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出好戏有个动情的前奏曲、精彩的开场锣,才能引人入胜,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就如戏之序幕。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间的链接,紧密联系新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下一步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新课教学中,一些导人环节的设计。与学情实际脱离、与新学内容偏离、与注重的规律背离,因而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出现“三离”现象。
一、脱离实际学情
[案例1]《统计——平均数》(国标苏教版第六册)
师:同学们,玩过猜拳游戏吗?
生:(兴奋地)玩过!
师:今天,老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猜拳游戏。好不好?
生:好!(群情激奋)
师:谁赢了一次,就在自己本子上记下一次,我们一共玩十次。
(游戏进行中,大家很兴奋)
师:现在。我们把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成绩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赢?怎么比呢?
生:把两个小组每人赢的次数分别加起来。
师:好!
(第一、第二小组的同学分别报出赢的次数)
师板书:第一小组:7+9+3+6=25
第二小组:4+6+5+8=23
第一小组的同学很兴奋:我们赢了!
师:现在,我们再把第三小组和第五小组的成绩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赢?
(第三、第五小组的同学分别报出赢的次数)
师板书:第三小组:5+9+7+4=25
第五小组:5+3+6+9+7=30
第五小组的同学跳起来:我们赢了!
第三小组的同学嚷道:他们多一个人
师:第一二小组人数相同可以加起来比,现在人数不同,怎么比呢?
生:第五小组去掉一个人来比。
师:去掉谁呢?
师:去掉多的——(第五小组的同学摇头)
师:去掉少的——(第三小组的同学不同意)
师:怎么办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比呢?
(冷场一分多钟)
师:(无可奈何)我们可以平均一下来比。板书:平均
[反思]本案例中,由于该班学生对以前学的“平均分”已经淡忘,缺乏“平均一下”的知识基础,所以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出的尴尬场面。如果本案例中,教者在学生比赛之前“点击”一下以前学的“平均分”,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所以导入设计要从学情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材中,编者已经给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这些导入情境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的,但我们教者不能生搬硬套,为导入而导八,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要从学情实际出发,适当地改造导入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偏离学习内容
[案例2](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倒数》)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倒过来说”的游戏。
师:老师说,“海上”,你可以说——
生:上海。
师:对,很好,真聪明!游戏开始——
师:上楼。
生:楼上。
师:老师喜欢我们。
生:我们喜欢老师。
师:我吃饭。
生:饭吃我。
(哄堂大笑)
师:生活中,有些话可以倒过来说,数学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板书课题。
[反思]数学课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是为了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设计导入环节,内容一定要与新学内容科学地、紧密地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相似,本案例中,新学内容是“倒数”,“倒数”就是把一个数倒过采吗?显然是一种误导。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完全偏离了学习内容,误导了学生对“倒数”的正确理解,因此说,数学课堂导入内容的科学性选择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服务,将有利于科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三、背离注意规律
[案例3](苏教版第四册《认识角》)
(课始,教师拿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
师:这是什么啊?
生:这是千纸鹤。
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不美?
生:美。
师: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出来的?
生:想。
师: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么折出来的?
(录像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折千纸鹤的情景)
师: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个哥哥和姐姐在折千纸鹤。
师:很好,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看到那个姐姐比那个哥哥折得快;
生3:我看到哥哥在剪纸;
生4: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房子一样的钟;
生5:我还看到那个哥哥在笑;
(5分钟过去)
师(无奈地):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这儿呢?
(课件显示单独的一个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角)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角。
师: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板书课题)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本案例中,教师费了不少心血,为学生创设了耳目一新的场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苍白,学生注意完全被折的过程、谁在剪纸、谁折得快、墙上的钟等紧紧吸引了,而“角”却被这些次要的形式淹没了。很显然,这样的引入是低效的,是不利于学生来探究新知的,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排除一切影响和干扰。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活动。所以,导入环节要遵循注意规律,要简单、直接地凸显本质内容,淡化、删除次要的形式,突出学习主题。
新课导入设计既要备学生、也要备教材、还要遵循注意规律。课的导入设计得妙,就能尽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机地架构学生学习的“知识链”,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新课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脱离实际学情
[案例1]《统计——平均数》(国标苏教版第六册)
师:同学们,玩过猜拳游戏吗?
生:(兴奋地)玩过!
师:今天,老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猜拳游戏。好不好?
生:好!(群情激奋)
师:谁赢了一次,就在自己本子上记下一次,我们一共玩十次。
(游戏进行中,大家很兴奋)
师:现在。我们把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成绩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赢?怎么比呢?
生:把两个小组每人赢的次数分别加起来。
师:好!
(第一、第二小组的同学分别报出赢的次数)
师板书:第一小组:7+9+3+6=25
第二小组:4+6+5+8=23
第一小组的同学很兴奋:我们赢了!
师:现在,我们再把第三小组和第五小组的成绩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赢?
(第三、第五小组的同学分别报出赢的次数)
师板书:第三小组:5+9+7+4=25
第五小组:5+3+6+9+7=30
第五小组的同学跳起来:我们赢了!
第三小组的同学嚷道:他们多一个人
师:第一二小组人数相同可以加起来比,现在人数不同,怎么比呢?
生:第五小组去掉一个人来比。
师:去掉谁呢?
师:去掉多的——(第五小组的同学摇头)
师:去掉少的——(第三小组的同学不同意)
师:怎么办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比呢?
(冷场一分多钟)
师:(无可奈何)我们可以平均一下来比。板书:平均
[反思]本案例中,由于该班学生对以前学的“平均分”已经淡忘,缺乏“平均一下”的知识基础,所以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出的尴尬场面。如果本案例中,教者在学生比赛之前“点击”一下以前学的“平均分”,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所以导入设计要从学情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材中,编者已经给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这些导入情境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的,但我们教者不能生搬硬套,为导入而导八,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要从学情实际出发,适当地改造导入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偏离学习内容
[案例2](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倒数》)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倒过来说”的游戏。
师:老师说,“海上”,你可以说——
生:上海。
师:对,很好,真聪明!游戏开始——
师:上楼。
生:楼上。
师:老师喜欢我们。
生:我们喜欢老师。
师:我吃饭。
生:饭吃我。
(哄堂大笑)
师:生活中,有些话可以倒过来说,数学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板书课题。
[反思]数学课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是为了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设计导入环节,内容一定要与新学内容科学地、紧密地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相似,本案例中,新学内容是“倒数”,“倒数”就是把一个数倒过采吗?显然是一种误导。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完全偏离了学习内容,误导了学生对“倒数”的正确理解,因此说,数学课堂导入内容的科学性选择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服务,将有利于科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三、背离注意规律
[案例3](苏教版第四册《认识角》)
(课始,教师拿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
师:这是什么啊?
生:这是千纸鹤。
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不美?
生:美。
师: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出来的?
生:想。
师: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么折出来的?
(录像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折千纸鹤的情景)
师: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个哥哥和姐姐在折千纸鹤。
师:很好,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看到那个姐姐比那个哥哥折得快;
生3:我看到哥哥在剪纸;
生4: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房子一样的钟;
生5:我还看到那个哥哥在笑;
(5分钟过去)
师(无奈地):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这儿呢?
(课件显示单独的一个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角)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角。
师: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板书课题)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本案例中,教师费了不少心血,为学生创设了耳目一新的场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苍白,学生注意完全被折的过程、谁在剪纸、谁折得快、墙上的钟等紧紧吸引了,而“角”却被这些次要的形式淹没了。很显然,这样的引入是低效的,是不利于学生来探究新知的,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排除一切影响和干扰。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活动。所以,导入环节要遵循注意规律,要简单、直接地凸显本质内容,淡化、删除次要的形式,突出学习主题。
新课导入设计既要备学生、也要备教材、还要遵循注意规律。课的导入设计得妙,就能尽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机地架构学生学习的“知识链”,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新课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