参照组26%,组间数据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分析
分析组患者满意度96%,参照组82%,数据间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门诊外科换药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作为临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医院中加强各级门诊外科换药时的消毒、无菌操作等管理,但是患者伤口感染发生问题仍是临床中头号问题,严重影响到患者愈合效果,进而为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不便。与此同时,门诊换药室操作人员的规范性操作也非常重要,规范性操作可有利于控制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感。门诊外科换药过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操作流程较为细节化,且由于医院内病毒微生物大量聚集,门诊科室接待患者人数较多,人员流动性大,存在的危险因素很多,因此应该加强对换药个过程的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感染控制效果,预防发生交叉感染等不良事故。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准确而细致的换药护理,穿插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根据门诊外科换药患者伤口感染因素分析,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门诊外科人流量大,医源性感染病原体相对较多;其次,伤口更換药物用具消毒不到位;第三,更换药物一次性物品及垃圾处理不及时。因此,本研究对门诊外科更换药物患者采用安全护理措施,经实践,取得显著成果。本次研究中分析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且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 P<0.05。分析: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有效完善门诊外科换药室无菌操作规范制度,让患者根据医院门诊号依次进入,有效减少人员流动,还有效减少不相关人员的流动性,为换药室保持良好的无菌环境提供条件。
结束语
通过门诊外科换药时感染因素分析,采取有效安全护理措施,有效将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并且将相关伤口注意事项及护理告知患者,让患者减少担忧,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故安全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王晓丹,应胜绿.护理安全管理在降低外科换药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6,048(004):247-249.
[2]王小英.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外科换药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027(004):127-128.
[3]方小琴,蒋秀兰.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外科换药室院内感染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9):147-148.
关键词:门诊外科;换药;护理方法;感染控制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 2016年10月-2018年3收治的门诊外科换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50例和分析组50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 28/22,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95±12.54)岁,病程2-5周,平均病程(2.18±0.48)周。分析组患者男女比例27/23,年龄 17-69岁,平均年龄(42.96±12.53)岁,病程2-5周,平均病程(2.19±0.46)周。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组:采用安全护理措施,具体方法:(1)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资料逐一核对,确认本人,采用专用洗手液洗手,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换药消毒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换药部位取舒适体位,伤口暴露,将伤口敷料取下,对伤口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手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采用碘伏对伤口及周围清洗、消毒,防止感染。采用碘伏棉球将患者伤口上脓液清理干净,并对伤口周围纱布线头、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再次对伤口清洁,之后利用无菌纱布于患者创伤面进行覆盖,胶带固定。(3)换药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注意患者创伤面周围健康组织的保护,消毒后,保持轻柔的动作接触更换敷料,并销毁一次性物品,而接触患者伤口的器具,均需实施单独杀菌消毒。最后,对于患者的伤口保护,将注意事项均告知患者,避免绷带浸湿、解开,当伤口出现疼痛、发痒时须及时就诊,伤口未痊愈前,饮食以清淡的为主,禁止饮酒吸烟。
1.3 观察指标
对更换药物后患者发生感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其中患者满意度以患者伤口未出现发痒 疼痛等症状,伤口恢复良好视为满意;以患者伤口出现轻微发痒、疼痛等症状,伤口有所好转视为良好;以患者伤口出现严重性发痒、疼痛等症状,伤口未恢复且有加重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 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以百分率的计数治疗感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分析,经卡方检验。数据差异 P<0.05,具备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感染情况分析
分析组感染发生率10%,参照组26%,组间数据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分析
分析组患者满意度96%,参照组82%,数据间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门诊外科换药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作为临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医院中加强各级门诊外科换药时的消毒、无菌操作等管理,但是患者伤口感染发生问题仍是临床中头号问题,严重影响到患者愈合效果,进而为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不便。与此同时,门诊换药室操作人员的规范性操作也非常重要,规范性操作可有利于控制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感。门诊外科换药过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操作流程较为细节化,且由于医院内病毒微生物大量聚集,门诊科室接待患者人数较多,人员流动性大,存在的危险因素很多,因此应该加强对换药个过程的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感染控制效果,预防发生交叉感染等不良事故。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准确而细致的换药护理,穿插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根据门诊外科换药患者伤口感染因素分析,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门诊外科人流量大,医源性感染病原体相对较多;其次,伤口更換药物用具消毒不到位;第三,更换药物一次性物品及垃圾处理不及时。因此,本研究对门诊外科更换药物患者采用安全护理措施,经实践,取得显著成果。本次研究中分析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且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 P<0.05。分析: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有效完善门诊外科换药室无菌操作规范制度,让患者根据医院门诊号依次进入,有效减少人员流动,还有效减少不相关人员的流动性,为换药室保持良好的无菌环境提供条件。
结束语
通过门诊外科换药时感染因素分析,采取有效安全护理措施,有效将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并且将相关伤口注意事项及护理告知患者,让患者减少担忧,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故安全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王晓丹,应胜绿.护理安全管理在降低外科换药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6,048(004):247-249.
[2]王小英.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外科换药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027(004):127-128.
[3]方小琴,蒋秀兰.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外科换药室院内感染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