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形式花样百出,有点乱人眼。笔者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观念:价值观、发展观、生态观。
一、作文教学的价值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现状,关注学生写作发展动态,思考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促使作文教学达到有效与高质。我们必须认识到,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指导固然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但归根到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二、作文教学的发展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意义非常,注重“实际情况”和关注“发展过程”,是教师在建设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和开发新资源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对学生作文方法的指导也要注意课程观,从课程观出发,抓好对学生的写作素养的培养,例如:我们平时写得最多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对这两种文体的结构安排可以作如下的指导: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立场,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通常在安排文章结构时采用如下几种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结构,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按事件的特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前后的衔接、照应、过渡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过渡句,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自然能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层次清晰可见。
议论文一般采用的结构有:
对照式: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正反对比式。
并列式: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以三到四个分论点为宜,每个部分可以采用“论点+论据+论述”的模式。
递进式:主体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以是深度上也可以是广度上的递进。
片断式:片断的选择既要求同,也要求异。同,在于材料之间要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表达同一个主题;异,在于所选片段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表现主题。
当然,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内化为自觉写作的意识;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从课程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个人感受与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有个性的过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转化,成为儿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作文教学的生态观
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说:“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我们有大地,有小草,荒山、黄土坡、茅草棚,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是同质的。”这种教学中的生态,不论是学生已有的作文发展状态、写作水平,还是身边的作文现状:书籍,写作习惯,乃至对一草一木的观察感悟的能力、审美的情趣,都呈现出作文教学的生态。呵护、利用、开发、培养这种作文教学生态,能使学生储备更多的写作资源。
例如以“你听∕看,多美”命题作文的教学为例。作文的形式是命题作文,题目是“你听/看,多美”,文体不限。从作文题目看,我们的学生就必须储备一定的作文素材,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审题的关键是“听/看”和“美”。“听/看”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看”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需要突出的主旨。文章重在表达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什么美,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同时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能打动人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写文章,无论写什么文体,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写作素材,在文章中体现清晰、合理的层次结构。文章的层次布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精心构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均应由主旨来确定。
没有必备的作文素材,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写不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让我们多指导学生读书、观察、感悟,让每一个学生多一点文
一、作文教学的价值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现状,关注学生写作发展动态,思考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促使作文教学达到有效与高质。我们必须认识到,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指导固然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但归根到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二、作文教学的发展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意义非常,注重“实际情况”和关注“发展过程”,是教师在建设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和开发新资源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对学生作文方法的指导也要注意课程观,从课程观出发,抓好对学生的写作素养的培养,例如:我们平时写得最多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对这两种文体的结构安排可以作如下的指导: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立场,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通常在安排文章结构时采用如下几种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结构,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按事件的特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前后的衔接、照应、过渡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过渡句,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自然能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层次清晰可见。
议论文一般采用的结构有:
对照式: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正反对比式。
并列式: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以三到四个分论点为宜,每个部分可以采用“论点+论据+论述”的模式。
递进式:主体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以是深度上也可以是广度上的递进。
片断式:片断的选择既要求同,也要求异。同,在于材料之间要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表达同一个主题;异,在于所选片段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表现主题。
当然,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内化为自觉写作的意识;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从课程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个人感受与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有个性的过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转化,成为儿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作文教学的生态观
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说:“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我们有大地,有小草,荒山、黄土坡、茅草棚,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是同质的。”这种教学中的生态,不论是学生已有的作文发展状态、写作水平,还是身边的作文现状:书籍,写作习惯,乃至对一草一木的观察感悟的能力、审美的情趣,都呈现出作文教学的生态。呵护、利用、开发、培养这种作文教学生态,能使学生储备更多的写作资源。
例如以“你听∕看,多美”命题作文的教学为例。作文的形式是命题作文,题目是“你听/看,多美”,文体不限。从作文题目看,我们的学生就必须储备一定的作文素材,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审题的关键是“听/看”和“美”。“听/看”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看”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需要突出的主旨。文章重在表达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什么美,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同时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能打动人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写文章,无论写什么文体,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写作素材,在文章中体现清晰、合理的层次结构。文章的层次布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精心构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均应由主旨来确定。
没有必备的作文素材,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写不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让我们多指导学生读书、观察、感悟,让每一个学生多一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