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老族”、“月光族”、“卡奴”等理财技能缺失的年轻群体规模逐年扩大,你的孩子知道怎么管理金钱吗?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以及少子化的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和日常生活投入的费用比重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啃老族”、“月光族”、“卡奴”等理财技能缺失的年轻群体规模逐年扩大。为此,信诚人寿联合青少年研究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展开财商调研活动,并经过专业分析汇编形成《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白皮书。
对于儿童在调研中反映的财商意识问题,可以说与天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有着紧密关系。报告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财商教育中普遍存在五大问题:
1、家长对子女财富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家长控制孩子零花钱,限制或替代孩子的必要消费行为,使孩子失去理财教育的基础。
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24.1%)的儿童表示自己没有零花钱,26.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给孩子零花钱。零花钱的缺失,意味着儿童没有或基本没有参与到实际消费活动中,这种家长包办的做法对于提升儿童认知金钱、运用金钱的能力较为不利。
同时,给孩子零花钱的原则与动机复杂,孩子获得零花钱难易程度不一,导致少年儿童“贫富不均”现象突出。调查显示,多数家长(65.1%)会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判断给予孩子零花钱数量,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21.4%的家长会根据家庭收入情况给零花钱,有6.6%的家长则是要多少给多少,很容易助长部分孩子零花钱失控。
家长基于不同目的考虑给钱,容易导致子女对金钱出现错误的理解。白给型、与节日或生日挂钩、与劳动挂钩,与学业挂钩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给钱原则如果不赋予合理的解释,会让孩子对金钱意义产生混乱,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也会造成对学习、情感、劳动的异化。
此外,父母对儿童日常消费情况监管力度不一。调查显示,对于“是否过问子女用钱”问题,“偶尔过问”的达到36.6%,“经常会过问”的达到30.7%,“从来不过问子女用钱”的父母达到13.8%,“一直都会过问”的占18.9%,前者疏于管理,势必会导致监管问题出现;后者看似负责,其实监管过严,对于培养子女独立处理财富的能力不利。
2、教养方式影响理财教育,其中放任型、专制型家长不利于子女形成合理的理财观念。
调查显示,当子女消费愿望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一成以上(11.6%)的家长表现出专制型取向;两成以上(24.7%)的家长表现出权威型取向,四成以上(44.9%)的家长会和子女商量,听从更有道理一方,表现出民主取向。但仍然有18.8%的家长会放任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放任型取向。权威型父母子女学业成就较大,但自主性不高;民主型父母孩子学业成就其次,但自主性较高;专制型亲子关系对立,子女成就不高;放任型父母亲子关系良好,但子女成就不高。很明显,后两者对子女财商形成极为不利。
3、家长理财教育普遍存在着高认同、低认知、弱执行、效果差等现象。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81.3%)父母肯定理财教育的价值,其中37.3%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极其重要,44%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非常重要。只有7.5%的父母持反对意见,11.3%的父母难以判断。表现为对儿童理财教育的高认同。
但是家长对什么是理财、什么是理财教育、如何开展家庭理财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低认知和弱执行息息相关,表现为他们虽然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但基本上没有开展理财教育。调查显示,虽然一半(50.1%)的家长愿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只有25.4%的家长已经开始或正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4、家长理财教育观相对传统,缺乏利用保险保障和投资等方式进行理财的教育。
调查显示,35.9%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最重要目标是“懂得珍惜劳动果实”,24.6%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是为了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23.5%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认为是让孩子养成长期投资的观念的仅有6.9%,而注重保险理念的只有0.9%。
关于理财教育内容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43.4%)的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理财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懂得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而知道合理用钱的占28.2%,知道存钱道理的占19.2%,尝试投资的仅占6.5%。
5、轻视专业理财机构和专门的理财教育课程,过于倚重自身经验。
在理财教育的主体上,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孩子自己在实践中领悟(53.0%),家长教导(47.9%),通过学校教育(37.6%),而银行、保险等专业金融机构(17.1%)和专门理财培训机构(16.6%)的培训和课程,位居最后两位。
在教育途径上,65.6%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尝试一些能通过实际劳动而让孩子获得报酬的方式;41.9%的家长选择了把压岁钱或者他挣到的钱交给孩子让孩子制定计划自行支配;34.3%的家长选择了引导孩子进行一项投资;32.1%的家长选择了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捐助活动。只有19.8%的家长选择了参与一些财商教育相关的讲座活动等。
家长怎么办?
针对调研结果,《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报告也给家长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
比如首先家长应高度重视对儿童财富管理能力的培养,保证儿童拥有适度的零花钱和个人积蓄,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替代儿童必要的经济行为。
家长给予孩子零花钱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要慎重处理零花钱与情感、学业或家庭劳动之间的联结关系,不能仅仅简单关注金钱的一维价值。保持对儿童消费行为的适度关注,在民主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规划、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理财教育要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孩子运用智慧和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处理儿童剩余零花钱及个人积蓄的问题上,要适度引导孩子认识储蓄、保险等金融理财工具,培养财富意识。
在注重孩子理财教育中道德内容的同时,适度关注投资内容,随着年龄增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投资”。通过专门渠道或专业机构获得正确的财富知识和理财教育知识。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以及少子化的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和日常生活投入的费用比重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啃老族”、“月光族”、“卡奴”等理财技能缺失的年轻群体规模逐年扩大。为此,信诚人寿联合青少年研究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展开财商调研活动,并经过专业分析汇编形成《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白皮书。
对于儿童在调研中反映的财商意识问题,可以说与天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有着紧密关系。报告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财商教育中普遍存在五大问题:
1、家长对子女财富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家长控制孩子零花钱,限制或替代孩子的必要消费行为,使孩子失去理财教育的基础。
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24.1%)的儿童表示自己没有零花钱,26.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给孩子零花钱。零花钱的缺失,意味着儿童没有或基本没有参与到实际消费活动中,这种家长包办的做法对于提升儿童认知金钱、运用金钱的能力较为不利。
同时,给孩子零花钱的原则与动机复杂,孩子获得零花钱难易程度不一,导致少年儿童“贫富不均”现象突出。调查显示,多数家长(65.1%)会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判断给予孩子零花钱数量,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21.4%的家长会根据家庭收入情况给零花钱,有6.6%的家长则是要多少给多少,很容易助长部分孩子零花钱失控。
家长基于不同目的考虑给钱,容易导致子女对金钱出现错误的理解。白给型、与节日或生日挂钩、与劳动挂钩,与学业挂钩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给钱原则如果不赋予合理的解释,会让孩子对金钱意义产生混乱,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也会造成对学习、情感、劳动的异化。
此外,父母对儿童日常消费情况监管力度不一。调查显示,对于“是否过问子女用钱”问题,“偶尔过问”的达到36.6%,“经常会过问”的达到30.7%,“从来不过问子女用钱”的父母达到13.8%,“一直都会过问”的占18.9%,前者疏于管理,势必会导致监管问题出现;后者看似负责,其实监管过严,对于培养子女独立处理财富的能力不利。
2、教养方式影响理财教育,其中放任型、专制型家长不利于子女形成合理的理财观念。
调查显示,当子女消费愿望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一成以上(11.6%)的家长表现出专制型取向;两成以上(24.7%)的家长表现出权威型取向,四成以上(44.9%)的家长会和子女商量,听从更有道理一方,表现出民主取向。但仍然有18.8%的家长会放任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放任型取向。权威型父母子女学业成就较大,但自主性不高;民主型父母孩子学业成就其次,但自主性较高;专制型亲子关系对立,子女成就不高;放任型父母亲子关系良好,但子女成就不高。很明显,后两者对子女财商形成极为不利。
3、家长理财教育普遍存在着高认同、低认知、弱执行、效果差等现象。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81.3%)父母肯定理财教育的价值,其中37.3%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极其重要,44%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非常重要。只有7.5%的父母持反对意见,11.3%的父母难以判断。表现为对儿童理财教育的高认同。
但是家长对什么是理财、什么是理财教育、如何开展家庭理财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低认知和弱执行息息相关,表现为他们虽然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但基本上没有开展理财教育。调查显示,虽然一半(50.1%)的家长愿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只有25.4%的家长已经开始或正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4、家长理财教育观相对传统,缺乏利用保险保障和投资等方式进行理财的教育。
调查显示,35.9%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最重要目标是“懂得珍惜劳动果实”,24.6%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是为了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23.5%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认为是让孩子养成长期投资的观念的仅有6.9%,而注重保险理念的只有0.9%。
关于理财教育内容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43.4%)的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理财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懂得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而知道合理用钱的占28.2%,知道存钱道理的占19.2%,尝试投资的仅占6.5%。
5、轻视专业理财机构和专门的理财教育课程,过于倚重自身经验。
在理财教育的主体上,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孩子自己在实践中领悟(53.0%),家长教导(47.9%),通过学校教育(37.6%),而银行、保险等专业金融机构(17.1%)和专门理财培训机构(16.6%)的培训和课程,位居最后两位。
在教育途径上,65.6%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尝试一些能通过实际劳动而让孩子获得报酬的方式;41.9%的家长选择了把压岁钱或者他挣到的钱交给孩子让孩子制定计划自行支配;34.3%的家长选择了引导孩子进行一项投资;32.1%的家长选择了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捐助活动。只有19.8%的家长选择了参与一些财商教育相关的讲座活动等。
家长怎么办?
针对调研结果,《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报告也给家长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
比如首先家长应高度重视对儿童财富管理能力的培养,保证儿童拥有适度的零花钱和个人积蓄,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替代儿童必要的经济行为。
家长给予孩子零花钱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要慎重处理零花钱与情感、学业或家庭劳动之间的联结关系,不能仅仅简单关注金钱的一维价值。保持对儿童消费行为的适度关注,在民主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规划、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理财教育要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孩子运用智慧和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处理儿童剩余零花钱及个人积蓄的问题上,要适度引导孩子认识储蓄、保险等金融理财工具,培养财富意识。
在注重孩子理财教育中道德内容的同时,适度关注投资内容,随着年龄增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投资”。通过专门渠道或专业机构获得正确的财富知识和理财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