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关键词: 冯至 情感变化 思考历程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并不是一个声名赫赫的诗人,他也不求人知,很少提出什么主张,张扬什么主义。但是,他又实在是应为人知的:20年代即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则盛赞其叙事诗“尤称独步”。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真正领会了现代主义思想真谛,而又能不局限于此,将中国传统思想与之整合,得出独到的哲思,并将深刻的体悟赋予完美的艺术形式,精彩地表现出来的现代诗人。纵观他的诗作,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诗》这三个集子,正完美地记录了他情感变化及思考的历程。
  
  一、我的叹息变成一首夜莺的歌——《昨日之歌》
  
  因幼年丧母兼家道中落,年少时的冯至饱尝冷眼,造成了他异常忧郁的性格,经常伤身世,叹命运,因而在这个时期里愁苦常常充斥在他的笔下。随着这些忧伤而来的也有他对“风中乞丐雨中花”的怜悯和叹息以及对不幸未来的忧惧,满心的思绪促使他写出了第一首真正的诗《绿衣人》:
  “一个绿衣邮夫/低着头儿走路/有时也看看路旁/大半安于他的生活/带不着一点悲伤/日日的来来往往!但他小小手里/拿了些梦中人的命运/当他正在敲这个人的门/谁有留神或想——“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这首诗虽然尚显幼稚,但已显露出他的独到之处——诗意练达,语句自由,在诗中思索命运的莫测。偶尔,他也有“叱咤风云”之作,例如写于1922年的《满天的星辰》:
  “我把这满天的星辰/聚拢在我的怀里/把他们当作颗颗的泪珠/用情丝细细的穿起/穿成一件外氅/披在爱人身上;我把那西边的弯弯的月儿/也慢慢取了下来/去梳她那温柔的头发……我们御风而行!我们到了天空/天上的最上一层/要将外氅打开/另把这满天的星辰安排。”
  这首诗一改少年冯至往日的抑郁,表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显然深受郭沫若《女神》的影响。其后,由于“浅草社”的邀请,冯至欣然加入其中,广结益友,心胸逐渐开阔,诗作也随之变得洒脱,并且开始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例如写于1923年的《新的故乡》、《吹箫人的故事》、1924年的《在海水浴场》、《海滨》等诗。这些诗情景交融,明朗活泼,诗作艺术水平已非昔日可比。1925年之后,冯至的诗艺更臻娴熟,《我是一条小河》将一次单恋描述得温柔婉转,那一段由憧憬到期盼直至绝望的心路历程被作者委婉而含蓄地倾吐了出来。另外如《在郊原》和《蛇》也有着不俗的意境,诗篇蕴藉含蓄,哀婉清丽,虽词句平淡质朴,但蕴含着真挚的情愫,显见德国浪漫主义思潮深刻影响。冯至的诗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却又有和谐的韵律,如《风夜》:
  “也是这样的风夜/也是这样的秋天/我把生命酿成美酒/频频地送到你的唇边/一盏,两盏,三盏……
  我屈指殷殷的暗算/恰恰地满了一年/我沉埋在这座昏黄的城里/像海上被了难飘散的船板/一片,两片,三片……
  我今宵静息在秋星下/如船板飘到海湾/它们再也当不起海上的汹涛/我也怕望那风中的星焰/一闪,两闪,三闪……”
  这些诗句大致押韵,又以与第一段“一盏,两盏,三盏……”极其相似的“一片,两片,三片……”“一闪,两闪,三闪……”结尾,句式整饬而不拘谨,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抒情诗之外,冯至这时期的叙事诗也尤其引人注意,前面提到了《吹箫人的故事》,另外还有《蚕马》、《帷幔》和《寺门之前》。这些诗有的记叙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借以控诉旧式婚姻制度的罪恶,如《蚕马》和《吹箫人的故事》;有的描写僧尼爱的渴望被长期压抑的痛苦,抨击扼杀人性的习俗和教规,叙事与抒情极其和谐,叙事形象高度意象化,正是由于这些,才赢得了鲁迅及朱自清的赞赏。
  以上这些诗作(1926年以前),皆被编入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的《昨日之歌》。这是冯至的第一本诗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48首抒情诗,主要是歌唱青春和爱情,基调为愁苦;下卷即收入上面的4首叙事诗,从而将作者浪漫主义时期由“叹息”变成的一首首“夜莺的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而作者将其题名为“昨日之歌”,可以看出作者对它并不满意,认为自己的诗缺乏时代气息,没有摆脱旧诗词的情调,只是将之做为自己前进的第一步。
  
  二、匆匆地来,促促地去,什么也不能把定——《北游及其他》
  
  告别了《昨日之歌》所代表的大学时代,冯至踏入社会。由于好友兼良师杨晦的力主,他离开熟悉的北京来到了哈尔滨一中工作。当时的哈尔滨是一个经受了沙俄、日本及奉系军阀轮番蹂躏的黑暗城市,冯至“骤然从温暖的地点走入荒凉的区域,一切都没有准备”①,因此,他非常苦闷:为情感的无着落而苦闷,为经济的困窘而苦闷,为自己的孤独而苦闷;为哈尔滨这个城市的罪恶而苦闷,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苦闷,众多的苦闷汇成了冯至的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这部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无花果》,收录1926年秋~1927年夏创作的新诗16首;第二辑《北游》,收录1927年冬创作的新诗12首;第三辑《暮春的花园》收录1928年秋~1929年夏创作、翻译的诗歌17首。
  《无花果》仍以抒写个人情感为主,写爱情,写感受,依然有挥之不去的孤寂。他甚至看见流云都会因自比而伤感:“我抬头,天空剩下一朵无依无靠的流云,我再望那远行人,却凉凉地仍然是我。”这种孤独感从他的童年到《昨日之歌》到《北游及其他》始终未曾离开过他。
  但不同于《昨日之歌》的是:我们开始能看见诗人与现实的联系,开始看见他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在这些诗篇中,已经看不到“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怀,即便是爱情诗,也已经脱了往昔的面对空想中的爱人咏唱的空幻色彩,表现出焦灼炽热的激情和爱情得不到回应的委屈。例如《园中》:“你怎么就不肯/抬头儿看一看/满墙上浓红的薜荔/用血染红的相思!”
  内心,是如此无依;而社会,则是那样不堪入目。在他的眼中,哈尔滨甚至比当年的Pompeji(庞贝城)还要丑陋:
  “这里找不到一点实在的东西/只有纸作的花,胭脂染红的嘴唇!/这里不能发现一粒星辰/这里不能发现一点天真。/我也要了一杯辛辣的酒/一杯杯浇灭我的灵魂/我既不为善,也不为恶,忏悔的泪珠已不能滴上我的衣襟!/我同这些青年,舞女,都融在一起/大家狂跳吧,在这宇宙间最后的黄昏!/快快地毁灭,像是当年的Pompeji”
  因此,他感到窒息,几经挣扎却无从自救以救人:“漫漫的长夜,我再也杀不出这漫漫的重围/我想遍了死去的方法和死后的滋味/多少古哲先贤不能给我一字的指导/他们同我可是一样的愚昧?”
  这内心的挣扎与搏斗即是十三章长诗《北游》的主题。而第三辑《暮春的花园》则是记录他回北平之后与姚可昆的恋歌。
  在《北游》中,“阴沉”一词多次出现,几乎像呼吸一样从每首诗中传出,而对人生的难以把握则是作者这个时期最深切的认识:“匆匆地来/促促地去/什么也不能把定/匆匆地来/促促地去/匆促的人生!”这种意识其实已经透着现代主义的人生感悟,作者开始对宇宙间各种现象的微妙联系进行思考,为将来的转变埋下了伏笔。而诗作的形式也开始改变,基本上抛开了旧韵。
  
  三、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十四行集》
  
  《北游及其他》之后大约一年,冯至踏上了去德国留学的旅途。在海德堡大学,冯至亲耳聆听了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的讲学,大量阅读了基尔克郭尔和尼采的著作,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而以里尔克为代表的现代派的诗歌也使他受益匪浅,冯至曾经为里尔克概括道:“他使音乐的变成雕刻的,流动的变成结晶的。从浩无际涯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②而这正是他自己在沉寂十年后重返诗坛奉献出的力作《十四行集》所努力追求的。
  十四行诗是一种西方的格律诗,最早产生于12世纪,又称为“商籁体”。有两种形式:彼特拉克体和莎士比亚体,在每行的字数和押韵的方法上有些不同,但总行数是固定的,都是十四行。它曾以强烈的情感反对禁欲主义,为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它的题材过于狭窄,中国现代诗人如朱湘、饶孟侃等人在学作十四行诗时都未能写出什么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而冯至,却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曾被朱自清视为是中国新诗“更富有现代意味”和走向成熟的“中年”之标志的诗作。
  冯至的《十四行集》由二十七首十四行诗组成,或咏物、或咏人,几乎没有情诗,而是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运用了一种客观体验的方式去感受和体悟个体生命的存在,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联、不断变化的关系”③。
  《十四行集》围绕着“什么是‘我们的实在’及如何正视‘我们生命的暂住’并达乎超越”这两个命题进行着从作者自身的体验开始的思考。
  如《十四行集之十五》:“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翔在空中,/它随时都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什么是我们的实在?/从远方什么也不带来?/从面前什么也不带走?”作者思考着,追问着,寻求着,领受着:“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作者对自己的生命在思索中有了最真切的认识:“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之一》,思索之后才感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是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之二十二》
  思考了自身,那么“如何正视‘我们生命的暂住”并达乎超越?”作者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观的自觉”:“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除却思想高度,在艺术上《十四行集》也很成熟。作者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并且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从以上冯至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时期可以看出,他在自己的诗作中述说着从苦涩的青春到成熟的中年所感受到的对爱情、生活、人生乃至宇宙的思考,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代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较高成就,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如“九叶诗派”等现代主义诗派。虽然由于曲高和寡和语言质朴等原因,在当时乃至目前其诗歌还不能广为人知,但在将来,我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改变,就像冯至所崇拜的歌德一样,在若干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
  
  注释:
  1.冯至.北游及其他·序[A].冯至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2.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忌日作[J].《新诗》月刊.1936.12.
  3.周棉.冯至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阴转晴  从我记事起,我就能感受到爸爸对我的爱。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打小就没有见过我的妈妈。爸爸每周都骑车走很远的路来看我,给我带好多好吃的东西,带我出去玩,分别的时候,我哭了,爸爸也眼含着泪。这时我想说:感谢爸爸给了我生命!  走入学校的大门,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有一次,英语考试,我本以为能够考好的,可是却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