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Google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曾经长期称霸世界棋坛的韩国棋手李世石举行围棋大战,以4:1获胜,惊动世界。一年之后的2017年5月,它与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对战,以3:0获胜。围棋界公认“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棋手顶尖水平。在它战胜柯洁之后,其研发团队宣布“阿尔法围棋”不再与人类棋手比賽。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围棋界对“阿尔法围棋”的最终接纳。“阿尔法围棋”在战胜李世石后被韩国棋院授予名誉职业九段称号。而当它战胜柯洁之后,中国围棋协会也授予它职业九段称号。虽然“阿尔法围棋”的战绩给人类棋手带来了深深的震惊和沮丧,但是围棋界至少在名义上并没有把“阿尔法围棋”视为非我族类的机器怪物,而是让“棋手”的称号涵盖了人工智能程序。
此举意义深远。“法人”概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可或缺,它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注释法学派在总结概括罗马法的基础上,作为自然人的对称而提出的。这个概念将法律意义上的虚拟人格赋予了公司、社团等组织,承认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由此试想一下,既然今天围棋界能够将人工智能程序视为棋手,焉知将来人类社会不会承认人工智能程序具有某种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权,独立享有某些权利和承担某些义务?
回溯到1997年,那一年,国际象棋界也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人机大战”,由IBM公司研制的电脑“深蓝”对战当时排名世界第一、同时也被公认为史上最强棋手的卡斯帕罗夫,结果“深蓝”获胜。那场比赛在当时造成的轰动效应,应该说远在“阿尔法围棋”战胜李世石和柯洁之上。有了“深蓝”的先例,“阿尔法围棋”的胜利只是让世人觉得“另一只靴子终于落下来了”。然而,“深蓝”并没有被国际象棋界视为棋手,相反,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它依然只是一台机器。
2017年5月,已经退役多年的棋王卡斯帕罗夫适逢其时地出版了《深度思考:机器智慧之终与人类创造性之始》(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一书,首次公开回顾了当年与“深蓝”的对局经历,分析了电脑对国际象棋发展的影响,总结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卡斯帕罗夫指出,1997年那次被媒体大肆渲染的他与“深蓝”之间的比赛,其实是一次回访赛。此前,在1996年2月,他和“深蓝”曾经有过一次棋战,他以三胜二和一负的战绩取胜。为了准备这次回访赛,IBM砸下大量资源,不仅大规模升级了“深蓝”的硬件,而且秘密雇用了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团队来训练强化其软件。IBM还做了不少小动作来确保“深蓝”的优势,例如拒绝提供“深蓝”的近期棋谱(卡斯帕罗夫的棋谱则是公开的),拒绝按照国际象棋大赛的比赛惯例让卡斯帕罗夫携助手参赛等等。“深蓝”在这次回访赛中以二胜三和一负的战绩取胜。卡斯帕罗夫要求再次比赛,但IBM拒绝,并迅速将“深蓝”拆卸,使卡斯帕罗夫无法报仇。综合两场比赛的战绩,卡斯帕罗夫其实仍以四胜五和三负的战绩略胜一筹。
在和“深蓝”对局之后,卡斯帕罗夫脑洞大开,发明了一种新的国际象棋对局形式—“先进国际象棋”(Advanced Chess)。参赛各方由人类棋手和电脑联合组成一支队伍,对局过程中,人类棋手可以咨询电脑。首先,在开局阶段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库检索对手的着法以前是否有人使用,胜率几何;然后,在中局阶段把自己设想的几种不同着法交给电脑执行,比较各自优点,也防止自己有漏算;最后,在残局阶段,电脑可以计算各种变化,检索是否可以得到一个致胜局面。人类棋手必须在对局时限之内妥善分配时间,在电脑执行各种变化的同时,他自己也需要思考棋局。1998年,在西班牙莱昂举办了第一场“先进国际象棋”公开赛,两位参赛的人类棋手分别是卡斯帕罗夫和托帕洛夫(Veselin Topalov)。此后莱昂基本上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先进国际象棋”公开赛。结果表明,顶尖人类棋手和电脑联合组队的棋力超过了由顶尖人类棋手或是电脑独自对局时的棋力。顶尖人类棋手可以通过直觉判断棋局,其思路可以超出电脑计算的极限。电脑则可以让顶尖人类棋手在战术上无懈可击,更加凸显战略层面的比拼。国际象棋变得更好玩了。
在《深度思考》一书中,卡斯帕罗夫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但凡那些人类知道自己如何去做的事情,机器都能比人类做得更好;但是还有很多事是人类能做但却并不确切知道如何去做,依靠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对于这些事情,机器就很难做好了。因为机器在起步阶段必须依靠人类输入的先验知识,如果人类无法解释关于“如何去做某件事”的知识,机器自然也就无从起步了。这也正是此书副标题所强调的重点所在:“机器智慧之终与人类创造性之始”。
“阿尔法围棋”自然也在卡斯帕罗夫的关注范围之内。他指出,“阿尔法围棋”和“深蓝”存在很大差别,“深蓝”是由一个国际象棋大师的团队来训练强化其软件,而“阿尔法围棋”长棋力的关键则是和自己反复对弈。“深蓝”的软件程序只能用来下国际象棋,而“阿尔法围棋”的算法则可以普遍化,推广到诸多领域。用专业术语来说,“阿尔法围棋”是把树状图的搜索和两个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其中一个估值网络评估大量选点,另一个走棋网络则选择落点。“阿尔法围棋”起初模仿参悟海量数据库内的人类职业棋手的过往棋局,然后和自己大量对弈,通过不断回馈修正错误来强化学习。这种算法可以解决人类在诸多领域都面临的存在多重相关因素的连续性决策问题。
卡斯帕罗夫虽然指出了“阿尔法围棋”和“深蓝”之间的区别,但认为它们本质上并无不同,都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这个结论下得未免太早了。2017年10月,《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无需人类知识精通围棋》(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介绍了Google开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元”(AlphaGo Zero),从零开始,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完全依靠和自己对局来强化学习,结果在和旧版“阿尔法围棋”的棋战中取得了100:0的战绩。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不再被人类知识所限制,而是自行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策略。“深度思考”不再是人类可以自傲的资本。
随着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和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它在社会学和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化”也即将到来。如果说通过引入电脑参赛,卡斯帕罗夫的“先进国际象棋”改变了国际象棋的对局规则,那么当工作场所和生活中的规则也因人工智能的介入而改变之际,对人工智能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就必须有所规定。如果当初“深蓝”被视为棋手,IBM就没有权力拆卸它,卡斯帕罗夫就可以和它继续对局,看看究竟谁的水平更高。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法则”,但那只是抽象地要求机器人服从人类利益,而不是设计一套机器人和人类都应当遵守的规则系统。可以说,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卡斯帕罗夫的关键意义并不在于他曾被“深蓝”击败,而在于他发明的“先进国际象棋”对局规则赋予了电脑与人类棋手平等的参赛权,从而成为对人工智能赋予民事权利的先驱者。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围棋界对“阿尔法围棋”的最终接纳。“阿尔法围棋”在战胜李世石后被韩国棋院授予名誉职业九段称号。而当它战胜柯洁之后,中国围棋协会也授予它职业九段称号。虽然“阿尔法围棋”的战绩给人类棋手带来了深深的震惊和沮丧,但是围棋界至少在名义上并没有把“阿尔法围棋”视为非我族类的机器怪物,而是让“棋手”的称号涵盖了人工智能程序。
此举意义深远。“法人”概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可或缺,它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注释法学派在总结概括罗马法的基础上,作为自然人的对称而提出的。这个概念将法律意义上的虚拟人格赋予了公司、社团等组织,承认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由此试想一下,既然今天围棋界能够将人工智能程序视为棋手,焉知将来人类社会不会承认人工智能程序具有某种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权,独立享有某些权利和承担某些义务?
回溯到1997年,那一年,国际象棋界也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人机大战”,由IBM公司研制的电脑“深蓝”对战当时排名世界第一、同时也被公认为史上最强棋手的卡斯帕罗夫,结果“深蓝”获胜。那场比赛在当时造成的轰动效应,应该说远在“阿尔法围棋”战胜李世石和柯洁之上。有了“深蓝”的先例,“阿尔法围棋”的胜利只是让世人觉得“另一只靴子终于落下来了”。然而,“深蓝”并没有被国际象棋界视为棋手,相反,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它依然只是一台机器。
2017年5月,已经退役多年的棋王卡斯帕罗夫适逢其时地出版了《深度思考:机器智慧之终与人类创造性之始》(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一书,首次公开回顾了当年与“深蓝”的对局经历,分析了电脑对国际象棋发展的影响,总结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卡斯帕罗夫指出,1997年那次被媒体大肆渲染的他与“深蓝”之间的比赛,其实是一次回访赛。此前,在1996年2月,他和“深蓝”曾经有过一次棋战,他以三胜二和一负的战绩取胜。为了准备这次回访赛,IBM砸下大量资源,不仅大规模升级了“深蓝”的硬件,而且秘密雇用了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团队来训练强化其软件。IBM还做了不少小动作来确保“深蓝”的优势,例如拒绝提供“深蓝”的近期棋谱(卡斯帕罗夫的棋谱则是公开的),拒绝按照国际象棋大赛的比赛惯例让卡斯帕罗夫携助手参赛等等。“深蓝”在这次回访赛中以二胜三和一负的战绩取胜。卡斯帕罗夫要求再次比赛,但IBM拒绝,并迅速将“深蓝”拆卸,使卡斯帕罗夫无法报仇。综合两场比赛的战绩,卡斯帕罗夫其实仍以四胜五和三负的战绩略胜一筹。
在和“深蓝”对局之后,卡斯帕罗夫脑洞大开,发明了一种新的国际象棋对局形式—“先进国际象棋”(Advanced Chess)。参赛各方由人类棋手和电脑联合组成一支队伍,对局过程中,人类棋手可以咨询电脑。首先,在开局阶段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库检索对手的着法以前是否有人使用,胜率几何;然后,在中局阶段把自己设想的几种不同着法交给电脑执行,比较各自优点,也防止自己有漏算;最后,在残局阶段,电脑可以计算各种变化,检索是否可以得到一个致胜局面。人类棋手必须在对局时限之内妥善分配时间,在电脑执行各种变化的同时,他自己也需要思考棋局。1998年,在西班牙莱昂举办了第一场“先进国际象棋”公开赛,两位参赛的人类棋手分别是卡斯帕罗夫和托帕洛夫(Veselin Topalov)。此后莱昂基本上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先进国际象棋”公开赛。结果表明,顶尖人类棋手和电脑联合组队的棋力超过了由顶尖人类棋手或是电脑独自对局时的棋力。顶尖人类棋手可以通过直觉判断棋局,其思路可以超出电脑计算的极限。电脑则可以让顶尖人类棋手在战术上无懈可击,更加凸显战略层面的比拼。国际象棋变得更好玩了。
在《深度思考》一书中,卡斯帕罗夫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但凡那些人类知道自己如何去做的事情,机器都能比人类做得更好;但是还有很多事是人类能做但却并不确切知道如何去做,依靠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对于这些事情,机器就很难做好了。因为机器在起步阶段必须依靠人类输入的先验知识,如果人类无法解释关于“如何去做某件事”的知识,机器自然也就无从起步了。这也正是此书副标题所强调的重点所在:“机器智慧之终与人类创造性之始”。
“阿尔法围棋”自然也在卡斯帕罗夫的关注范围之内。他指出,“阿尔法围棋”和“深蓝”存在很大差别,“深蓝”是由一个国际象棋大师的团队来训练强化其软件,而“阿尔法围棋”长棋力的关键则是和自己反复对弈。“深蓝”的软件程序只能用来下国际象棋,而“阿尔法围棋”的算法则可以普遍化,推广到诸多领域。用专业术语来说,“阿尔法围棋”是把树状图的搜索和两个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其中一个估值网络评估大量选点,另一个走棋网络则选择落点。“阿尔法围棋”起初模仿参悟海量数据库内的人类职业棋手的过往棋局,然后和自己大量对弈,通过不断回馈修正错误来强化学习。这种算法可以解决人类在诸多领域都面临的存在多重相关因素的连续性决策问题。
卡斯帕罗夫虽然指出了“阿尔法围棋”和“深蓝”之间的区别,但认为它们本质上并无不同,都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这个结论下得未免太早了。2017年10月,《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无需人类知识精通围棋》(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介绍了Google开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元”(AlphaGo Zero),从零开始,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完全依靠和自己对局来强化学习,结果在和旧版“阿尔法围棋”的棋战中取得了100:0的战绩。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不再被人类知识所限制,而是自行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策略。“深度思考”不再是人类可以自傲的资本。
随着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和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它在社会学和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化”也即将到来。如果说通过引入电脑参赛,卡斯帕罗夫的“先进国际象棋”改变了国际象棋的对局规则,那么当工作场所和生活中的规则也因人工智能的介入而改变之际,对人工智能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就必须有所规定。如果当初“深蓝”被视为棋手,IBM就没有权力拆卸它,卡斯帕罗夫就可以和它继续对局,看看究竟谁的水平更高。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法则”,但那只是抽象地要求机器人服从人类利益,而不是设计一套机器人和人类都应当遵守的规则系统。可以说,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卡斯帕罗夫的关键意义并不在于他曾被“深蓝”击败,而在于他发明的“先进国际象棋”对局规则赋予了电脑与人类棋手平等的参赛权,从而成为对人工智能赋予民事权利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