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程度。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协调急剧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这些都成为衡量中国城镇化“加速度”质量的标尺。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走进河北省固安县,邀请相关部委领导、知名经济学家、城镇领导者等嘉宾,共话产业新城与新型城镇化之路,希望以“产业与城市共融”“产业与人居相生”“经济与幸福相随”的新思维,破解现代城镇发展的密码。
厉以宁:“三区合一”构建中国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道路等于“老城区 工业新区 农村新社区”,这种“三区合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老城区在过去有很多工厂,这些工厂应该迁出去,迁到“工业新区”。工业新区,也就是产业新城,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型试验区以及创业园等等。把工业放在工业新区,既方便企业的信息交流,又方便社会、政府对它们的服务和管理,也防止环境污染源的扩散。这些工业新区也是居民区,因为工厂职工及其家属都住在这里。农村新社区是经过改造后的新农村,是社区建制的。在这里,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到位,社会保障一体化。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自主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伴随两个转型过程,一个是人力资本的转型,从只会种地的农民转变为掌握先进技术的现代工人;一个是工业的转型,从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做到最优。
奥斯坦·古尔斯比:规避城镇化的四大通病
今天我来这里,看到了城镇化过程中,固安发展高端产业的决心。几乎我们看到的所有美国城市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都面临过四个基本问题:第一个主要问题是城市地区人口的密度,人口的密度非常高。其中一个主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在城市的机会要比农村地区的机会更多,很多人会向城市地区转移;第二个问题是污染,还有健康的问题,包括水、空气的污染和卫生等问题。每个人都涌向城市地区,从而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第三个是城市的交通拥堵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生活成本高。中国处在城镇化快速浪潮当中,而且速度比其他国家城市化的速度都要高,所以一定要有一种正确的、战略的道路。
郑新立:从产业主导到产业聚集
固安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从产业发展出发,建设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城里人和农村的人到这里居住。这样既代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又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式。以后,固安要发展块状经济,围绕一个产业形成专业化配套,形成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
陈斌:产业升级“兴”城
工业发展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矛盾。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保持园区持续发展?这就引出了我的一些想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产业之所以取得进步,很多是由于对外开放出口拉动了产业升级。我们讲了很久“产业升级”,实际上需求不升级,产业就升级不了。那么,在出口拉动要停止的情况下,我们要靠内需促进产业升级。
周若军:人力回流考验人本理念
自改革开放初期,人力资源从中部、西部地区流往沿海开放地区。沿海长三角、珠三角早先形成了大批农民工聚集。但是,它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不太以人为本。
原来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占比97.5%,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只占2.5%。这两年,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已经达到8%。加工贸易实际上从沿海很多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这个“转”使得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包括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这个过程。城镇化过程就要注意,城市、产业、人才是相互关联,而且是相互作用的。
杨培苏: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方向
在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在产业的引进上破题。固安县投入3000万资金,聘请了8个国家的30多位规划师、学者对固安县发展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包括战略规划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讨。在产业引进过程中,我们注重服务。我们当时提出产业服务,我们提出了保姆式、管家式的服务。只要引进企业之后,相关工作都由园区去做,不用企业跑,去操心。此外,我们还注重在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打造园区。我们累计投资100亿建设硬件设施,比如水电路讯气等等最基本的设施。我们还引进医院、学校等等。这样就可以达到产城同建的效果。我认为,向产城共建、共融发展去努力是关键。
金碚:挖掘“虎”“猫”“熊”的价值
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要素有两种:一种是移动的,外地的;一种是本地的。一方面,大势是从农业、农民变成工人,这是一个训练过程。但是不论训练到什么时候,我们讲到更微观的话,员工永远有三种:一种叫虎,一种叫猫,一种叫熊。“虎”非常有进取心,离开家也行;“猫”是努力地工作,但是他要喂养,是要吃点好东西的,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家里面安逸,要照顾孩子;还有一种是“熊”,没有很大的进取心,但是比较稳定,比较有资历的,他一般不会离开。所以,企业里面永远都有这三种员工,企业要善于挖掘不同特点员工的价值。
施祖麟:不可忽视的“人力成本”
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人是要流动的,他追求最高利益。这是不可阻挡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一个经济行为,是有合同制约的。在这个问题上,从管理的角度,这些员工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不能光为自己的利益,应该考虑到企业、社会。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以及要走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这需要规章制度以及教育,诚信体系。
本地就业机会多了以后,本地人最后是稳定的。外地来的人吃住在这儿,除了工资待遇以外,一般不会流转。但是,若出问题也很麻烦。因此这就需要对他们身份的认定以及对他们智力作用的发挥进行引导。
向春玲:三大功能破解“睡城之围”
产业新城应对了现在我们国家城市发展的“城市病”,一个叫“睡城”,一个叫“死城”,“死城”就是没有人气,“睡城”就是没有产业。我认为,产业新城的建设要宜产宜居,适宜人民工作、适宜人民生活的意思。要适宜人民的生活,这对产业是有要求的。产业新城的建设对产业的要求一定是无污染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这个产业还包括现代农业。
产业新城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区,一是工业园区,可能是我们所理解的工业方面的新型战略产业;第二个是生活区,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有配套的、健全的一些生活配套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等;第三个是生态区。实际上,我对产业新城的理解,可能除了第一、第二产业,还包括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协调急剧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这些都成为衡量中国城镇化“加速度”质量的标尺。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走进河北省固安县,邀请相关部委领导、知名经济学家、城镇领导者等嘉宾,共话产业新城与新型城镇化之路,希望以“产业与城市共融”“产业与人居相生”“经济与幸福相随”的新思维,破解现代城镇发展的密码。
厉以宁:“三区合一”构建中国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道路等于“老城区 工业新区 农村新社区”,这种“三区合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老城区在过去有很多工厂,这些工厂应该迁出去,迁到“工业新区”。工业新区,也就是产业新城,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型试验区以及创业园等等。把工业放在工业新区,既方便企业的信息交流,又方便社会、政府对它们的服务和管理,也防止环境污染源的扩散。这些工业新区也是居民区,因为工厂职工及其家属都住在这里。农村新社区是经过改造后的新农村,是社区建制的。在这里,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到位,社会保障一体化。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自主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伴随两个转型过程,一个是人力资本的转型,从只会种地的农民转变为掌握先进技术的现代工人;一个是工业的转型,从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做到最优。
奥斯坦·古尔斯比:规避城镇化的四大通病
今天我来这里,看到了城镇化过程中,固安发展高端产业的决心。几乎我们看到的所有美国城市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都面临过四个基本问题:第一个主要问题是城市地区人口的密度,人口的密度非常高。其中一个主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在城市的机会要比农村地区的机会更多,很多人会向城市地区转移;第二个问题是污染,还有健康的问题,包括水、空气的污染和卫生等问题。每个人都涌向城市地区,从而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第三个是城市的交通拥堵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生活成本高。中国处在城镇化快速浪潮当中,而且速度比其他国家城市化的速度都要高,所以一定要有一种正确的、战略的道路。
郑新立:从产业主导到产业聚集
固安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从产业发展出发,建设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城里人和农村的人到这里居住。这样既代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又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式。以后,固安要发展块状经济,围绕一个产业形成专业化配套,形成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
陈斌:产业升级“兴”城
工业发展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矛盾。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保持园区持续发展?这就引出了我的一些想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产业之所以取得进步,很多是由于对外开放出口拉动了产业升级。我们讲了很久“产业升级”,实际上需求不升级,产业就升级不了。那么,在出口拉动要停止的情况下,我们要靠内需促进产业升级。
周若军:人力回流考验人本理念
自改革开放初期,人力资源从中部、西部地区流往沿海开放地区。沿海长三角、珠三角早先形成了大批农民工聚集。但是,它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不太以人为本。
原来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占比97.5%,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只占2.5%。这两年,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已经达到8%。加工贸易实际上从沿海很多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这个“转”使得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包括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这个过程。城镇化过程就要注意,城市、产业、人才是相互关联,而且是相互作用的。
杨培苏: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方向
在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在产业的引进上破题。固安县投入3000万资金,聘请了8个国家的30多位规划师、学者对固安县发展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包括战略规划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讨。在产业引进过程中,我们注重服务。我们当时提出产业服务,我们提出了保姆式、管家式的服务。只要引进企业之后,相关工作都由园区去做,不用企业跑,去操心。此外,我们还注重在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打造园区。我们累计投资100亿建设硬件设施,比如水电路讯气等等最基本的设施。我们还引进医院、学校等等。这样就可以达到产城同建的效果。我认为,向产城共建、共融发展去努力是关键。
金碚:挖掘“虎”“猫”“熊”的价值
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要素有两种:一种是移动的,外地的;一种是本地的。一方面,大势是从农业、农民变成工人,这是一个训练过程。但是不论训练到什么时候,我们讲到更微观的话,员工永远有三种:一种叫虎,一种叫猫,一种叫熊。“虎”非常有进取心,离开家也行;“猫”是努力地工作,但是他要喂养,是要吃点好东西的,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家里面安逸,要照顾孩子;还有一种是“熊”,没有很大的进取心,但是比较稳定,比较有资历的,他一般不会离开。所以,企业里面永远都有这三种员工,企业要善于挖掘不同特点员工的价值。
施祖麟:不可忽视的“人力成本”
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人是要流动的,他追求最高利益。这是不可阻挡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一个经济行为,是有合同制约的。在这个问题上,从管理的角度,这些员工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不能光为自己的利益,应该考虑到企业、社会。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以及要走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这需要规章制度以及教育,诚信体系。
本地就业机会多了以后,本地人最后是稳定的。外地来的人吃住在这儿,除了工资待遇以外,一般不会流转。但是,若出问题也很麻烦。因此这就需要对他们身份的认定以及对他们智力作用的发挥进行引导。
向春玲:三大功能破解“睡城之围”
产业新城应对了现在我们国家城市发展的“城市病”,一个叫“睡城”,一个叫“死城”,“死城”就是没有人气,“睡城”就是没有产业。我认为,产业新城的建设要宜产宜居,适宜人民工作、适宜人民生活的意思。要适宜人民的生活,这对产业是有要求的。产业新城的建设对产业的要求一定是无污染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这个产业还包括现代农业。
产业新城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区,一是工业园区,可能是我们所理解的工业方面的新型战略产业;第二个是生活区,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有配套的、健全的一些生活配套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等;第三个是生态区。实际上,我对产业新城的理解,可能除了第一、第二产业,还包括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