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是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挑战的核心,但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众说不一,直接影响了我国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从人才选拔机制、评价标准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李雅丽(1961-),女,陕西泾阳人,南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1-02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核心,而创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决定产业竞争优势已经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所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是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的核心。谁拥有一流顶尖创新人才,谁就占领未来世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盡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创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然而一流学术大师在我国大陆仍未出现,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正如钱学森所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知网上有28883篇文章分别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等不同角度和途径围绕创新人才如何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北方交通大学采取了保研、公派留学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使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维系下来,成为成功典范。但是保研、公派留学等激励机制不是每所高等院校都具备的,不带有普遍性,很难推广,导致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处于举步维艰的处境。要使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不是一个学校、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良性循环,持久不衰,造就青年英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一、制约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让人要有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并为之付诸行动,发挥潜能去实现。目前我国制约青年英才辈出的因素如下:
1.人才成长的途径单一,而且机会少
没有激励冒尖的机制,我国高校之间没有完善的转学制度,人才成长的道路只有高考这一条途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多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考仍是决定人一生的职业、地位、命运的唯一途径,即“高考定终身”。高考这座“独木桥”演变为追求名校、好专业的“独木桥”,高考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神圣和坚不可摧的。
2.人才的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
以中考、高考向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输送学生的多少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以考试分数为标准评价学生优劣、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成了制造工程师,学校变成了考试机器的加工厂。教育教学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练什么,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根本谈不上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严格的班级授课制度,统一目标要求,批量培养模式,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利。尽管目前我国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在制度上享有选课、选教师、选进程、选专业的自由。但由于受教育资源的制约,这种“自由”在现实中仍是“有限的自由”,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选课,但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学生可以选教师,但师资紧缺;学生可以选进程,但由于课内学时太多而难以实现;学生可以选专业,但往往又受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等等,所以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学生按需求学从根本上就被忽视和扼杀,只能被动接受。
二、建立健全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教育。教育就是要强调个性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使之成长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阻碍人才成长的各个制约因素,创造一个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1.建立多途径、多机遇的人才选拔机制
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之所以创新人才层出不穷,不能不说与高校招生选拔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包容、激励有关。不仅是因为美国高校招生具有自主招生、双向选择、多元综合评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很多机会和机遇。其一,在美国类似中国的统一高考就有七次;其二,准许学生跳级,学生从高二就可以参加,只要学生达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就可以申请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其二,美国大学之间有完善的转学制度,美国的学生不仅在入学前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而在我国尽管一些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选择的自由,但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这些年我国的高校招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台各省的自主考试是将全国的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改为各省的自主命题,使得高考命题的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不一,教材的重复利用率很低,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建议恢复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标准命题,将一年一次的高考改革为一年多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取消文理分科,将考试内容改为综合素质考试;鼓励学生跳级,鼓励学生可以提前参加中考和高考,使尖子生脱颖而出,节约学习时间,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导致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考多难教多难”,就出现了以“应试”为课堂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的满堂灌输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式的反复操练等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多方面发展潜能的挖掘,忽略了其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培养。建立创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科研能力。
3.建立菜单教学和开放式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自由
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批量化培养,关注的是共性问题培养方式,这就可能使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生错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化、激发个性潜能和个人的发展。建立菜单教学和开放式管理模式,淡化专业和班级,推行完全弹性学分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內容和专业方向,从而实现求学目标,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4.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之间完善的转学制度和选拔制度,使高等学校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和发表高层次论文方面,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
在美国,大学之间有完善的转学制度。不论开始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只要平均成绩(GPA)达到其他大学的标准学生就可以申请转学。而在我国高校之间根本没有转学制度,这也是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定终身这种局面无法改变的根源。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标准不一。如果我国能够在各高等学校之间建立完善转学制度,不仅能够促使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高新军.从女儿的大学生涯看美国的高等教育[J].民主与法制,2008,(11).
[3]雷建军,袁亚苏.从美国的高等教育看我国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0,(3):94-95.
[4]程瑛,等.我喜欢,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3-02-19.
[5]眭依凡.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6-11-24.
[6]屈波,杨肇夏,刘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4(22):33-3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李雅丽(1961-),女,陕西泾阳人,南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1-02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核心,而创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决定产业竞争优势已经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所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是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的核心。谁拥有一流顶尖创新人才,谁就占领未来世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盡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创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然而一流学术大师在我国大陆仍未出现,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正如钱学森所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知网上有28883篇文章分别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等不同角度和途径围绕创新人才如何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北方交通大学采取了保研、公派留学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使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维系下来,成为成功典范。但是保研、公派留学等激励机制不是每所高等院校都具备的,不带有普遍性,很难推广,导致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处于举步维艰的处境。要使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不是一个学校、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良性循环,持久不衰,造就青年英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一、制约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让人要有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并为之付诸行动,发挥潜能去实现。目前我国制约青年英才辈出的因素如下:
1.人才成长的途径单一,而且机会少
没有激励冒尖的机制,我国高校之间没有完善的转学制度,人才成长的道路只有高考这一条途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多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考仍是决定人一生的职业、地位、命运的唯一途径,即“高考定终身”。高考这座“独木桥”演变为追求名校、好专业的“独木桥”,高考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神圣和坚不可摧的。
2.人才的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
以中考、高考向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输送学生的多少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以考试分数为标准评价学生优劣、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成了制造工程师,学校变成了考试机器的加工厂。教育教学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练什么,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根本谈不上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严格的班级授课制度,统一目标要求,批量培养模式,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利。尽管目前我国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在制度上享有选课、选教师、选进程、选专业的自由。但由于受教育资源的制约,这种“自由”在现实中仍是“有限的自由”,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选课,但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学生可以选教师,但师资紧缺;学生可以选进程,但由于课内学时太多而难以实现;学生可以选专业,但往往又受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等等,所以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学生按需求学从根本上就被忽视和扼杀,只能被动接受。
二、建立健全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教育。教育就是要强调个性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使之成长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阻碍人才成长的各个制约因素,创造一个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1.建立多途径、多机遇的人才选拔机制
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之所以创新人才层出不穷,不能不说与高校招生选拔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包容、激励有关。不仅是因为美国高校招生具有自主招生、双向选择、多元综合评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很多机会和机遇。其一,在美国类似中国的统一高考就有七次;其二,准许学生跳级,学生从高二就可以参加,只要学生达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就可以申请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其二,美国大学之间有完善的转学制度,美国的学生不仅在入学前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而在我国尽管一些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选择的自由,但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这些年我国的高校招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台各省的自主考试是将全国的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改为各省的自主命题,使得高考命题的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不一,教材的重复利用率很低,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建议恢复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标准命题,将一年一次的高考改革为一年多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取消文理分科,将考试内容改为综合素质考试;鼓励学生跳级,鼓励学生可以提前参加中考和高考,使尖子生脱颖而出,节约学习时间,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导致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考多难教多难”,就出现了以“应试”为课堂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的满堂灌输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式的反复操练等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多方面发展潜能的挖掘,忽略了其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培养。建立创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科研能力。
3.建立菜单教学和开放式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自由
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批量化培养,关注的是共性问题培养方式,这就可能使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生错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化、激发个性潜能和个人的发展。建立菜单教学和开放式管理模式,淡化专业和班级,推行完全弹性学分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內容和专业方向,从而实现求学目标,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4.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之间完善的转学制度和选拔制度,使高等学校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和发表高层次论文方面,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
在美国,大学之间有完善的转学制度。不论开始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只要平均成绩(GPA)达到其他大学的标准学生就可以申请转学。而在我国高校之间根本没有转学制度,这也是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定终身这种局面无法改变的根源。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标准不一。如果我国能够在各高等学校之间建立完善转学制度,不仅能够促使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高新军.从女儿的大学生涯看美国的高等教育[J].民主与法制,2008,(11).
[3]雷建军,袁亚苏.从美国的高等教育看我国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0,(3):94-95.
[4]程瑛,等.我喜欢,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3-02-19.
[5]眭依凡.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6-11-24.
[6]屈波,杨肇夏,刘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4(22):33-3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