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提出一种家教新观点,即通过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的教育培训,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以期减少青少年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此种培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给出方式方法及内容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家长 家庭教育 知识 普及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c)-0140-02
1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1)青少年问题大多可追溯到缺少良好家教。
近年,我国青少年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逃学、过度沉迷游戏、过早性行为,甚至为小事伤人杀人;还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于家教欠缺的家庭,长期缺少成年人负责任地对其指导和管教——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来自于单亲家庭、或父母溺爱放任造成。他们缺少是非善恶观念,缺少规则意识,性情偏激。家长到孩子问题比较严重时,才意识到管教缺失,为时已晚,即使孩子行为得到纠正,也已错失许多良机,很难再得到最好的发展。 特别对于身处社会底层、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希望用辛勤工作为儿女换来富足生活、美好前途的家长,这种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家教缺失源于家长缺乏家教意识和方法。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教育孩子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许多年轻父母,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下一代。要给予孩子比较恰当的教育,对他们而言不易做到。何况他们中有些人,自己成长过程中就没受到好的教育,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更是一片茫然,甚至没有教育的意识。
(3)有些年轻人对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比较差,沉迷于游戏、连续剧、玩手机上瘾、或过度喜欢打牌打麻将等,并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而改变长期的习惯,也意识不到自己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4)年轻人本身也刚步入社会不久,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无暇学习育儿经验,即使知道良好家教对孩子极有好处,但缺乏相关经验,因而无从着手。
(5)要提高家教水平,先要提高为父母者自身意识和水平。因此,提倡对大多数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进行培训,教给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明确可行的指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而且良好家风还能代代传承,对整个社会将形成长期正面影响。 这将是一件造福家庭造福社会的善举。
2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可行性
(1)由于血缘关系,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个好未来,也知道良好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经验和方法,很可能导致家教无效甚至失败。如果在为人父母之前和之初,能得到关于孩子培养方面的培训,初步掌握一些简洁明了易接受的育儿经验,知道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就会顺畅得多,其子女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如果培训渠道方便,年轻人会很乐于接受,还可以从这种学习中看到希望。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极有好处。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恋爱期青年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可增强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其上进心,对下一代产生比较好影响。青年受到此类教育,对其本身也是学习塑造的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明白自己首先要上进,走正路,孩子才更容易有个好未来。
(3)家教意识和方法,可以通过临时教育获得。
家教不需要高深理论支撑,操作不难,只要对孩子有爱,可在日常点滴中进行。许多年轻家长意识不到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点醒,有了主动性,方法很易习得。若直接教其方法,可立竿见影用于实践。
(4)对年轻家长的培训,如需大范围进行,个人和团体的力量显得单薄,应由社会来组织进行。由政府牵头,通过社会各方面协助完成,在现有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到。整体花费并不大,但后续成效却会非常显著,可以极大节省为问题孩子纠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将逐步显现。培训平台搭建完成后可长期使用,后续不断完善即可。
所以希望对家长的教育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尽快采取行动,让它早日发挥作用。
3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方式方法
(1)推广方式建议:因国人纸媒阅读少,手机普及程度很高,以手机作媒体推广最容易。内容发布载体可采用微信公众号、网站、手机app等;形式可以是:文字 音频 视频 游戏等。
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采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最易被接受。因为要吸引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访问,所以操作要简单方便,采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登录最为便捷。
网站是功能最全面、容量最大的载体,各种内容可长期留存,也极适合用于家长培训。可由微信公众号链接进入网站,也可由相关工作人员将网址发送于结婚登记预留的电话上,或者进行产前检查预留的电话上,或者将网址印于传单上供随时取用,也可以将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的二维码贴在墙上和宣传栏上,方便年轻人随时扫码。
还可以开发育儿知识的手机app,可通过相关微信公众号链接下载,或由结婚登记人员、工会工作人员、青年工作者,帮助把app装入准备结婚的年轻人的手机;或者直接在针对大中专学生,技校学生等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手机中预装此类程序,让他们能随时接受此类知识的熏陶。
鉴于中国传统观念,未婚青年不会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关注孩子教育问题,此类内容更适于采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且最好是有文字、图解、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方便不同文化程度、有不同习惯的人群关注。
(2)纸质印刷媒体方面,可印刷成手册随结婚证同时发放,或存放于乡政府办公室、乡村卫生院、信件收发室等处;青年人比较多的大企业,也可以在休息室?娱乐中心存放印刷品,供青年们随时取用。
4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内容
(1)从孕期到婴幼儿、学龄各阶段的基本注意事项和教育方法,以基本知识普及为主,简明易懂;并可通过链接学习到更多相关内容。可利用各种媒体原有的内容,只需组织人员加工整理即可。
(2)要有针对家长的文字、音频、视频,也有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故事、儿歌、音乐、趣味知识、有益的动画片、有助于智力开发的小游戏等内容的影像、音频、视频,内容都可以在线观看或下载,且不断更新补充,以最大程度方便年轻家长的育儿过程。
(3)作为以各种知识层次的年轻人为对象的知识普及,内容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有理有例,正反兼举;让年轻人既能获得正面经验,也能吸取反面教训,以增加他们主动学习育儿知识的动力。提供的教育方法,要条理明晰,具体,易于操作。
5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注意点
(1)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对象要广,尽量多覆盖适龄人群。应该采取强制性的推广方式,仿照西方,青年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因为在没有孩子之前,许多青年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青年,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恐怕他们不会主动参与。
(2)对家长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投入经费,投入人力,长期持续进行,以取得广泛的社会效果。
6 结语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蒙荫昭.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 刘杭铃,周小萍,孙祖瑛.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Z1):6-8.
关键词:家长 家庭教育 知识 普及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c)-0140-02
1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1)青少年问题大多可追溯到缺少良好家教。
近年,我国青少年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逃学、过度沉迷游戏、过早性行为,甚至为小事伤人杀人;还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于家教欠缺的家庭,长期缺少成年人负责任地对其指导和管教——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来自于单亲家庭、或父母溺爱放任造成。他们缺少是非善恶观念,缺少规则意识,性情偏激。家长到孩子问题比较严重时,才意识到管教缺失,为时已晚,即使孩子行为得到纠正,也已错失许多良机,很难再得到最好的发展。 特别对于身处社会底层、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希望用辛勤工作为儿女换来富足生活、美好前途的家长,这种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家教缺失源于家长缺乏家教意识和方法。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教育孩子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许多年轻父母,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下一代。要给予孩子比较恰当的教育,对他们而言不易做到。何况他们中有些人,自己成长过程中就没受到好的教育,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更是一片茫然,甚至没有教育的意识。
(3)有些年轻人对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比较差,沉迷于游戏、连续剧、玩手机上瘾、或过度喜欢打牌打麻将等,并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而改变长期的习惯,也意识不到自己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4)年轻人本身也刚步入社会不久,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无暇学习育儿经验,即使知道良好家教对孩子极有好处,但缺乏相关经验,因而无从着手。
(5)要提高家教水平,先要提高为父母者自身意识和水平。因此,提倡对大多数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进行培训,教给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明确可行的指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而且良好家风还能代代传承,对整个社会将形成长期正面影响。 这将是一件造福家庭造福社会的善举。
2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可行性
(1)由于血缘关系,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个好未来,也知道良好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经验和方法,很可能导致家教无效甚至失败。如果在为人父母之前和之初,能得到关于孩子培养方面的培训,初步掌握一些简洁明了易接受的育儿经验,知道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就会顺畅得多,其子女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如果培训渠道方便,年轻人会很乐于接受,还可以从这种学习中看到希望。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极有好处。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恋爱期青年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可增强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其上进心,对下一代产生比较好影响。青年受到此类教育,对其本身也是学习塑造的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明白自己首先要上进,走正路,孩子才更容易有个好未来。
(3)家教意识和方法,可以通过临时教育获得。
家教不需要高深理论支撑,操作不难,只要对孩子有爱,可在日常点滴中进行。许多年轻家长意识不到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点醒,有了主动性,方法很易习得。若直接教其方法,可立竿见影用于实践。
(4)对年轻家长的培训,如需大范围进行,个人和团体的力量显得单薄,应由社会来组织进行。由政府牵头,通过社会各方面协助完成,在现有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到。整体花费并不大,但后续成效却会非常显著,可以极大节省为问题孩子纠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将逐步显现。培训平台搭建完成后可长期使用,后续不断完善即可。
所以希望对家长的教育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尽快采取行动,让它早日发挥作用。
3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方式方法
(1)推广方式建议:因国人纸媒阅读少,手机普及程度很高,以手机作媒体推广最容易。内容发布载体可采用微信公众号、网站、手机app等;形式可以是:文字 音频 视频 游戏等。
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采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最易被接受。因为要吸引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访问,所以操作要简单方便,采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登录最为便捷。
网站是功能最全面、容量最大的载体,各种内容可长期留存,也极适合用于家长培训。可由微信公众号链接进入网站,也可由相关工作人员将网址发送于结婚登记预留的电话上,或者进行产前检查预留的电话上,或者将网址印于传单上供随时取用,也可以将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的二维码贴在墙上和宣传栏上,方便年轻人随时扫码。
还可以开发育儿知识的手机app,可通过相关微信公众号链接下载,或由结婚登记人员、工会工作人员、青年工作者,帮助把app装入准备结婚的年轻人的手机;或者直接在针对大中专学生,技校学生等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手机中预装此类程序,让他们能随时接受此类知识的熏陶。
鉴于中国传统观念,未婚青年不会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关注孩子教育问题,此类内容更适于采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且最好是有文字、图解、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方便不同文化程度、有不同习惯的人群关注。
(2)纸质印刷媒体方面,可印刷成手册随结婚证同时发放,或存放于乡政府办公室、乡村卫生院、信件收发室等处;青年人比较多的大企业,也可以在休息室?娱乐中心存放印刷品,供青年们随时取用。
4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内容
(1)从孕期到婴幼儿、学龄各阶段的基本注意事项和教育方法,以基本知识普及为主,简明易懂;并可通过链接学习到更多相关内容。可利用各种媒体原有的内容,只需组织人员加工整理即可。
(2)要有针对家长的文字、音频、视频,也有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故事、儿歌、音乐、趣味知识、有益的动画片、有助于智力开发的小游戏等内容的影像、音频、视频,内容都可以在线观看或下载,且不断更新补充,以最大程度方便年轻家长的育儿过程。
(3)作为以各种知识层次的年轻人为对象的知识普及,内容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有理有例,正反兼举;让年轻人既能获得正面经验,也能吸取反面教训,以增加他们主动学习育儿知识的动力。提供的教育方法,要条理明晰,具体,易于操作。
5 针对青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注意点
(1)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对象要广,尽量多覆盖适龄人群。应该采取强制性的推广方式,仿照西方,青年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因为在没有孩子之前,许多青年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青年,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恐怕他们不会主动参与。
(2)对家长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投入经费,投入人力,长期持续进行,以取得广泛的社会效果。
6 结语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蒙荫昭.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 刘杭铃,周小萍,孙祖瑛.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Z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