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全新的学习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主学习中,老师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独霸讲台,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到课堂讨论、实验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可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质疑,进行师生对话和交流。而教师呢,则由过去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让给学生,甚至可以实现“角色反串”,让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准备教具。走上讲台上课;教师则坐下听课,只是在关键处予以指导、点拨和补充,这样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过程中实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基。
二、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观摩、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要用嘴说、用手做、用脑想,调动一切身体器官,实现全身心全方位地“动”,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
三、探究性学习
它使学生经历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生确定某一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问题”必须是与学生已学过的科学知识相联系,而且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另外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收集证据,用以解释和评判自己提出的科学性问题。
第三,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第四,学生通过比较其他能体现科学性解释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
第五,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延伸。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发动
课题确定后,根据自愿、兴趣的原则,组成研究小组,选出组长,专人负责并进行成员分工,各司其职。然后进行思想发动,全体研究人员统一思想,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在搞好思想准备的同时,做好各项物质准备。
第二阶段:进入情境
在大量批判阅读和思考或集思广益后,提出主题和假设,设计出整个研究思路、实验步骤和操作程序,提出包括材料搜集、实地考察、资料处理、数据分析、模式建立、结论验证等方面的设想。
第三阶段:实践体验
根据上述设计的“蓝图”,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实验和研究,对所搜集的资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科学的数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展望。
第四阶段:表达交流
根据研究结论书写出规范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或学术论文,送交当地有关部门供生产决策时参照。同时,在学校里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多媒体演示、演讲,编写墙报、小报和校刊,对研究成果加以展示。
五、合作性学习
这种方法以沟通为前提,师生、生生之间密切合作,在表达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以达到群体性学习的效果。
六、继承接受性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决不排斥所有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课程中,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是其前提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单一的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而代之以创造性的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地丰富,使之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幻灯、投影、多媒体录音、电视、电影、图片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乐于接受新知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进行民主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大胆争论,与教师唱“对台戏”,从教材中挑“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课外考察、实地观测、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真正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镇江高专丹阳校区)
一、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主学习中,老师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独霸讲台,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到课堂讨论、实验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可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质疑,进行师生对话和交流。而教师呢,则由过去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让给学生,甚至可以实现“角色反串”,让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准备教具。走上讲台上课;教师则坐下听课,只是在关键处予以指导、点拨和补充,这样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过程中实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基。
二、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观摩、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要用嘴说、用手做、用脑想,调动一切身体器官,实现全身心全方位地“动”,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
三、探究性学习
它使学生经历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生确定某一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问题”必须是与学生已学过的科学知识相联系,而且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另外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收集证据,用以解释和评判自己提出的科学性问题。
第三,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第四,学生通过比较其他能体现科学性解释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
第五,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延伸。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发动
课题确定后,根据自愿、兴趣的原则,组成研究小组,选出组长,专人负责并进行成员分工,各司其职。然后进行思想发动,全体研究人员统一思想,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在搞好思想准备的同时,做好各项物质准备。
第二阶段:进入情境
在大量批判阅读和思考或集思广益后,提出主题和假设,设计出整个研究思路、实验步骤和操作程序,提出包括材料搜集、实地考察、资料处理、数据分析、模式建立、结论验证等方面的设想。
第三阶段:实践体验
根据上述设计的“蓝图”,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实验和研究,对所搜集的资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科学的数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展望。
第四阶段:表达交流
根据研究结论书写出规范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或学术论文,送交当地有关部门供生产决策时参照。同时,在学校里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多媒体演示、演讲,编写墙报、小报和校刊,对研究成果加以展示。
五、合作性学习
这种方法以沟通为前提,师生、生生之间密切合作,在表达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以达到群体性学习的效果。
六、继承接受性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决不排斥所有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课程中,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是其前提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单一的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而代之以创造性的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地丰富,使之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幻灯、投影、多媒体录音、电视、电影、图片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乐于接受新知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进行民主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大胆争论,与教师唱“对台戏”,从教材中挑“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课外考察、实地观测、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真正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镇江高专丹阳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