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改中师生关系的特征
新课改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特征应是:
1.理解、信任、尊重。相互理解、信任、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教师理解、信任、尊重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教师只有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成长中去判断、选择、思考、探索,才能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平等、友爱、合作。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学生的引路人、朋友、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民主合作的氛围使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健康发展。
3.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情感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润滑剂、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4.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引导、帮助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真诚相待、共同成长。
二、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经验、年龄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左右着师生关系性质和发展方向。
1.尊重学生是前提。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理想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正确看待他们的现状和过去,才能不会居高临下地去改造学生,同时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才不会拒绝而是欣然接受。不尊重学生就会一味地改造、限制、命令,那么学生就会逆反,师生冲突就会产生。所以没有尊重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如何尊重学生?
首先,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完整接纳意味着接纳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仅接受学生的光明面,排斥其消极面,也意味着接纳一个价值观和教师不同甚至差距很大的学生,并与之平等交流。师生只有在“尊重”的平台上,教师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其次,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以礼待人。无论学生相貌美丑、贫富、性格、学习成绩好坏等,教师应一视同仁。即使学生可能言谈举止有失礼、错误之处,教师也要不嘲笑、不动怒、不贬抑、不惩罚,应艺术地妥善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智慧之美。
再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秘密。信任是尊重的基础,缺乏信任就很难有尊重。教师可通过目光、动作以及语言传递给学生“你行,你能做好”的信息。学生则心领神会,自信心增强。对学生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除积极正确引导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自尊并愿改正的心理特点,保护其秘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去改正错误,促进学生成长。
最后,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尊重学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而是应及时、智慧地指出不足,帮助学生自己去改正错误、不足,健康成长。
2.真诚对待学生是保证。真诚对待学生是指教师以真诚的态度、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不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真实可信地置身于师生关系之中。但教师表达真诚也应恰如其分,否则会适得其反。
首先,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也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对学生负责,有助于学生成长。教师的真诚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说出来,有害于学生或有损于师生关系的话不宜表达。相反,教师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好尤其是学生犯了错误或言行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教师恨铁不成钢,言辞激烈甚至挖苦谩骂。轻者,教师的威信扫地,影响了师生关系,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重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真诚应实事求是且适度。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高、大、全或完美时才能有效教育影响学生,因此与学生交往时,过多地注意形象,维护完美,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装腔作势,以致失去了很多真诚,拉大了师生的心理距离,给沟通增加了困难。因此,教师应把真实的待人对事的态度、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应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虚假。学生更愿意接受真实的教师。
即使真诚是好的特性,也不是表达得越多越好。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表达过多的真诚,学生则会把教师当成“哥们”、“姐们”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的真诚应适度。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乐观看法、对学生有基本的信任、对学生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真诚应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是潜心修养,不断实践的结果。
3.设身处地来理解学生是关键。设身处地理解学生是指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不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学生会感到失望,认为老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会减少或停止反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由于教师对待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立足于自己的参考框架,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问题,因此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教师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应做到:
首先,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中去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蹲下身子看待学生”。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把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结合起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主要通过言语表达出对学生的理解,师生达到共情。另外,还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表达理解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无论年龄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心领神会,会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师生产生共情,加深了师生的情感。在积极情感的调节与催化下学生则容易接受教师的要求与影响。
4.积极关注学生是最终目标。积极关注是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积极关注学生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教育效果,尤其对自卑感强、胆小怕事的学生,教师的积极关注能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积极进取。
积极关注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根本,为了有效地积极关注学生,教师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理解积极关注。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积极关注。如对学生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不疼不痒的鼓励一番,宽慰学生,最终学生得不到实质性帮助,对学生成长无益。积极关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客观分析其现状的不足之处,同时帮助其分析自身的优点、长处并利用这些优势改变自己的现状。
其次,反对过分消极的态度。一些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过分消极,尤其是学习差、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对他们不再起作用甚至放弃教育管理,违背了积极关注的实质是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再次,积极关注应立足实事求是。积极关注应建立在学生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不能无中生有。教师应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仅让学生自己关注自己的光明面而且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身心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决定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所以,教师要善于修养自己,运用自己的人格、智慧、知识经验等与学生建立情感融洽和睦、平等、信任的关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修正,成为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晓雯)
新课改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特征应是:
1.理解、信任、尊重。相互理解、信任、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教师理解、信任、尊重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教师只有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成长中去判断、选择、思考、探索,才能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平等、友爱、合作。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学生的引路人、朋友、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民主合作的氛围使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健康发展。
3.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情感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润滑剂、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4.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引导、帮助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真诚相待、共同成长。
二、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经验、年龄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左右着师生关系性质和发展方向。
1.尊重学生是前提。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理想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正确看待他们的现状和过去,才能不会居高临下地去改造学生,同时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才不会拒绝而是欣然接受。不尊重学生就会一味地改造、限制、命令,那么学生就会逆反,师生冲突就会产生。所以没有尊重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如何尊重学生?
首先,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完整接纳意味着接纳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仅接受学生的光明面,排斥其消极面,也意味着接纳一个价值观和教师不同甚至差距很大的学生,并与之平等交流。师生只有在“尊重”的平台上,教师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其次,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以礼待人。无论学生相貌美丑、贫富、性格、学习成绩好坏等,教师应一视同仁。即使学生可能言谈举止有失礼、错误之处,教师也要不嘲笑、不动怒、不贬抑、不惩罚,应艺术地妥善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智慧之美。
再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秘密。信任是尊重的基础,缺乏信任就很难有尊重。教师可通过目光、动作以及语言传递给学生“你行,你能做好”的信息。学生则心领神会,自信心增强。对学生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除积极正确引导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自尊并愿改正的心理特点,保护其秘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去改正错误,促进学生成长。
最后,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尊重学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而是应及时、智慧地指出不足,帮助学生自己去改正错误、不足,健康成长。
2.真诚对待学生是保证。真诚对待学生是指教师以真诚的态度、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不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真实可信地置身于师生关系之中。但教师表达真诚也应恰如其分,否则会适得其反。
首先,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也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对学生负责,有助于学生成长。教师的真诚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说出来,有害于学生或有损于师生关系的话不宜表达。相反,教师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好尤其是学生犯了错误或言行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教师恨铁不成钢,言辞激烈甚至挖苦谩骂。轻者,教师的威信扫地,影响了师生关系,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重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真诚应实事求是且适度。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高、大、全或完美时才能有效教育影响学生,因此与学生交往时,过多地注意形象,维护完美,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装腔作势,以致失去了很多真诚,拉大了师生的心理距离,给沟通增加了困难。因此,教师应把真实的待人对事的态度、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应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虚假。学生更愿意接受真实的教师。
即使真诚是好的特性,也不是表达得越多越好。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表达过多的真诚,学生则会把教师当成“哥们”、“姐们”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的真诚应适度。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乐观看法、对学生有基本的信任、对学生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真诚应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是潜心修养,不断实践的结果。
3.设身处地来理解学生是关键。设身处地理解学生是指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不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学生会感到失望,认为老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会减少或停止反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由于教师对待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立足于自己的参考框架,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问题,因此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教师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应做到:
首先,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中去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蹲下身子看待学生”。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把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结合起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主要通过言语表达出对学生的理解,师生达到共情。另外,还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表达理解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无论年龄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心领神会,会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师生产生共情,加深了师生的情感。在积极情感的调节与催化下学生则容易接受教师的要求与影响。
4.积极关注学生是最终目标。积极关注是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积极关注学生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教育效果,尤其对自卑感强、胆小怕事的学生,教师的积极关注能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积极进取。
积极关注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根本,为了有效地积极关注学生,教师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理解积极关注。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积极关注。如对学生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不疼不痒的鼓励一番,宽慰学生,最终学生得不到实质性帮助,对学生成长无益。积极关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客观分析其现状的不足之处,同时帮助其分析自身的优点、长处并利用这些优势改变自己的现状。
其次,反对过分消极的态度。一些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过分消极,尤其是学习差、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对他们不再起作用甚至放弃教育管理,违背了积极关注的实质是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再次,积极关注应立足实事求是。积极关注应建立在学生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不能无中生有。教师应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仅让学生自己关注自己的光明面而且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身心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决定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所以,教师要善于修养自己,运用自己的人格、智慧、知识经验等与学生建立情感融洽和睦、平等、信任的关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修正,成为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