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青楼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的大街,了无行人。
  正午的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天空蓝的耀眼。建筑沉沉地矗立,地面滚烫的热气不断地从脚底升腾起来,让人有了一种被热尘封住的感觉。
  踏上河桥的一瞬间,她想起了那只新买的保温茶杯。和女儿坐人力三轮车来到河桥,看到河桥倾斜的陡坡,人力车夫蹬车时用力的脊背,她招呼车夫,说和女儿下车步行,减轻三轮车的重量。
  女儿下了车。她拿起放在座位上的保温杯,在跳下车的一瞬间,保温杯失手掉在了地上。
  她慌忙捡起杯子,拧开杯盖,里面的紫砂内胆碎了,留下一个豁口。
  不能用了,扔了吧。她向女儿说道。
  女儿委屈地抿着嘴,这只茶杯是她给女儿新买的,女儿只用了一天。
  再往前行,人行道两侧的树木浓密了许多。十年前,这些树木还是稀疏的,街道显得空旷,而现在,行道树树冠交织,绿意如云朵般盖在你的头顶。街边绿化带里的绿植也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是的,还没有在哪一处看到小草是这样蓬勃地向上生长,每一片叶子都长到弯了腰,乍一看,一丛丛如一朵朵盛开的菊。
  盛夏阳光照耀里的景物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有一种明亮的干净。她转头四望,街那边的小面馆还在,只是正午,没有顾客,大门紧锁;街这边的蛋糕店已被一家干洗店替代,竟没有了一丝旧日蛋糕店的痕迹。
  她努力在记忆里拼凑昔日的画面,却又是若有若无。
  她抬头,看到了街道对面的高楼,“众安大厦”四个金字仍在,经过年份,有些灰暗,它们在高楼背阳的阴影里不怎么明显。她曾在这个楼里租过房子。
  十年前,她在这片区域生活过。今天,坐着新开通的城际铁路,没有想到出站口就在曾经的租屋旁边。
  这是一次不经意地故地重游,同住的故人已不知所踪,往昔的街道也似曾相识,流年可以将时光里的故事揉碎了,再重新展开,就像,一帧帧的电影大片。
  今夕何夕,她也成了流年的看客了。
  又或许,她早已经是流年的看客了。那幢青色的三层小楼在心底萦绕,她努力去握住如沙般在掌心漏走的流年,将自己送回了那一日向晚的青楼。
  桔红色的夕阳浅浅地勾勒出这幢青砖小楼的影子。小楼不高,只有三层,每一层却又很长,青砖间凸显出十几扇窗户,窗格一律是红色木头制成。推开窗,将长长直直的窗钩插入窗框上的小孔,玻璃窗就可以这样固定住了。
  她立在青楼之下,对着从左边数过来的第五扇窗户,急声呼着“奶奶!奶奶!”
  二楼红色的窗推开了,穿着淡青对襟袄子的奶奶出现在窗边。
  她为和奶奶这样的对视而开心:奶奶,我再玩一会儿回家。
  奶奶微笑着,早点回来,等一会儿就吃晚饭了。
  得到奶奶的允许,她转身跑开了,去找刚才的伙伴。跑到青楼前的一片草坪上,她回头再看,倚在窗前看着她的奶奶在青色的砖墙间变得无比清晰。她觉得奶奶的淡青袄子配着红色窗框,在一大片青砖的映衬下,像一幅油画,渲染着幸福和温暖。
  再早几年,青楼旁边是职工幼儿园。从青楼出来,穿过草坪,就是幼儿园的大门了。当她被父母送入幼儿园时,她是拒绝的。那时的她,总爱跑到班级里的窗户边,站上小凳子,双手扒着窗栅栏,遥遥地望向草坪对面的青楼。当她从左边开始,数到第五间窗户时,每次总能看见亲爱的奶奶。
  她的小脸凑近窗栅栏,这样能更清楚地看见奶奶。果然,奶奶也看见她了。
  奶奶在青砖小楼的红色窗框里向她挥手。
  这是多么美好的相逢!
  这幢青砖小楼是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河东宿舍。当时杭州大学校园里有不少苏联式建筑,这幢青楼也是。
  她特别喜欢青楼里的楼梯。每一级台阶都不高,并且比一般的楼梯要宽敞,这样即便是一口气走上三楼,也不会感到太吃力。当然,青楼一共也只有三层。
  青楼左右两侧都有边门,进门走过三户人家,就是楼梯。所以,青楼的楼梯就有两部。那时候小伙伴们追着玩,都是从左边或右边的楼梯跑上去,再从另一侧的楼梯跑下来,七绕八弯之后,跑地慢的人往往会找不到小伙伴们的影子了。
  青楼的正中央,还有一个大门,大门和边门同样的颜色,是近乎白色的淡黄色漆门,门的上半部分是玻璃窗格,下半是木制的。
  大门是二扇对开门,门前还有二级台阶。台阶正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浅槽,下雨天总是注满了水,她觉得这个浅槽在台阶上特别有气派,让青楼像是某个重要的建筑。但抛开形象思维,回到理性的维度上,她又禁不住地疑惑,这个长方形的浅槽让每一个下雨天都变得糟糕,不小心踩进槽里就湿了鞋,干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而且,她发现,杭州大学的青砖楼都是这样的台阶和这样的长方形大浅槽。
  她的家有二个房间,分别位于楼道的南北两侧,也就是说一个房间是朝北的,一个房间是朝南的,两个房间被走廊这个公共区域分割开了,各自是独立的。这样的家庭户型在房屋设计都是套房的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走廊上堆放着各家各户的煤饼炉、杂物桌、橱柜等各色物件,讓原本不宽敞的走廊更狭窄了,也更有烟火气了。阴雨天光线不好的时候,她走在杂物的阴影里,想的最多的一件事是,自己会不会在某户人家的门前被绊倒,不过她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倒是有几回,跑在她前面的小伙伴毫无预兆地在她前面扑倒在地。
  她家的南北二个房间都位于东边的楼梯口。苏联式建筑的楼梯不仅宽敞,而且楼梯口也非常开阔。在当时的她看来,这个开阔的楼梯口不亚于一个迷你型操场。
  确实,这个楼梯口是小伙伴们的活动场地。
  拿一块搓衣板反面朝上放在楼梯上,就是一个平滑的自制滑梯。在楼梯口踢毽子、跳皮筋、造天房(一种跳格子的游戏)都是刚刚好的。
  有时,这个楼梯口会停着一辆嘉陵摩托车。直到现在,她还是没有想明白,这摩托车是如何来到二楼的。邻居嘉勇赤着精壮的上身,吹着小曲擦洗着他心爱的坐骑。   那个年代摩托车非常少见,嘉勇响应号召,成了黑龙江知青,回杭州后进了工厂,平时都是开摩托车上下班的。在青楼小孩子眼里,摩托车就是时尚,嘉勇就是摩托车,那么,嘉勇就是时尚。
  嘉勇摆弄摩托车时,孩子们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都静静地蹲在嘉勇旁边。嘉勇也不说话,仔细地修理车零件,孩子们伸手过去摸摸车身,摇摇车把,嘉勇也不制止,而是友好地微笑。
  有时,摆弄好摩托车,看着久久不散去的孩子,嘉勇会即兴表演一段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看的孩子们一愣一愣地,更是在心里坚定了嘉勇就是时尚。
  嘉勇的妹妹嘉珍,18岁的年纪,已经在工厂上班了。大人嘴里总是唠叨嘉珍笨,嘉珍不反驳,也不恼。
  青楼的夏天是夜不闭户的。夏天的晚上,敞开房门,拿一方草席铺在地上,穿堂风一阵阵吹来,暑意立刻消散了。那一天不知怎的,嘉珍和她一起躺在了草席上,她发现,嘉珍讲的故事这么好听。
  嘉珍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大人们是没有发现嘉珍的好。她看着嘉珍青春饱满的脸庞,想着。
  嘉珍的手腕上有一块长方形的疤痕,她伸手过去抚了抚,嘉珍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块肉手表。
  那个疤痕在手腕的位置,还真的像是一块手表。
  我也有一个手表。她将手伸到嘉珍眼前,手腕上有圆珠笔画的一只手表,时针分针秒针和表带一样不落。
  那个夏天,让她记住了嘉珍有一块肉手表。
  青楼里最让她愧疚的人是住在西侧边门第一户人家的老奶奶。老奶奶常穿着黑布对襟袄子,戴一顶黑帽子,平日里并不和人多话。她和儿子两人同住,儿子也是独进独出,在她的记忆里,儿子的样子便是肩上背着几根竹竿支撑着的渔网,从青楼的边门走出去,去到河边捕鱼的背影。
  儿子年轻的时候得过“麻疯病”,楼里有些人说到儿子就以“麻疯病”来简单替代,而小孩子是最容易学嘴的。
  那日他们经过西侧边门时,老奶奶正坐在屋里。他们朝屋里看了看,老奶奶便高兴地向他们招呼。
  他们从来没有走进过老奶奶的屋子,大人有时会叮嘱,不要去麻疯病家。这个屋子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禁区,而此刻,只要他们一抬腿,就可以轻易地打破这个禁区了。孩子们互相瞅着,也不知是谁带了个头,大家一涌而入老奶奶的屋子。
  屋里真的是许久没有这么多孩子了,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从桌上取来饼干罐,从罐里拿出了瓜子、话梅,还有几颗巧克力糖。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大把。手里拿不下了,老奶奶示意放在口袋里。
  原来平时大人们口里的麻疯病家并不是可怕的,原来一身黑衣黑裤严肃的从不和人聊天的老奶奶是很和蔼可亲的。
  孩子们带着探险禁区的成就感和口袋里装满食物的满足感离开了老奶奶的家。
  他们在青楼巡游的队伍没多久就来到了童童爷爷家。
  爷爷不在家,童童朝坐在床前抽烟的女人喊了一声,小奶奶!
  女人很瘦,朝童童身后的这支队伍看了一眼,去哪儿玩了?
  小奶奶的这个问题在今天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小奶奶汇报去了老奶奶家,还把口袋里的食物展示给小奶奶看。
  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回家了,应该是听到了孩子们的对话,爷爷恼怒地呵斥童童,怎么不长记性,叫你不要去麻疯病家!
  小奶奶这时站了起来,让孩子们把口袋里的食物都掏出来。
  现在就扔到窗外去!小奶奶以不容置疑地口吻命令道。
  童童闻言掏出了口袋里的瓜子、话梅、巧克力糖,第一个扔到了窗外。
  她是最后一个掏出食物扔窗外的,扔出去的瞬间,她想,老奶奶会不会看见这些食物,她若看见,会伤心吗?
  扔完食物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往西侧边门走,她害怕经过老奶奶的家门,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背叛者,没有脸再见老奶奶了。
  童童还有一个大奶奶。每次她去找童童玩,大奶奶总是在忙碌,不是在洗衣服,就是在拖地,或者烧饭。曾经她以为大奶奶是童童家的保姆,后来,她才从大人那里听到,大奶奶才是童童爷爷的正房妻子,小奶奶是后来娶的小老婆。因为这是解放前的事情,小奶奶离开童童爷爷无法生活,这三人的关系就这样保持了下来。
  大奶奶有一次生日,特意给楼道里的每一户人家送了一碗生日面。
  妈妈喊她来吃生日面的时候,她正在楼梯口和童童疯玩。听说有生日面吃,她飞快地蹦下了楼梯,接过妈妈递过来的碗,她有些失望,这和她记忆中的生日面差距也太大了。从小到大,她吃到的生日面里有蔬菜,有肉,还有蛋,而眼前的这一碗生日面,除了面,什么也没有。不过浓赤酱油拌面,味道也还好。
  童童后来告诉她,这是大奶奶六十大寿。她想着这么隆重的时候,一定会有生日礼物。童童说,没有生日礼物,爷爷让大奶奶做了生日面分给大家,大奶奶就很高兴了。
  童童又补了一句,小奶奶的生日才是真的热闹,好吃的东西有很多的。
  青楼后来拆除了,原来的旧址立起了几幢多层洋房,形成了一个小区。小区有豪华的大门,气派的保安室 ,这里现在是全市房价最贵的区域。
  她记不清楚青楼是什么时候拆除的,有时拼命地回忆,但涌上记忆的还是青楼旧时模样,有那么一个瞬间,她自己都会迷糊,仿佛时光里的人和事从未曾走远。
  有几次,她经过青楼附近,忍不住向青楼方向拐去。
  旧时的小巷还在,只不过穿出小巷,是另一番光景了。她環顾四周,仔细地辨认每一幢建筑,这是以前的煤饼店,这是副食品店,这是卖油条的早餐店。她站着的柏油马路,就是当年直接通向青楼的水泥小路。
  沿着马路走到尽头,是一圈围墙,这里是小区的边界了。她惊喜地发现,这一圈砖墙中,居然有一小段是旧时的青石砖砌成的。大约是那种大块的青石砖比较牢固,所以被保留了下来。她的视线从青石砖上移开,环顾四周,似乎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她明白了,流年更迭,但无关风月,无关人事,青楼仍然在她的心底里矗立着。
  这一日的向晚,夕阳红灿,那是落日前的热烈。青色的砖墙印衬着金色的阳光,一楼淡黄色的大门敞开着,露出了门内停着的几辆永久牌自行车,偶而有几个熟悉的人影晃过。她从左边开始,数到二楼的第五间窗户,红色的窗框内没有人。她低头看了看脚下的泥地,又往前几步,离青楼更近一些,脚边几株白色的野花在晚风中摇曳,她仰起脸,向着窗户大声喊道:奶奶!——
其他文献
谒中山陵  每一级台阶都附和着心跳,我们走着  看太阳把光芒无条件地赠予  而四周,青山缓缓  围绕起往日的烟云  在这里,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静  安静到,留于世界的只剩蝉鸣  归隐山林的老者,坐看着  南京城的一个个四季  我们上山,仿佛只为了与你对视、沉默  有风拂过,江南的空气里水流奔涌  我听到你用平和的语气说话  满墙的爬山虎  正要把綠意不断地延伸  在21楼  在21楼,俯瞰这座
期刊
当树上的蝉鸣变得婉转低沉,当小湖的荷叶片片干枯,当太阳收起它毒辣粗暴的光芒,秋的气息就悄悄笼罩了整个小城。  秋天,打头阵的应该是秋雨吧!天上乌云聚集在一块儿,讨论着到底要不要下雨。太阳在一边催促着他们,因为他想赶在冬天到来前,把一年中仅剩的最后一部分温暖送给地球上那些活跃的生命。秋雨不急不躁,她们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飘落,好像很舍不得离开那些云朵。雨落在了叶子上,悄无声息地打了一个滚儿,落到土
期刊
那是一片秘密花园:  一条小径通往河之洲  水草丰沛、潮水涌动  翻滚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  牡丹亭里,杜丽娘南柯一梦  荷花池邊,梁山伯与祝英台翩翩起舞  维纳斯与阿都尼  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们在春天的黄昏,将爱的火光酿成苦酒  苦难啊,这枚罂粟的种子撒在花园的各个角落  生长出一朵朵美德之花  关上木栅门,世界无比安静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缪斯会赤着脚,从窗户溜进来  与我耳语
期刊
两条最简单线路,火线,零线  它们并排延伸分叉出脉络  蔓延进屋子像供婴儿的脐带  重要,所以断开后慌张  客串医生需要理解病人躯壳  以源头封闭,摸索探寻  像蒙昧不懂构造欲突破伦理  求知的念大脑皮层,手术刀割破表皮  火线点亮电笔,零线同样有电  交织爱与痛揣测短接事實  排查,无交接出轨该是零线  沉默与无解是孪生子,换线重联  渭泾分明火热与冷漠  像罔顾风情:不能交叉干涉  亦不能走向
期刊
月光落下来,想大白于天下  却抵不住夜色的诱惑  泄露了来意和隐秘  风胡乱逃窜  捉不住溜走的消息  蟬鸣从身体里抽出隐忍的伤痛  包括爱情。月光举起明晃晃的刀  一点点切割,刮骨疗伤  面对遮掩不住的旧疾,束手无策  长椅上,内伤仰望远去的萤火  我如坐在被告席上  接受月光冷冷的审判  一片枯叶落下来  我和影子无法起身  面对判决,一地的月光无力回天
期刊
我希望我的詩歌留存于世  哪怕它只有一个影子  它可以是个老人  也可以是个孩子  我梦见过永远失去它们的场景  太阳从屋顶掉下碎了一地  我的诗歌和那些碎片一起  被黑夜用扫帚装进了深渊  我曾尝试着活很久  用大把不需要思考的时间守护诗歌  当我的诗歌决定和我一起老去  我便开始逃离  我恳求时间放过我的诗歌  可时间哪管什么是非对错  直到我找到自己的读者  他们用青春延续我的诗歌
期刊
河边的路灯  把光给了镜子一样的水  存活的形式,已被水虚构  灯光。一直在虚构的水里  行走。就如一个人  在走失的乡村里  含着麦粒失眠  路燈。把纠结的烦恼冷却  放在水里,让鱼吞噬  消失殆尽的时候  自己就轻了  它唯一要做到的  就是忘掉自己  忘掉水中的虚线  以另一种形式  在逆光中存活,和行走
期刊
狐狸越过铁轨的时候是春天  后来我问过其他人  沒人看到她哭丧着脸  连续十七天的阴雨连绵  春雨洗不净的铁轨  突然发光在狐狸越过的瞬间  铁轨建造了三十一年  像是山林间的诅咒  再没人去过铁轨那边  没人寻找狐狸  每个循规蹈矩的人都认为  越轨的人生沉甸甸  如果你遇到那只狐狸  让它为你讲讲  铁轨那边不一样的人间
期刊
起初,我还以为  她是一只蝴蝶   雪白的,扇動着翅膀  在风中翻飞,或冲向天际  或落入草丛。纷纷扬扬  后来,我才知道  它就是一纸碎片,白色的  来自隔墙中学的一窗  怪不得,它沾着唐诗宋词的余韵  凌空飞翔;  怪不得,它欲言又止  说不尽的疲惫与心慌
期刊
“自古逢秋被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千年前对秋与众不同的感悟跨越时空荡漾在我心头,带给我一种美的震撼。  细细体悟,秋似乎不再那么哀思深重了:夜幕笼罩大地,当你轻轻将被子拉到胸前,盛秋的鸟会便真正拉开了帷幕。乍一听,嘈杂得像闹市,让人无法安眠。可真正懂鸟、懂秋的人会轻轻闭上双眼,静静体悟鸟群演唱会的狂欢,它们刚从寒冷的北方来到了天堂南方。听,那柔情似水的呼唤是父母对小鸟的叮咛;那喃喃呓语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