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多年来,往往被人们误解成与语文、音乐等人文学科区别出来的一门学科。其实不然,每个学科都具备自身的学科特征,数学学科也集中了数学美、数学逻辑、数学文化等人文元素,并且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渗透,笔者认为,数学学科的人文精神渗透也应该时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活动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人文精神;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出现“人文精神”一词,古代人将人文精神理解成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并且注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一般来说,人文精神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实践性、时代性、内在性、利导性,实践性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即通过人的需求和价值关怀的实现,使人的主观需要和情感关怀得到满足;时代性是指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内在性是指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产物,是人精神层面的一种需求和体现;利导性是指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化的产物,对人产生一定的向导作用。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人文精神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多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都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少一线教师都疲于将数学理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甚至为了取得高分突破,搞起了题海战术,类似的这些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但无法产生预期的学习成效,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便熟悉掌握了解题技巧,但也往往产生内化不足的现象,缺乏深厚的素养和积淀,特别是人文素养。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渗透人文精神。
二、高中数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几点建议
高中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构建与学生之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且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培养。
(一)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构建人性化的教学课堂,是高中数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前提和基础,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一方面,教师可以为课堂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所谓问题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和选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深化其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就引入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对人说谎,假设谎言的传播是这样进行的:这个孩子在一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说“狼来了”,然后就不再传播,但是接收到信息的这两个人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又分别传播给两人,按照这样的速度,一天后会有多少人知晓这句谣言?学生运用数列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结果出来后大吃一惊,这也告诉我们没有任何证据的谣言,不可以随意传播,否则后果很严重,借此机会,我也教育学生:平时一定要传播有根据的确凿的消息。
另一方面,在学习立体几何,学生会感觉到很抽象,有的学生会就此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经常让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立体的几何图形,经过中间划线相切、割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大胆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多种解题思路为他们拓宽了思维空间。
(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加上学习和考试压力较大,学生这个时候除了知识上的需求外,更多的需要内心的成长与关怀,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关怀学生,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记得有一次课外,一个学生无意中提到他的学习压力过重,了解以后才得知这个学生的体质较差,经常体弱多病,加上学习负担较重,这个学生一度想要放弃。了解情况后,我经常关心和鼓励他,有几次看到他上课心不在焉时,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问他是否哪里不舒服。就这样一个小细节,感动了这名学生,并且他改变了以前散漫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从以往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准则的方式中,彻底转变起来。比如作完每次的习题后,可以选择让学生相互批改的方式,批改完一起讨论问题,以达到温故知新。即便老师进行批阅,也不要以分数为最终评价结果,而是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心程度,一旦学生出现进步,就要及时对之进行表扬。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前辈钱学森留下的经典名言。在我看来,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努力打造“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的数学文化课堂,并且将丰富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贯穿始终。
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境界,比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裴波纳契数列”“杨辉三角”等知识点时,贯穿体现数学美的有趣案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统一性、奇异性、对称性等,理解“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的理念。比如笔者曾经就用多媒体播放了蒙娜丽莎的画像,我问学生为什么不论从哪个方向看,蒙娜丽莎都在对着你笑,学生带着疑问,探索缘由,并且通过这种探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汤小如.凸显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幼师数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
[2]应莺.数学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整合,[J],新课程(中学版),2011(04)
[3]徐婷婷.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J],神州(中旬刊),2011(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人文精神;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出现“人文精神”一词,古代人将人文精神理解成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并且注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一般来说,人文精神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实践性、时代性、内在性、利导性,实践性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即通过人的需求和价值关怀的实现,使人的主观需要和情感关怀得到满足;时代性是指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内在性是指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产物,是人精神层面的一种需求和体现;利导性是指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化的产物,对人产生一定的向导作用。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人文精神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多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都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少一线教师都疲于将数学理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甚至为了取得高分突破,搞起了题海战术,类似的这些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但无法产生预期的学习成效,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便熟悉掌握了解题技巧,但也往往产生内化不足的现象,缺乏深厚的素养和积淀,特别是人文素养。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渗透人文精神。
二、高中数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几点建议
高中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构建与学生之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且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培养。
(一)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构建人性化的教学课堂,是高中数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前提和基础,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一方面,教师可以为课堂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所谓问题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和选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深化其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就引入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对人说谎,假设谎言的传播是这样进行的:这个孩子在一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说“狼来了”,然后就不再传播,但是接收到信息的这两个人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又分别传播给两人,按照这样的速度,一天后会有多少人知晓这句谣言?学生运用数列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结果出来后大吃一惊,这也告诉我们没有任何证据的谣言,不可以随意传播,否则后果很严重,借此机会,我也教育学生:平时一定要传播有根据的确凿的消息。
另一方面,在学习立体几何,学生会感觉到很抽象,有的学生会就此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经常让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立体的几何图形,经过中间划线相切、割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大胆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多种解题思路为他们拓宽了思维空间。
(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加上学习和考试压力较大,学生这个时候除了知识上的需求外,更多的需要内心的成长与关怀,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关怀学生,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记得有一次课外,一个学生无意中提到他的学习压力过重,了解以后才得知这个学生的体质较差,经常体弱多病,加上学习负担较重,这个学生一度想要放弃。了解情况后,我经常关心和鼓励他,有几次看到他上课心不在焉时,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问他是否哪里不舒服。就这样一个小细节,感动了这名学生,并且他改变了以前散漫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从以往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准则的方式中,彻底转变起来。比如作完每次的习题后,可以选择让学生相互批改的方式,批改完一起讨论问题,以达到温故知新。即便老师进行批阅,也不要以分数为最终评价结果,而是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心程度,一旦学生出现进步,就要及时对之进行表扬。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前辈钱学森留下的经典名言。在我看来,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努力打造“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的数学文化课堂,并且将丰富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贯穿始终。
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境界,比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裴波纳契数列”“杨辉三角”等知识点时,贯穿体现数学美的有趣案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统一性、奇异性、对称性等,理解“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的理念。比如笔者曾经就用多媒体播放了蒙娜丽莎的画像,我问学生为什么不论从哪个方向看,蒙娜丽莎都在对着你笑,学生带着疑问,探索缘由,并且通过这种探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汤小如.凸显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幼师数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
[2]应莺.数学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整合,[J],新课程(中学版),2011(04)
[3]徐婷婷.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J],神州(中旬刊),2011(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