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建设者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中职学校作为我国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阵地,同时也是工匠精神重点输入的阵地。因此,我国应从中职教育抓起,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一批优秀的工匠人才,推动制造强国的快速实现。针对阶段现状,如何有效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的德育工作是当前我国重要思考的话题。因此,分析和研究中职德育的工匠精神融入,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有效融入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融入策略。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德育;中职工作;分析;渗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50-02
工匠精神不仅是经济的转型关键,也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途径,怎样将中国制造的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制造强国,是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核心。工匠精神的理念是对产品的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从而实现产品的最优化,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职教正在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方向努力,加强德育课程的工匠精神融入,以专业课为主、实践课为辅,能够有效促使中职教育呈现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升人才质量,培养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内涵
工匠们在进行产品的创作时,喜欢不断雕琢和研究产品,从而促使自身工艺不断优化和提升,实现整体的升华,从而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成为行业引导者,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诠释。工匠精神是对自己产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是对极致和完美的追求,是工作的严谨认真,是质量的绝对保证,是坚持、专注和耐心,是敬业和专业,更是淡泊名利,只一心热爱事业。
(二)中国战略转型的文化前提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实现转型的理念,据调查,我国寿命为150年以上的企业只有极少的五家,这在另一个角度呈现出了我国的制造业的不足之处,整体的产品档次相对较低,虽然规模大但普遍不强,缺乏自主创新,在产品制作中,大多处于围绕标准上下浮动的状态,而没有真正的严格要求、严格标准,因此,从制造大国的数量和规模现状向制造强国的质量提升是转型的重中之重,而工匠精神正是其转型的文化前提。
(三)学生发展和就业需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目前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职场的中职生,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核心团体,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因此,促使中职生养成良好工匠精神,形成良好职业精神是符合学生实际职业生涯需求必备的一种精神。
二、中职德育融入工匠精神的现状
追求工匠精神促使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德育地位。在人才的选拔中要求的是德才兼备,道德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培养工匠精神,德育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而目前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中工匠精神还没被充分渗入,没有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政策制度方面
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策引领,更离不开完善制度的良好保障。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职德育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工匠精神还没有充分融入。作为新兴的内容和词语,相关制度和政策中还没有相关的显示,其内涵也没有被政策制度所提及。因此,其培育等后续内容也就不曾呈现了。
(二)德育内容方面
德育的目标决定其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和品德规范,是德育目标具化的呈现。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促使我国经济开始转型,也促使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提升,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要在工作时具有优良作风,也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在中职德育的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结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德育课程,才能进一步促使中职学生成长为适合国家转型的新时代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德育内容还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以说教的方式讲授一些道德品质的内容,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没有良好地融入工匠精神,没有立足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教学内容缺乏完善性、前瞻性和更新性,无法有效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讲授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德育的教育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专业课和实践课中的德育渗透和培养较少,课堂講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一些学生对德育学习也大多处于忽视状态,并不重视,而教师的教学态度也不严谨,对教学内容没有严格要求,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对德育内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认为学生可学可不学。德育的这种情况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困难,致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并不清晰。此外,工匠精神不仅是理论的学习,也需要应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但实际教学中,工匠精神并没有得到实践的应用和练习,使学生无法有效吸收工匠精神,导致事倍功半,影响了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
(四)德育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工匠精神是从实践中来的,而中职学校中一些德育教师大多是毕业就步入岗位,直接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理论熟知,却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无法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讲授工匠的精神内涵和精髓。此外,由于相关专业教师的缺乏,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师直接由班主任或文员甚至学校领导来兼任,而其本 身涉及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多,这也使德育的相关教育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更没有时间去实践,这也使得中职生的德育和工匠精神学习脱离了实际,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践意义。
三、中职德育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宣传新型职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已经形成了定势,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加偏向于稳定的安逸工作,觉得文字工作远比操作和技术工作更加高尚和体面,而其他职业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和忽略,这不符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革新,是违背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在中职德育的相关教育中,教师应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促使学生转变就业思想,拓展思维,从德育的教育角度入手,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升级转型时期,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价值会得到更好展现,并逐渐重登经济中心,从而转变中职生的就业观念,更好地发挥工匠精神。
(二)专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中职生的学习都是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来掌握的,而专业知识的水平和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工匠精神的有效理解,因此,学习专业课程和培养工匠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中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的教学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点主阵地之一,结合工匠精神和专业课,从中职的特点和学情出发,整合教学目标,不仅要具备课程的专业性,也要促使学生养成工匠精神,促使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改进。教师不仅要强调专业课程的技能性和职业性,也要注重专业实训的细节,精益求精,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加深对工匠精神本质的理解,同时在技能训练中被工匠精神熏陶,更加清晰专业能力对提升中工匠精神的作用,脚踏实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促使职业道德不断提升,为构建良好工匠精神奠定基础。
(三)加强社会实践
培育工匠精神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去认识,也要在实践中践行,实践课程是德育教学的深入和扩充,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养成工匠精神。因此,学校可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让学生从实践工作中明确何为工匠精神,通过工学结合,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的实践活动。教师定期开展企业参观活动,引导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或实施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亲身实践,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促使学生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提升工匠精神。
(四)树立榜样引领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促使学生
得到正确指引,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身边的优秀榜样的事迹,让学生形成向往之
情,同时也宣传其工作的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有效的引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走向正确道路。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视频欣赏活动,传播一些“英雄”人物,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等形式,邀约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讲课,促使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的榜样,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借助新媒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新媒体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而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也引入了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媒介,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网页设计等方式,开设具有工匠精神的学习内容,分享相关知识,也可以开展网络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德育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工匠精神的学习,构建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促使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推动工匠精神的践行培育。中职学校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促使网络德育发挥作用,有效培养工匠精神。
(六)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一体培育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能只依靠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和家庭也是其重要组成。作为孩子成长、生活的环境,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社会也是学生不可避免、必须参与其中的,因此,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要将社会、家庭和学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工匠精神是源于社会的,如果脱离了社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将社会作为基础,加大培养工匠精神力度,促使中职德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推进工匠培育长远发展。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家长的德育要求,对家长提出的德育建议积极采纳,促使家长积极加入学校的德育工作。
(七)实施就业指导
工匠精神能够促使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而这也离不开中职学校的配合和教育,因此实施德育教育时,应有意识地引入工匠精神,并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就业市场的氛围,引导学生制作简历,掌握面试技巧,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通过设置招聘情景的方式,促使中职生切身感受人才市场的形势和应聘程序,学会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和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辅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实际岗位和企業中参观,促使学生就业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主要培养阵地之一,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德育的功能,结合专业的课程教学,同时适当加入实践活动,有效的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使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成长为新型的技能人才,切实提升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祎.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J].现代职业教育,2016(32):78.
[2]郑秉玉.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文存阅刊,2016(6):71-74.
[3]孙昉.浅谈“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渗入[J].经贸实践,2016(21).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德育;中职工作;分析;渗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50-02
工匠精神不仅是经济的转型关键,也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途径,怎样将中国制造的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制造强国,是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核心。工匠精神的理念是对产品的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从而实现产品的最优化,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职教正在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方向努力,加强德育课程的工匠精神融入,以专业课为主、实践课为辅,能够有效促使中职教育呈现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升人才质量,培养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内涵
工匠们在进行产品的创作时,喜欢不断雕琢和研究产品,从而促使自身工艺不断优化和提升,实现整体的升华,从而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成为行业引导者,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诠释。工匠精神是对自己产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是对极致和完美的追求,是工作的严谨认真,是质量的绝对保证,是坚持、专注和耐心,是敬业和专业,更是淡泊名利,只一心热爱事业。
(二)中国战略转型的文化前提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实现转型的理念,据调查,我国寿命为150年以上的企业只有极少的五家,这在另一个角度呈现出了我国的制造业的不足之处,整体的产品档次相对较低,虽然规模大但普遍不强,缺乏自主创新,在产品制作中,大多处于围绕标准上下浮动的状态,而没有真正的严格要求、严格标准,因此,从制造大国的数量和规模现状向制造强国的质量提升是转型的重中之重,而工匠精神正是其转型的文化前提。
(三)学生发展和就业需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目前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职场的中职生,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核心团体,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因此,促使中职生养成良好工匠精神,形成良好职业精神是符合学生实际职业生涯需求必备的一种精神。
二、中职德育融入工匠精神的现状
追求工匠精神促使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德育地位。在人才的选拔中要求的是德才兼备,道德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培养工匠精神,德育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而目前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中工匠精神还没被充分渗入,没有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政策制度方面
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策引领,更离不开完善制度的良好保障。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职德育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工匠精神还没有充分融入。作为新兴的内容和词语,相关制度和政策中还没有相关的显示,其内涵也没有被政策制度所提及。因此,其培育等后续内容也就不曾呈现了。
(二)德育内容方面
德育的目标决定其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和品德规范,是德育目标具化的呈现。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促使我国经济开始转型,也促使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提升,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要在工作时具有优良作风,也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在中职德育的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结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德育课程,才能进一步促使中职学生成长为适合国家转型的新时代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德育内容还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以说教的方式讲授一些道德品质的内容,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没有良好地融入工匠精神,没有立足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教学内容缺乏完善性、前瞻性和更新性,无法有效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讲授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德育的教育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专业课和实践课中的德育渗透和培养较少,课堂講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一些学生对德育学习也大多处于忽视状态,并不重视,而教师的教学态度也不严谨,对教学内容没有严格要求,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对德育内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认为学生可学可不学。德育的这种情况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困难,致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并不清晰。此外,工匠精神不仅是理论的学习,也需要应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但实际教学中,工匠精神并没有得到实践的应用和练习,使学生无法有效吸收工匠精神,导致事倍功半,影响了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
(四)德育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工匠精神是从实践中来的,而中职学校中一些德育教师大多是毕业就步入岗位,直接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理论熟知,却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无法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讲授工匠的精神内涵和精髓。此外,由于相关专业教师的缺乏,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师直接由班主任或文员甚至学校领导来兼任,而其本 身涉及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多,这也使德育的相关教育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更没有时间去实践,这也使得中职生的德育和工匠精神学习脱离了实际,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践意义。
三、中职德育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宣传新型职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已经形成了定势,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加偏向于稳定的安逸工作,觉得文字工作远比操作和技术工作更加高尚和体面,而其他职业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和忽略,这不符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革新,是违背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在中职德育的相关教育中,教师应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促使学生转变就业思想,拓展思维,从德育的教育角度入手,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升级转型时期,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价值会得到更好展现,并逐渐重登经济中心,从而转变中职生的就业观念,更好地发挥工匠精神。
(二)专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中职生的学习都是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来掌握的,而专业知识的水平和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工匠精神的有效理解,因此,学习专业课程和培养工匠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中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的教学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点主阵地之一,结合工匠精神和专业课,从中职的特点和学情出发,整合教学目标,不仅要具备课程的专业性,也要促使学生养成工匠精神,促使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改进。教师不仅要强调专业课程的技能性和职业性,也要注重专业实训的细节,精益求精,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加深对工匠精神本质的理解,同时在技能训练中被工匠精神熏陶,更加清晰专业能力对提升中工匠精神的作用,脚踏实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促使职业道德不断提升,为构建良好工匠精神奠定基础。
(三)加强社会实践
培育工匠精神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去认识,也要在实践中践行,实践课程是德育教学的深入和扩充,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养成工匠精神。因此,学校可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让学生从实践工作中明确何为工匠精神,通过工学结合,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的实践活动。教师定期开展企业参观活动,引导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或实施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亲身实践,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促使学生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提升工匠精神。
(四)树立榜样引领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促使学生
得到正确指引,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身边的优秀榜样的事迹,让学生形成向往之
情,同时也宣传其工作的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有效的引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走向正确道路。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视频欣赏活动,传播一些“英雄”人物,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等形式,邀约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讲课,促使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的榜样,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借助新媒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新媒体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而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也引入了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媒介,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网页设计等方式,开设具有工匠精神的学习内容,分享相关知识,也可以开展网络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德育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工匠精神的学习,构建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促使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推动工匠精神的践行培育。中职学校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促使网络德育发挥作用,有效培养工匠精神。
(六)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一体培育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能只依靠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和家庭也是其重要组成。作为孩子成长、生活的环境,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社会也是学生不可避免、必须参与其中的,因此,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要将社会、家庭和学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工匠精神是源于社会的,如果脱离了社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将社会作为基础,加大培养工匠精神力度,促使中职德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推进工匠培育长远发展。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家长的德育要求,对家长提出的德育建议积极采纳,促使家长积极加入学校的德育工作。
(七)实施就业指导
工匠精神能够促使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而这也离不开中职学校的配合和教育,因此实施德育教育时,应有意识地引入工匠精神,并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就业市场的氛围,引导学生制作简历,掌握面试技巧,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通过设置招聘情景的方式,促使中职生切身感受人才市场的形势和应聘程序,学会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和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辅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实际岗位和企業中参观,促使学生就业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主要培养阵地之一,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德育的功能,结合专业的课程教学,同时适当加入实践活动,有效的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使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成长为新型的技能人才,切实提升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祎.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J].现代职业教育,2016(32):78.
[2]郑秉玉.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文存阅刊,2016(6):71-74.
[3]孙昉.浅谈“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渗入[J].经贸实践,2016(21).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