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尼PFR—V1(以下简称V1)
作为一款可以凭借独到的设计理念永载耳机史册的产品,
发布后便因艳惊四座而成为发烧友关注的焦点,
不少玩家已经成为V1以及其开创的新一代便携式扬声器产品的第一批用户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欣赏而非同化,就像学派之争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一样。
作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V1到底如何与众不同,
它能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以及是否能对得起较高的售价以及全球玩家的这份期待?
对于声音的热爱,始于一穷二白的学生的代:以省吃俭用买下当时号称顶级产品的索尼E888耳塞的那一刻,便开始了为声音奔忙的生活——为追求一次次奢侈的声音体验而努力打工、拼命攒钱。那些已停产、只在评测报告中存在的器材成为我存钱的动力。大学毕业,顺利地得到了本地电视台的一份工作,工作内容也是和声音有关——音控师。从此,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也名正言顷地得以和声音以及各种相关器材绑在了一起。由于工作时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器材,因此像从前那般自己买器材的机会少之又少,一来是“免费使用”的机会太多,没有必要去浪费挣来的血汗钱,二来近年来所谓的高端产品更多的都是所谓奢华元素的无章堆砌,很难勾起人的购买冲动。这副索尼V1是近来少有的能激起我购买欲望的产品。
大陆的耳塞耳机发烧友和用户被日系耳机“耳濡目染”了数十年之久,然而随着网络的风靡和信息的让大家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欧洲美国的声音包围。作为被日系尤其是索尼产品伴随着成长的一代,我对那种细腻精致的韵味始终心存感念。因此,在上市前网上的炒作热火朝天时我便向本地代理预定了一副。毕竟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无论是使用还是收藏,抑或仅仅是对索尼时代的缅怀,它是都不容错过的。
来自视觉的震撼
相信大多数对业界有所关注的“声音爱好者”都如我一般,都会对索尼V1的独特造型一见难忘。之所以如此吸引,大抵还是来自它的概念设计。索尼在起初对其进行宣传之时,并未将其定位为普通耳机部类,而是一对悬挂在耳朵旁边的“扬声器”推向市场(就是把两个迷你的扬声器通过耳箍装置悬挂到你的耳旁)。它不同于常见的头戴式耳机将腔体压在或罩在耳朵上,而是将腔体悬挂在外耳前,形成自然声场,而对比音箱,V1则又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势。
V1的造型承袭了索尼在2006年推出的SRS-AX10的血统,大胆而理性的概念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常见的头戴式耳机将腔体压在或罩在耳朵上,V1将腔体悬挂在外耳旁。透气海绵和弹性金属支架结合的设计,有效地扩大了头部的受力面积,使佩戴变得稳固舒适,而且也能有效降低整个耳机的重量(仅为96g)。为适应不同用户,挂杆部分也采用了11级可调节设计以及可以向左右两侧扩展的关节,可根据不同头型轻松调整。由于特殊的设计理念,V1的单元并不大,直径只有21mm,单元外壳主体被设计成半球形,印有索尼LOGO的球体外侧,视觉冲击分外强烈。此外,既轻巧又稳固而且透气的耳机头梁网罩和低音导管套同样提高了舒适度。
听若目睹
相比其标新立异的外观,一款相对高端的产品,声音似乎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通说认为,日系耳塞普遍比较注重感观刺激、细节的反映,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其甚至是不惜浓墨重彩的修饰以达到这一目的,索尼、铁三角都是个中代表。作为在众多欧美老牌劲旅强大攻势下生存至今的日本品牌,索尼在技术上的研发实力及高端产品的定位以及风格上的精致都功不可没。因此提到V1的声音表现,不得不说说它的参数和相关设计,它采用了磁力高达440kJ/m3的高磁性钕磁体和波门杜尔铁钴合金磁路,能够释放足够的能量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频率响应范围为35Hz~25kHz,阻抗为160。从单元设计部分来看,它已经应用到了传统动圈发音技术的最高端技术,可以说是集合了传统动圈成熟制作技巧和先进概念的一款产品。其独特的导管设计,也是创新亮点:V1在圆形扬声器部分伸出两个扩展低音导管,管的前端有发声口。这部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支撑佩戴,另外一个是导入低音。由此,V1会将中高频的声音由圆形扬声器发出,通过反射和直达两种方式进入耳道,而低频部分则通过低音导管直接传入耳道。这样的设计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声波频段差异,在同种介质下传播速度不同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设计也使听音环境相对严苛,需要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下欣赏音乐,不会打扰他人也不会被外界声音干扰。于我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环境,都非常适合使用这款产品。
音场为王
如果一定要用四个字来形容这款产品的声音表现那便是——音场为王。
对比传统耳机产品,它已经能搭建起一个有纵深,有层次的声场,足以让任何初听者惊讶。优秀的声场构建使得它针对传统耳机产品而言,有了天然的优势。如前所述,通过低音导管导入低频是PFR-V1设计上的一个亮点,因此对于其低音表现的期待便显得顺理成章。经过在演播室和自用器材上的反复测试,个人觉得它在把握低频的节奏和力度方面游刃有余。但是,由于采用了全开放式结构,其在下潜程度和量感以及力度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不足,尤其在鼓声表现时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实际使用中,要想获得让人满意的低音,恐怕还需借助升压器的帮忙。
令人吃惊的是,与先前期待较高却难免有些失望的低频表现相比,V1的中高频反应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亮点。在纯正日系风格的延续下,纤细的高频,甜美的人声和极高的解析力锻造出唯美的中高频表现,让人过耳难忘。
由于开放式设计的天然属性,这款定价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产品并不能单纯地在音质上傲视群雄。就本人的收藏乃至台里的设备而言,超过其音质表现的绝不在少数。然而其在音场方面的表现却无出其右者。因此,在个人使用方面,我并不倾向于用它来作音乐的监听或者纯Hi—Fi欣赏。也许,和上述两者相比,Live气氛的感受乃至AV应用更适合这款在设计上与众不同的器材。在AV应用的表现上,V1在带给你置身其中的包围感方面,足以让同级产品望尘莫及。对于低音的缺位到底算不算是遗珠之憾,个人觉得见人见智。毕竟在声音方面,有些东西是很难两全的,或者说某些方面过于优秀吸引了你足够的注意之后,其他方面即便做的同样不俗,光芒也难免会黯淡下来一样。
如前所述,个人认为对于这款产品的最精炼概括便是“音场为王”这四个字。由于本人并不是一个惟低频论者,因此,对于其由于开放式结构造成的低频缺位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从真实声场营造的角度来看,们比同级甚至更高端级别的产品都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一优势,也改变了以往索尼产品喜欢从“细处”着手的习惯,开始更为大气地关注声场。
作为一款可以凭借独到的设计理念永载耳机史册的产品,
发布后便因艳惊四座而成为发烧友关注的焦点,
不少玩家已经成为V1以及其开创的新一代便携式扬声器产品的第一批用户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欣赏而非同化,就像学派之争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一样。
作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V1到底如何与众不同,
它能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以及是否能对得起较高的售价以及全球玩家的这份期待?
对于声音的热爱,始于一穷二白的学生的代:以省吃俭用买下当时号称顶级产品的索尼E888耳塞的那一刻,便开始了为声音奔忙的生活——为追求一次次奢侈的声音体验而努力打工、拼命攒钱。那些已停产、只在评测报告中存在的器材成为我存钱的动力。大学毕业,顺利地得到了本地电视台的一份工作,工作内容也是和声音有关——音控师。从此,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也名正言顷地得以和声音以及各种相关器材绑在了一起。由于工作时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器材,因此像从前那般自己买器材的机会少之又少,一来是“免费使用”的机会太多,没有必要去浪费挣来的血汗钱,二来近年来所谓的高端产品更多的都是所谓奢华元素的无章堆砌,很难勾起人的购买冲动。这副索尼V1是近来少有的能激起我购买欲望的产品。
大陆的耳塞耳机发烧友和用户被日系耳机“耳濡目染”了数十年之久,然而随着网络的风靡和信息的让大家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欧洲美国的声音包围。作为被日系尤其是索尼产品伴随着成长的一代,我对那种细腻精致的韵味始终心存感念。因此,在上市前网上的炒作热火朝天时我便向本地代理预定了一副。毕竟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无论是使用还是收藏,抑或仅仅是对索尼时代的缅怀,它是都不容错过的。
来自视觉的震撼
相信大多数对业界有所关注的“声音爱好者”都如我一般,都会对索尼V1的独特造型一见难忘。之所以如此吸引,大抵还是来自它的概念设计。索尼在起初对其进行宣传之时,并未将其定位为普通耳机部类,而是一对悬挂在耳朵旁边的“扬声器”推向市场(就是把两个迷你的扬声器通过耳箍装置悬挂到你的耳旁)。它不同于常见的头戴式耳机将腔体压在或罩在耳朵上,而是将腔体悬挂在外耳前,形成自然声场,而对比音箱,V1则又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势。
V1的造型承袭了索尼在2006年推出的SRS-AX10的血统,大胆而理性的概念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常见的头戴式耳机将腔体压在或罩在耳朵上,V1将腔体悬挂在外耳旁。透气海绵和弹性金属支架结合的设计,有效地扩大了头部的受力面积,使佩戴变得稳固舒适,而且也能有效降低整个耳机的重量(仅为96g)。为适应不同用户,挂杆部分也采用了11级可调节设计以及可以向左右两侧扩展的关节,可根据不同头型轻松调整。由于特殊的设计理念,V1的单元并不大,直径只有21mm,单元外壳主体被设计成半球形,印有索尼LOGO的球体外侧,视觉冲击分外强烈。此外,既轻巧又稳固而且透气的耳机头梁网罩和低音导管套同样提高了舒适度。
听若目睹
相比其标新立异的外观,一款相对高端的产品,声音似乎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通说认为,日系耳塞普遍比较注重感观刺激、细节的反映,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其甚至是不惜浓墨重彩的修饰以达到这一目的,索尼、铁三角都是个中代表。作为在众多欧美老牌劲旅强大攻势下生存至今的日本品牌,索尼在技术上的研发实力及高端产品的定位以及风格上的精致都功不可没。因此提到V1的声音表现,不得不说说它的参数和相关设计,它采用了磁力高达440kJ/m3的高磁性钕磁体和波门杜尔铁钴合金磁路,能够释放足够的能量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频率响应范围为35Hz~25kHz,阻抗为160。从单元设计部分来看,它已经应用到了传统动圈发音技术的最高端技术,可以说是集合了传统动圈成熟制作技巧和先进概念的一款产品。其独特的导管设计,也是创新亮点:V1在圆形扬声器部分伸出两个扩展低音导管,管的前端有发声口。这部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支撑佩戴,另外一个是导入低音。由此,V1会将中高频的声音由圆形扬声器发出,通过反射和直达两种方式进入耳道,而低频部分则通过低音导管直接传入耳道。这样的设计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声波频段差异,在同种介质下传播速度不同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设计也使听音环境相对严苛,需要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下欣赏音乐,不会打扰他人也不会被外界声音干扰。于我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环境,都非常适合使用这款产品。
音场为王
如果一定要用四个字来形容这款产品的声音表现那便是——音场为王。
对比传统耳机产品,它已经能搭建起一个有纵深,有层次的声场,足以让任何初听者惊讶。优秀的声场构建使得它针对传统耳机产品而言,有了天然的优势。如前所述,通过低音导管导入低频是PFR-V1设计上的一个亮点,因此对于其低音表现的期待便显得顺理成章。经过在演播室和自用器材上的反复测试,个人觉得它在把握低频的节奏和力度方面游刃有余。但是,由于采用了全开放式结构,其在下潜程度和量感以及力度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不足,尤其在鼓声表现时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实际使用中,要想获得让人满意的低音,恐怕还需借助升压器的帮忙。
令人吃惊的是,与先前期待较高却难免有些失望的低频表现相比,V1的中高频反应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亮点。在纯正日系风格的延续下,纤细的高频,甜美的人声和极高的解析力锻造出唯美的中高频表现,让人过耳难忘。
由于开放式设计的天然属性,这款定价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产品并不能单纯地在音质上傲视群雄。就本人的收藏乃至台里的设备而言,超过其音质表现的绝不在少数。然而其在音场方面的表现却无出其右者。因此,在个人使用方面,我并不倾向于用它来作音乐的监听或者纯Hi—Fi欣赏。也许,和上述两者相比,Live气氛的感受乃至AV应用更适合这款在设计上与众不同的器材。在AV应用的表现上,V1在带给你置身其中的包围感方面,足以让同级产品望尘莫及。对于低音的缺位到底算不算是遗珠之憾,个人觉得见人见智。毕竟在声音方面,有些东西是很难两全的,或者说某些方面过于优秀吸引了你足够的注意之后,其他方面即便做的同样不俗,光芒也难免会黯淡下来一样。
如前所述,个人认为对于这款产品的最精炼概括便是“音场为王”这四个字。由于本人并不是一个惟低频论者,因此,对于其由于开放式结构造成的低频缺位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从真实声场营造的角度来看,们比同级甚至更高端级别的产品都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一优势,也改变了以往索尼产品喜欢从“细处”着手的习惯,开始更为大气地关注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