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多民族声音,彰显新时代风采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是一部中国学者以英文撰写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百科全书”,该书展示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对现阶段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出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学术出版、艺术出版、民族出版角度对该书的教育、社会、文化三重出版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业界提供启示。
  【关  键  词】《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民族音乐文化;出版功能
  【作者单位】徐伟均,嘉应学院。
  【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8.030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民族艺术出版事业,2012年5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杜亚雄先生编撰的《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该书在系统整理、科学有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集中展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了现阶段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需求,开创了由中国学者以英文撰写多民族音乐文化著作的先河[1]。该书集教育、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既是一部专业艺术教材,又是一部当代对外交流著作,还是一部民族音乐文化精品读物,其价值多元,特征鲜明。
  《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展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壮丽图景,凸显了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生态面貌,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传承与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该书的出版既响应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又是当前我国民族艺术出版事业的阶段性成果,一方面,作为专业教材,该书将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对学术创新和非遗保护意义非凡;另一方面,该书紧扣时代主题,彰显了艺术出版的社会功能,在出版融合的背景下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对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丰富世界文艺形式与内容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出版的教育功能
  作为一部专业的民族音乐文化教材,《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間音乐遗产》体现了学术出版的教育功能。学术出版是教育质量的前提保障,就当下的学术环境来看,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大量海外专业学者和大众读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研究兴趣日益浓厚,但受到文化差异性影响,大多数“他者”译介的学术著作并不能客观揭示中国文化的全貌,容易造成阅读隔阂。基于此,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先生出版了全英文学术专著《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以海外受众视角全面介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旨在展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强化知识服务与学术创新理念,为专业学者和大众读者提供真实全面的阅读体验,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第一,学术出版的知识服务功能。学者魏国强认为,知识服务可帮助知识消费者筛选与整合信息内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比如《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杜亚雄先生以展现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为核心,转译和重译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增强了海外读者对中国民族艺术的认知。正如高厚永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与许多外国学者或读者认为不同的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不仅是汉族民间音乐,还是包含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传统音乐。”目前,除了在我国学界获得极高赞誉,不少海外国家也将该书作为了解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窗口”,甚至以此作为专业教材。笔者认为,该书的知识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该书满足了读者对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认知需求,在缩小“知识鸿沟”,填补“知识空白”的基础上,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该书是杜亚雄先生整理归纳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无数次田野调查之后打造的精品力作,其涵盖面广、知识点密集、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将众多宝贵甚至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予以传承和推广。其次,该书的出版对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该书作为专业教材,对国内外读者学习、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促进民族艺术事业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二,学术出版的知识创新功能。知识创新是指在原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并实现知识增值,使其价值含量不断提升[3]。《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不是以知识罗列达到提供知识服务的目的,而是在多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式的内容编排,让读者既能全面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构成,又能学以致用,为读者的知识创新奠定了基础。具体来看,该书的知识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方面。杜亚雄先生一改以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书籍的撰写特点,以民族人口数量排序的方式归纳整理我国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标识及代表作品,方便读者检索、阅读以及快速掌握核心内容,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和阅读推广奠定了基础。例如,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排在首位,余下排列依次为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这种内容编排方式有助于读者依据人口数量推断音乐种类、数量以及表演形态,凸显了人类实践活动对知识生产的决定性作用,鼓励读者培养知识创新能力。不仅如此,这种编排方式还体现了内容的层次感,让读者形成直观印象。该书的附录里列出了每个省、自治区的民族区域分布情况,能有效展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和地域特色,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跨地域、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帮助读者体会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演进过程。该书作为专业性的学术教材,其知识内容全面系统,多元化地展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为有不同需求的读者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音乐出版的社会功能
  图书出版与时代发展、社会建设紧密相关,其主题策划、价值趋向也应与时俱进,如国家出版基金针对图书出版选题提出了“充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号召,认为精品出版物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服务与创新价值,还要彰显社会主旋律,紧扣时代主题,展现社会新面貌。《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作为我国民族艺术出版的代表作,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和塑造社会审美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出版业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精品力作的体现。   第一,紧扣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旋律。近年来,音乐出版愈发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尤其国家出版基金积极引导出版业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出版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一些出版机构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立足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资源,深挖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民族音乐文化出版精品,《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书作为展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代表著作,其出版既“立足中国现实,具有自主、独创的研究成果”,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还“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优中选精”原则打造的符合当代社会主旋律的出版物。此外,该书从民族起源、历史发展、语言宗教、生活实践等多方面阐释民族传统音乐,并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置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中予以展现,注重音乐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联,这种全面展示的方式凸显了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特性,彰显了多民族音乐的共性,因此其不仅是一部专业学术著作,还是一部书写民族音乐文化演进史的社会史书。《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的初心在于推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推动读者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是高度契合的。
  第二,塑造社会审美风尚。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增强美育熏陶、增强文化理解”。正如柏拉图所言:“教育非他也,乃是心灵的转向”。《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作为一部学术专著,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种类、形态及文化内涵,对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与思考民族音乐文化,塑造新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助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自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辈的生活实践,各民族、区域的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共同彰显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多样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面临湮灭的风险,《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不仅翔实记录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还对个体在民族音乐中的体验、创造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列举了大量民族音乐艺术家,如林友仁、梅兰芳等人的事迹,这种融合了故事性内容的叙述凸显了音乐出版的“温度、深度、高度”。《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引导读者重视与思考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从该书的出版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音乐出版需要激发大众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延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也是当代音乐出版社會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民族出版的文化功能
  《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的出版意味着我国民族出版业扎根民族,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彰显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当下,民族出版事业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展开,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工作创新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出版的文化功能,对内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对外积极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新时期出版业服务大局、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第一,对内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近年来,关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号召愈发频繁,表明国家、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5]。《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立足民族音乐资源,将各区域、民族的音乐文化予以整理、分类再编辑出版,是新时期出版业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体现。该书对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凸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提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护、文化价值”研究模式来看,《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注重历史与当下的融会贯通,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呼吁现代保护,强调现代音乐文化源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具体调研过程中,杜亚雄先生记录了大量口头流传的音乐形式,并附图说明,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此外,该书是出版社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号召推出的优质出版物,其深挖区域资源,服务人民群众,创造性、多维度地展现了民族文化,并以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方式予以推广,发挥了民族出版的“文化轻骑兵”作用。总而言之,《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是在国家意志指引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其体现了出版事业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质。
  第二,对外积极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音乐艺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与其他类型出版不同的是,民族音乐出版具有特殊标识和丰富资源,能在国际舞台上多元化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面貌。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易山说:“民族音乐出版是团结凝聚音乐创作人才、荟萃传播音乐作品成果、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让海外读者了解一个客观真实、全面进步的当代中国。”以民族音乐出版推动音乐文化走出去,用音乐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法宝之一。学者程晋表示,图书出版具有“开启民智,加速文化建设”的作用[6]。《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采用全英文撰写的目的,是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出版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强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入“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以全英文编撰方式为依托,深入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融为一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创新性转化,从而促进民族出版事业长效发展。随着汉语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持续升温,民族出版事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建筑、中国民族风俗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内容载体,掀起阵阵国际文化热潮。因此,高厚永教授将《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誉为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并认为民族音乐是醇正的中国味道,是连接中西音乐文化的真正桥梁。
  《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一书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出版的精品代表,该书在学术出版、艺术出版、民族出版层面展现了民族音乐出版的教育、社会、文化功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通读《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可发现,总结历史既是为了立足当下,也是为了放眼未来;我国出版业的选题思维、价值理念、出版策略在新时期呈现多元化、宽领域、立体式的发展趋势,但其核心依然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也是该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杜亚雄. 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魏国强,陈莹,吕鹏启. 教育出版的知识服务功能转型研究[J]. 出版广角,2018(23):44-46.
  [3]李贝贝,王一鸣. 知识生产生态系统中学术图书出版的成长策略[J]. 编辑之友,2019(7):40-44.
  [4]张文敏. 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出版范式与商业模式[J]. 广西社会科学,2018(11):92-95.
  [5]李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大力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J]. 人民论坛,2020(1):6-8.
  [6]程晋,周安平. 新时代图书出版应以文化担当促发展[J]. 中国编辑,2018(7):22-2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时代和新常态下,我国学术科研水平逐步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进入了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文章尝试分析比较国外知名出版集团及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和策略,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途径,并提出可行建议。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国际化;趋势;策略  【作者单位】张艳洁,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医学学术编辑出版中心期刊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当下,专业的儿童书店不断出现,在全国遍地开花。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场所,儿童书店经历了从卖场向体验空间的转变,业务内容随之细分;针对儿童阅读实施的选书、图书分类、课程设置以及空间设计方案层出不穷,儿童书店市场潜力巨大,方兴未艾。  【关 键 词】儿童书店;海豚国际儿童之家;体验经济;亲子阅读  【作者单位】刘朝霞,东华理工大学期刊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后疫情时代教辅图书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突破口,以语文教辅图书出版为例,指出语文教辅图书的出版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统编教材精神,在抓质量、把方向、求创新的基础上更要紧跟新时代的发展。  【关 键 词】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文教辅图书  【作者单位】李潇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
期刊
【摘 要】 数字化技术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甲骨文衍生出新的存在形式,“汉仪字库陈体甲骨文”从单一的字体设计晋升为系统的数字化字库。“汉仪字库陈体甲骨文”寻找到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有效方式,其衍生产品深谙文字机理,进行视觉创作产品的开发,在技术的助力下开创多维关联产品设计,实现了全媒体赋能产品推介。  【关 键 词】“汉仪字库陈体甲骨文”;数字文创;新式授权  【作者
期刊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支撑。随着新媒体时代文化类创新节目的蓬勃兴起,在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汲取精神养分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精神赋能的有益选择。文章以《典籍里的中国》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见微知著,分析该节目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在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的精神贡献。  【关 键 词】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性表达;《典籍里的中国》  【作者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多元化、复合化的媒体营销依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以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的趋势转型升级。文创产品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把握新媒体时代媒介化特征和接触点的基础上对接用户体验维度,用故事性的话语和叙述形成文化的再造与多传,从而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互相赋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 键 词】新媒体时代;文创产业;故宫文创产品;叙事模型  【作者单位】王乃琦,内蒙古师范大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推介出版是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围绕经典文学为核心所编纂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图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出版实践的新范式。在激活经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的时代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集百家之长,打造权威解读范式,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新的传播语境中重塑经典。  【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是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闻出版业应立足时代主题,坚守价值导向,突破思维与技术局限,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扬革命文化传统、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深入践行文化自信,加速行业创新、高效发展。  【关 键 词】《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新闻出版业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书籍设计品质是文本信息的最佳传达。文章基于传统文化整体系统方法论,对新时代书籍设计品质的概念界定、要求关联、基本特征、时代表现、价值实现进行全面深度的思考。书籍设计要紧扣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简约、创新、直观、多元、融合的视角实现书籍设计的高品质表达,实现促成需要、增长需要、平衡需要的出版价值,以精品力作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  【关 键 词】新时代;书籍设计;品
期刊
【摘 要】 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是学术出版机构加速转型、促进科研进步和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必由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专业化的学术出版内容体系、以作者为核心的学术服务战略、柔性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智慧出版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着手,从粗放、单一的出版向精细化、多元化的高质量型出版转型,打造了学术资源的整合、运营、传播及知识服务平台,为新时代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经验。  【关 键 词】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