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兵地下“龙宫”揭秘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的目光一直好奇地聚焦在我军序列中一支又一支神秘的队伍,然而,更多的官兵还从未走进大众视线,比如在地下“龙宫”中训练与战斗的导弹兵。
  第二炮兵部队技术营官兵的战位,全部集中在地下“龙宫”中密闭存放导弹的环境内,如果有战事,这些导弹兵将一直持续战斗在地下“龙宫”,直至战争结束。因此,密闭生存训练就成了技术营官兵平战转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一般每年一至两次,一次最少一周时间。
  液压门后
  命令到达的时候,营区响起警报,全营由平时战备状态进入战斗状态,整装进入导弹“龙宫”。
  “测试一连进入‘龙宫’后,第一时间展开第一发导弹升级测试,测试二连紧随其后占领工位……”
  “阵管连警卫排要做好防卫战斗准备,空爆弹发至每一名战士……”
  密闭生存训练的大幕已经拉开。营会议室内召开的是作战会,会议室外,测试兵在领取静电防护服等战备物资,炊事兵在装载给养,营部参谋在整理各类战时方案预案。
  “要打仗了。”这几个字,在最短时间内嵌入每名官兵的大脑。
  对于导弹测试兵来说,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类似打仗。与那些直面硝烟战火、直面刀刃枪炮,在战场上奋勇搏杀的战士们相比,他们不可能见到敌人与战场,甚至连自己测试的导弹如何飞向敌方阵地都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战位与战场一直在地下。
  当听到唐营长宣布这次密闭生存训练时间为15天时,老兵卢友静明显感到自己的心颤了一下,在他16年的测试兵生涯中,这次将是在“龙宫”内度过连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临上车前,卢友静把一本近30万字的小说塞进背囊,不管有没有时间读,有这本厚书伴着,在地下,老兵的精神似乎就有了某种寄托,会让他的心里踏实一点。
  行进在山路上,老兵们留恋着每一口空气,频繁地做着呼吸;新同志们刚经历过警报、战前动员等环节,依然忐忑不安。军车载着一车复杂的心情,低吼着开进了地下“龙宫”。
  对于“龙宫”,测试兵很熟悉,那是他们每周训练与进行装备保养的场所,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上午。阵管兵则更加熟悉,每天都会待在里头至少2个小时,详细监测、调控着风、水、电的各类参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放下背囊与作战作业箱,副营长蔺启旺把时间设置至360个小时,当倒计到0时,他们将走出“龙宫”,结束训练。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阵管兵与测试兵共同面对的是,正负误差不会超过1摄氏度的23摄氏度恒温,永远的日光灯照和剌鼻的油气味,还有每天近10个小时的风机噪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所有官兵会穿上作战服,测试操作时还会套上静电防护服,换上防护鞋,一个一个看上去均像是航空院所的“工程师”一般。上士刘士锋感觉,那衣服好看是好看,可就是密不透风,特别是鞋,但不得不穿,这是“龙宫”这个特殊环境的“刚性”要求。据说,“龙宫”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出现半点烟火,都会给“龙宫”安全造成威胁,烟幕报警器也就会报警,所以烟瘾再大的兵,进来前都会自觉把烟与打火机处理掉,进入后强制性戒烟。
  旅机关综合指挥组首先向营里下达了导弹升级测试命令,从导弹装配、测试、参数校正、转运,整个过程就像是工厂内的组装生产线一样,与战时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没把测试好的导弹拉出“龙宫”,拉上战场。密闭生存训练的模式为,这套单元将导弹测试好,那套单元便将测试好的导弹退级,如此不间断地循环与反复,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15天的密闭生存训练,前2天每天测试16小时,后面每天12小时。事实上,在永远的日光灯照下,官兵分不出昼夜,失去了生物钟,于是各个工位都挂有石英钟,许多人都是靠定时闹钟来判断是白天还是黑夜。
  每个炊事兵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几乎每天都要做些夜宵,供在战位的战友补充能量。尽管是没日没夜,可在保障分队送来给养时,炊事兵可以到通往“龙宫”的洞口去搬菜进来,顺便看一眼“龙宫”外的天,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就是这一“特权”,让全营官兵都羡慕死了炊事兵。因为,平时那扇厚重的钢板门均处在关闭状态,它一关闭,外面连只蚊子都飞不进去,它是能防生化武器与具备核袭击防护功能的。
  群山寂静
  地下“龙宫”内,正经历着一场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
  当吊装号手镇方博正聚精会神地吊着测试好的导弹,准备装载时,突然,警报响起。几声长短的警报声后,镇方博判断“龙宫”遭到“生化武器袭击”了,他迅速取出防化服穿戴起来。此时,巨大的地下“龙宫”内,所有官兵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动作,谁都不敢马虎,稍有闪失便面临战败的危险。
  很快,通往“龙宫”内的风口被强制封堵,洞口哨兵撤退并关闭好第二道防护门,所有官兵从四面八方撤至生活区安全区域,按批次等待进入生化实验室进行洗消。
  这一仗,在进洞后的第6天才打响,打得似乎晚了一些。让唐营长恼火的是,竟有12名官兵在穿戴防化服、撤离等环节出了差错,被旅综合指挥组当场宣判“阵亡”。
  导弹出现电源故障、测试设备遭破坏、水源被敌投毒污染、数名号手因不堪重压临阵惊慌无法操作……一个又一个无法预知的“假想特情”接踵而来,一场又一场特情、险情、危情被官兵不断化解。
  就算没有“特情”,处在正常的测试工作状态下,营值班员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大家打打军体拳,或是进行些跑步、俯卧撑等提神训练,因为长期的封闭环境及高强度的测试操作很容易使人疲倦,需要通过另一种训练来增强毅力,添加动力。所以,巨大的导弹地下“龙宫”内,除了睡眠时间,口号声、操作口令、警报等等各种声响,一直持续在冰冷的洞壁间回旋。
  无论地下是如何的热火朝天,外面的群山永恒的寂静让于磊与他的警卫排弟兄们心惊胆战。他知道“龙宫”内筹划组织的旅综合指挥组,绝不会让他和全排的兄弟们在山上的碉堡内轻松地待上半个月。他们期盼着类似爆炸的声响,刺激一下长久静默之下高度紧张的神经。   枪声,于第5天清晨响起。处在8个隐蔽哨位与“龙宫”口的哨兵都听到了。说时迟那时快,于磊和他的兵迅速向响声处围攻,当他的队伍奋力追击跑出约200米外,于磊听到身后响起一片更加密集的枪声。坏了,中了埋伏!“敌人”的“调虎离山计”让警卫排输得彻底。看着仅抓到的4名“小股敌特”队员,于排长眼睛发红,再看到自己的兵们多半躺在地上,身上贴着白条、被判阵亡,想着想着,这个高大壮实的山东汉子眼睛红了……
  战争不相信眼泪,爱流泪的人,也不可能在战场夺得胜利。于排长重新布置兵力,面对安静的群山,一双双眼睛变得怒目圆瞪。
  躁动之“宫”
  对于第一次参加密闭生存训练的杜超来说,刚进来那两天,好奇伴着紧张的测试流程,让他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可当测试流程操作进入正轨,又有了点空闲后,枯燥重复的操作、压抑封闭的环境、寂寞苦闷的内心,折磨得杜超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后来的每一天,对于他来说都是那么的漫长。当他盯着墙上的钟表缓慢地摆动时,他恨不能扳着它快速转动。
  那是种躁动不安无法平静的折磨,神情恍惚的杜超,在第10天临睡前,敲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教导员王朝权在与杜超下棋聊天时告诉他,没什么可怕的,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大家和你一样……
  王教导员的一席话,让杜超释怀了许多。老兵们比杜超有经验,能睡时就睡,不能睡时就努力地找人说话,天南地北地侃,他们还会把温开水长时间含在嘴里。刚进来时,由于任务重,饭量比在外面增加了许多,到后来,肉越吃越没味,就想吃点水果青菜,再后来,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于是,便含水,有经验的老兵们说这样,面对永远的日光灯照与恒久的23摄氏度,人会觉得舒服一些。
  特别是测试兵,没日没夜的操作完毕,有的战士连脸和脚都不想洗,长时间的操作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让他们一松懈下来便犯困。老兵卢友静每次睡前都努力地翻看偷带进来的那本厚厚的小说,以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可没翻几页,书便滑落枕边。梦醒时刻,面对着一模一样的重复测试操作,整个人又像是被抽空了,仿若机器,没有什么想法,因为能想的都已想过许多遍了。
  密闭训练展开以后,阵管连的白小东几乎每到晚上都会接到同班战士李勇的电话,在一声“喂”后,两人便会陷入沉默,在“龙宫”两头的两个供配电房内,单独地面对着供电机组,除了机器轰鸣声,他们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营里的其他战友在外面热火朝天地战斗15天,而自己就那样默默地看守在机组旁360小时,除去维护、检查、调试之外,他们面对的只有寂寞。于是,闷得实在透不过气来,两个人便打军线电话,当真正接通后,又觉得实在无话可说,但是电话铃声却会经常响起,他们都习惯了在沉默中感知着对方的寂寞与存在。
  阵管兵的苦累,测试兵们是无法体验的。于是,密闭生存训练期间,阵管兵羡慕起测试兵的充实与热闹,测试兵羡慕着阵管兵的安静与清闲,“龙宫”内的羡慕起“龙宫”外的空气与阳光,外面的羡慕起里面的神圣与荣光。
  羡慕归羡慕,无论是哪个岗位,终究是各有所苦,各有所累。
  新鲜空气
  盯着作战时间表上的数字,当剩下最后3小时后,唐营长向旅综合指挥组报告:最后一发导弹退级测试完毕。一声“撤收设备”的命令,打破了地下“龙宫”内长久的沉寂,每名官兵都因快要结束密闭生存训练走出“龙宫”,而呈现一脸的兴奋。然而,有一个上等兵的脸色却黯淡无比,他叫崔俊杰。
  就在连续进行升级测试的第8天,因站立时间较长,在一发导弹的装载操作中,由于没听清口令,出现误操作,崔俊杰的左小腿被导弹托架撞击致伤。
  这是此次密闭生存训练中唯一一次由人为因素出现的伤病,属历次最少。
  然而,让所有人佩服的是,出现伤痛退出战斗后,崔俊杰完全可以申请回营里接受治疗,可是他只字不提,硬是在病床上与战友们一起坚持到了最后。
  前来组织总结与撤收工作的旅政委柳长国特意看望了崔俊杰,告诉他,由于他的坚持,创造了此次密闭生存训练期间,没有一个人提前走出“龙宫”退出任务的纪录,并鼓励他好好养伤,早日康复,投入日常工作与训练。
  等待的过程,是个让人心焦的过程。看看期盼出去后能给女友打个电话的新兵那焦躁不安的表情,老兵卢友静骂“你们就这么点出息”,当新兵张家林问结束训练出“龙宫”后,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时,卢友静表面上说要好好总结这次训练成果,其实心里真正想的也不过是晒太阳、打电话等等。
  对于被封闭了十几天的人来说,这些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需求,却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求。
  当哨兵开启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防护门后,一股清新爽朗的空气扑面而来,每个官兵是那样贪婪地呼吸着。
  原本想在第一时间晒晒太阳的官兵发现,外面已是星光满天。由于长时间封闭在“龙宫”内,考虑到阳光会伤害官兵的眼睛,所以选择在晚上出“龙宫”。虽有点遗憾,但大伙终究深切地体验到了与自然亲近是多么的美好,大口大口地呼吸。
  最先走出来的是测试兵,白小东和他的阵管连战友们还在做着最后的撤收,此刻测试兵着实又成为阵管兵的羡慕对象。当阵管兵撤出后,于磊和他的警卫排战士也分别从山上的各处隐蔽哨位上撤回。
  整装、列队、报告,旅综合指挥组宣布,为期半个月的密闭生存训练结束。
  “半个月来,大家攻坚克难,创造了闭密训练时间最长、战场环境最真、生活条件最苦、课题演练最新、测试导弹最多的纪录……”听着柳长国政委简短的总结,官兵感受着苦尽甘来的滋味。通信员李博,终于看到了唐营长久违的笑容。
  “让大家走着回去吧!”当唐营长下达登车返回的口令后,人群中,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刚回到地面,大伙都不愿意坐车,都想慢慢走走,多接触一下这自然的环境与空气。于是,军车跟在了队伍后方。
  迎着山间透射下来的星光,一首旅歌《使命扛肩上》,唱得天高云淡。
其他文献
说起新兵下连后的生活,老兵都有这样的共识:起初品味苦多于甜,之后再品味甜胜于苦。    新兵下连后……    文/92207部队 杨国勇    “班长好!”“啊,你们好!”刚出连部,还没有回过神,我就被几名正在打扫卫生的新兵突兀的问好声吓了一跳。毕竟我也是当了11年的老兵,在惊慌的“啊”字以后,我平静地回了好。  回到宿舍,我一边安抚着“受惊”的心,一边透过门窗看着那稚嫩的脸庞、机械式的动作,不禁
期刊
小博班副的幸福额度    周末,食堂小广场上的宣传栏贴满了电影海报,我们嚷嚷着要去看《幸福额度》,小博冲我们摇摇头,掰着手指头,“幸福还有额度啊,我怎么算不出来!”    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张 京    小博是我们班副班长,用班长的话说,小博是那种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就今天吧,小博刚从政委手中捧回金灿灿的“学校道德之星”的大牌子,兜里的200元奖金还没捂热呢,就悲惨地以物换物,变成我们肚
期刊
今天的“我”,或许是明天的“你”——一个刚刚毕业的基层排长,一个初来乍到,啥都似懂非懂的“新兵蛋子”。  昨天的“我”,像极了今天的“你”——满怀着炽热的激情,渴望下部队,渴望在新环境下大展宏图。  今天的“我”,想告诉今天的“你”——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刚下部队,没有轻松的生活,也没有刺激的演习,有的,竟全是一件件非常尴尬的“尴尬事儿”……  现在看来,这些尴尬,对我是一种财富,对
期刊
王斌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士兵突击》的主角不再是许三多,而是自己。云南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次铺红地毯不是为了明星演员,而是为一名战士。第一次不在训练场,而是走过200米的红地毯,作为云南武警总队的新一代“兵王”,王斌没有兴奋,脑子重播的全是士兵的突击。  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刺骨的冷水淋湿了100名战士的全身。暴雨过后,全副武装的战士听着指挥员的口令,在泥浆中开始匍匐前进。这是云南武警总队选拔“兵王”
期刊
王芳  【这样的我】  我来自贵州,是一名男兵排的女排长。今年我带着女兵协助完成了湖南卫视《麻辣女兵》的拍摄任务,受到主持人的高度评价。我希望我不拘的性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感染每一名士兵。  【魅力评语】  你谦虚、好学、实干,无论是在男兵排当女排长,还是在男兵连当女指导员,都岗岗胜任;你既温柔体贴又严肃认真,用甜蜜的微笑感染着每个人,演绎着魅力女兵的风采。  【战友团】  成都军区驻滇某防
期刊
这是一支具有红军血脉的正义之师,她诞生于南昌起义、平江起义、 赣东北起义,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等历史时期,走过了漫长而峥嵘的岁月;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胜利之师,战争年代,南征北战,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朝鲜、越南北半部,转战17万余公里,参加战役和主要战斗5023次,歼灭中外敌军73.7万人,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歼敌一个整编
期刊
在黄河之滨,中原腹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浪潮扑面而来。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光纤接入直通宿舍,信息的纽带为学子们开启了一扇知识之门;教室内,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正通过局域网向学员直播,为党的创新理论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实验室内,一套套杀手锏级的信息化作战装备,从这里走向信息战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进行时  “骁风style”  沙场秋点兵,“骁风”励精英。  深夜,校园内一片寂静。一道
期刊
“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哼唱着刘欢的《从头再来》,这些“90后达人”们的脸上,映着青春的靓丽色彩,美丽而动人。一年以后,这些“达人”们就要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和边疆,在祖国的雪域高原、大漠戈壁、边关哨卡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达人传奇”。  边防学院学员二队有这么一群“另类”学员,他们或将设备分解结合,或将日记一“晒”到底,或将瑜伽“撒”在心间,他们就是校园青春“达人
期刊
3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成就了一座名山——老山。在那里,无数参战官兵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铮铮誓言,创造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老山精神”不老,新兵老兵却是年复一年的更替。如今,“90后”已占连队总人数的73%,这些曾经的“新新人类”、“拇指控”、“嘻哈族”,在自己的青春光阴里,与山为伴,与树为邻,与曾经的坚定信念,一点点
期刊
在新兵心中,他为何胜过当红明星?新兵说:  军营男子汉,就应该像他那样阳光  说来也怪,他没有纵身火海的一跃,也没有众人瞩目的功绩,却让一批又一批新兵敬佩得五体投地:笔记本上写着他的励志格言,耳旁时常萦绕他的鼓励话语,脑子里不时闪现他的动人事迹……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一个亿万富翁之子,在家有专车接送,有保姆专门伺候,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到部队为了练成训练精兵,竟然两次累倒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