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的目光一直好奇地聚焦在我军序列中一支又一支神秘的队伍,然而,更多的官兵还从未走进大众视线,比如在地下“龙宫”中训练与战斗的导弹兵。
第二炮兵部队技术营官兵的战位,全部集中在地下“龙宫”中密闭存放导弹的环境内,如果有战事,这些导弹兵将一直持续战斗在地下“龙宫”,直至战争结束。因此,密闭生存训练就成了技术营官兵平战转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一般每年一至两次,一次最少一周时间。
液压门后
命令到达的时候,营区响起警报,全营由平时战备状态进入战斗状态,整装进入导弹“龙宫”。
“测试一连进入‘龙宫’后,第一时间展开第一发导弹升级测试,测试二连紧随其后占领工位……”
“阵管连警卫排要做好防卫战斗准备,空爆弹发至每一名战士……”
密闭生存训练的大幕已经拉开。营会议室内召开的是作战会,会议室外,测试兵在领取静电防护服等战备物资,炊事兵在装载给养,营部参谋在整理各类战时方案预案。
“要打仗了。”这几个字,在最短时间内嵌入每名官兵的大脑。
对于导弹测试兵来说,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类似打仗。与那些直面硝烟战火、直面刀刃枪炮,在战场上奋勇搏杀的战士们相比,他们不可能见到敌人与战场,甚至连自己测试的导弹如何飞向敌方阵地都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战位与战场一直在地下。
当听到唐营长宣布这次密闭生存训练时间为15天时,老兵卢友静明显感到自己的心颤了一下,在他16年的测试兵生涯中,这次将是在“龙宫”内度过连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临上车前,卢友静把一本近30万字的小说塞进背囊,不管有没有时间读,有这本厚书伴着,在地下,老兵的精神似乎就有了某种寄托,会让他的心里踏实一点。
行进在山路上,老兵们留恋着每一口空气,频繁地做着呼吸;新同志们刚经历过警报、战前动员等环节,依然忐忑不安。军车载着一车复杂的心情,低吼着开进了地下“龙宫”。
对于“龙宫”,测试兵很熟悉,那是他们每周训练与进行装备保养的场所,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上午。阵管兵则更加熟悉,每天都会待在里头至少2个小时,详细监测、调控着风、水、电的各类参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放下背囊与作战作业箱,副营长蔺启旺把时间设置至360个小时,当倒计到0时,他们将走出“龙宫”,结束训练。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阵管兵与测试兵共同面对的是,正负误差不会超过1摄氏度的23摄氏度恒温,永远的日光灯照和剌鼻的油气味,还有每天近10个小时的风机噪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所有官兵会穿上作战服,测试操作时还会套上静电防护服,换上防护鞋,一个一个看上去均像是航空院所的“工程师”一般。上士刘士锋感觉,那衣服好看是好看,可就是密不透风,特别是鞋,但不得不穿,这是“龙宫”这个特殊环境的“刚性”要求。据说,“龙宫”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出现半点烟火,都会给“龙宫”安全造成威胁,烟幕报警器也就会报警,所以烟瘾再大的兵,进来前都会自觉把烟与打火机处理掉,进入后强制性戒烟。
旅机关综合指挥组首先向营里下达了导弹升级测试命令,从导弹装配、测试、参数校正、转运,整个过程就像是工厂内的组装生产线一样,与战时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没把测试好的导弹拉出“龙宫”,拉上战场。密闭生存训练的模式为,这套单元将导弹测试好,那套单元便将测试好的导弹退级,如此不间断地循环与反复,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15天的密闭生存训练,前2天每天测试16小时,后面每天12小时。事实上,在永远的日光灯照下,官兵分不出昼夜,失去了生物钟,于是各个工位都挂有石英钟,许多人都是靠定时闹钟来判断是白天还是黑夜。
每个炊事兵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几乎每天都要做些夜宵,供在战位的战友补充能量。尽管是没日没夜,可在保障分队送来给养时,炊事兵可以到通往“龙宫”的洞口去搬菜进来,顺便看一眼“龙宫”外的天,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就是这一“特权”,让全营官兵都羡慕死了炊事兵。因为,平时那扇厚重的钢板门均处在关闭状态,它一关闭,外面连只蚊子都飞不进去,它是能防生化武器与具备核袭击防护功能的。
群山寂静
地下“龙宫”内,正经历着一场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
当吊装号手镇方博正聚精会神地吊着测试好的导弹,准备装载时,突然,警报响起。几声长短的警报声后,镇方博判断“龙宫”遭到“生化武器袭击”了,他迅速取出防化服穿戴起来。此时,巨大的地下“龙宫”内,所有官兵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动作,谁都不敢马虎,稍有闪失便面临战败的危险。
很快,通往“龙宫”内的风口被强制封堵,洞口哨兵撤退并关闭好第二道防护门,所有官兵从四面八方撤至生活区安全区域,按批次等待进入生化实验室进行洗消。
这一仗,在进洞后的第6天才打响,打得似乎晚了一些。让唐营长恼火的是,竟有12名官兵在穿戴防化服、撤离等环节出了差错,被旅综合指挥组当场宣判“阵亡”。
导弹出现电源故障、测试设备遭破坏、水源被敌投毒污染、数名号手因不堪重压临阵惊慌无法操作……一个又一个无法预知的“假想特情”接踵而来,一场又一场特情、险情、危情被官兵不断化解。
就算没有“特情”,处在正常的测试工作状态下,营值班员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大家打打军体拳,或是进行些跑步、俯卧撑等提神训练,因为长期的封闭环境及高强度的测试操作很容易使人疲倦,需要通过另一种训练来增强毅力,添加动力。所以,巨大的导弹地下“龙宫”内,除了睡眠时间,口号声、操作口令、警报等等各种声响,一直持续在冰冷的洞壁间回旋。
无论地下是如何的热火朝天,外面的群山永恒的寂静让于磊与他的警卫排弟兄们心惊胆战。他知道“龙宫”内筹划组织的旅综合指挥组,绝不会让他和全排的兄弟们在山上的碉堡内轻松地待上半个月。他们期盼着类似爆炸的声响,刺激一下长久静默之下高度紧张的神经。 枪声,于第5天清晨响起。处在8个隐蔽哨位与“龙宫”口的哨兵都听到了。说时迟那时快,于磊和他的兵迅速向响声处围攻,当他的队伍奋力追击跑出约200米外,于磊听到身后响起一片更加密集的枪声。坏了,中了埋伏!“敌人”的“调虎离山计”让警卫排输得彻底。看着仅抓到的4名“小股敌特”队员,于排长眼睛发红,再看到自己的兵们多半躺在地上,身上贴着白条、被判阵亡,想着想着,这个高大壮实的山东汉子眼睛红了……
战争不相信眼泪,爱流泪的人,也不可能在战场夺得胜利。于排长重新布置兵力,面对安静的群山,一双双眼睛变得怒目圆瞪。
躁动之“宫”
对于第一次参加密闭生存训练的杜超来说,刚进来那两天,好奇伴着紧张的测试流程,让他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可当测试流程操作进入正轨,又有了点空闲后,枯燥重复的操作、压抑封闭的环境、寂寞苦闷的内心,折磨得杜超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后来的每一天,对于他来说都是那么的漫长。当他盯着墙上的钟表缓慢地摆动时,他恨不能扳着它快速转动。
那是种躁动不安无法平静的折磨,神情恍惚的杜超,在第10天临睡前,敲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教导员王朝权在与杜超下棋聊天时告诉他,没什么可怕的,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大家和你一样……
王教导员的一席话,让杜超释怀了许多。老兵们比杜超有经验,能睡时就睡,不能睡时就努力地找人说话,天南地北地侃,他们还会把温开水长时间含在嘴里。刚进来时,由于任务重,饭量比在外面增加了许多,到后来,肉越吃越没味,就想吃点水果青菜,再后来,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于是,便含水,有经验的老兵们说这样,面对永远的日光灯照与恒久的23摄氏度,人会觉得舒服一些。
特别是测试兵,没日没夜的操作完毕,有的战士连脸和脚都不想洗,长时间的操作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让他们一松懈下来便犯困。老兵卢友静每次睡前都努力地翻看偷带进来的那本厚厚的小说,以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可没翻几页,书便滑落枕边。梦醒时刻,面对着一模一样的重复测试操作,整个人又像是被抽空了,仿若机器,没有什么想法,因为能想的都已想过许多遍了。
密闭训练展开以后,阵管连的白小东几乎每到晚上都会接到同班战士李勇的电话,在一声“喂”后,两人便会陷入沉默,在“龙宫”两头的两个供配电房内,单独地面对着供电机组,除了机器轰鸣声,他们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营里的其他战友在外面热火朝天地战斗15天,而自己就那样默默地看守在机组旁360小时,除去维护、检查、调试之外,他们面对的只有寂寞。于是,闷得实在透不过气来,两个人便打军线电话,当真正接通后,又觉得实在无话可说,但是电话铃声却会经常响起,他们都习惯了在沉默中感知着对方的寂寞与存在。
阵管兵的苦累,测试兵们是无法体验的。于是,密闭生存训练期间,阵管兵羡慕起测试兵的充实与热闹,测试兵羡慕着阵管兵的安静与清闲,“龙宫”内的羡慕起“龙宫”外的空气与阳光,外面的羡慕起里面的神圣与荣光。
羡慕归羡慕,无论是哪个岗位,终究是各有所苦,各有所累。
新鲜空气
盯着作战时间表上的数字,当剩下最后3小时后,唐营长向旅综合指挥组报告:最后一发导弹退级测试完毕。一声“撤收设备”的命令,打破了地下“龙宫”内长久的沉寂,每名官兵都因快要结束密闭生存训练走出“龙宫”,而呈现一脸的兴奋。然而,有一个上等兵的脸色却黯淡无比,他叫崔俊杰。
就在连续进行升级测试的第8天,因站立时间较长,在一发导弹的装载操作中,由于没听清口令,出现误操作,崔俊杰的左小腿被导弹托架撞击致伤。
这是此次密闭生存训练中唯一一次由人为因素出现的伤病,属历次最少。
然而,让所有人佩服的是,出现伤痛退出战斗后,崔俊杰完全可以申请回营里接受治疗,可是他只字不提,硬是在病床上与战友们一起坚持到了最后。
前来组织总结与撤收工作的旅政委柳长国特意看望了崔俊杰,告诉他,由于他的坚持,创造了此次密闭生存训练期间,没有一个人提前走出“龙宫”退出任务的纪录,并鼓励他好好养伤,早日康复,投入日常工作与训练。
等待的过程,是个让人心焦的过程。看看期盼出去后能给女友打个电话的新兵那焦躁不安的表情,老兵卢友静骂“你们就这么点出息”,当新兵张家林问结束训练出“龙宫”后,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时,卢友静表面上说要好好总结这次训练成果,其实心里真正想的也不过是晒太阳、打电话等等。
对于被封闭了十几天的人来说,这些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需求,却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求。
当哨兵开启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防护门后,一股清新爽朗的空气扑面而来,每个官兵是那样贪婪地呼吸着。
原本想在第一时间晒晒太阳的官兵发现,外面已是星光满天。由于长时间封闭在“龙宫”内,考虑到阳光会伤害官兵的眼睛,所以选择在晚上出“龙宫”。虽有点遗憾,但大伙终究深切地体验到了与自然亲近是多么的美好,大口大口地呼吸。
最先走出来的是测试兵,白小东和他的阵管连战友们还在做着最后的撤收,此刻测试兵着实又成为阵管兵的羡慕对象。当阵管兵撤出后,于磊和他的警卫排战士也分别从山上的各处隐蔽哨位上撤回。
整装、列队、报告,旅综合指挥组宣布,为期半个月的密闭生存训练结束。
“半个月来,大家攻坚克难,创造了闭密训练时间最长、战场环境最真、生活条件最苦、课题演练最新、测试导弹最多的纪录……”听着柳长国政委简短的总结,官兵感受着苦尽甘来的滋味。通信员李博,终于看到了唐营长久违的笑容。
“让大家走着回去吧!”当唐营长下达登车返回的口令后,人群中,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刚回到地面,大伙都不愿意坐车,都想慢慢走走,多接触一下这自然的环境与空气。于是,军车跟在了队伍后方。
迎着山间透射下来的星光,一首旅歌《使命扛肩上》,唱得天高云淡。
第二炮兵部队技术营官兵的战位,全部集中在地下“龙宫”中密闭存放导弹的环境内,如果有战事,这些导弹兵将一直持续战斗在地下“龙宫”,直至战争结束。因此,密闭生存训练就成了技术营官兵平战转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一般每年一至两次,一次最少一周时间。
液压门后
命令到达的时候,营区响起警报,全营由平时战备状态进入战斗状态,整装进入导弹“龙宫”。
“测试一连进入‘龙宫’后,第一时间展开第一发导弹升级测试,测试二连紧随其后占领工位……”
“阵管连警卫排要做好防卫战斗准备,空爆弹发至每一名战士……”
密闭生存训练的大幕已经拉开。营会议室内召开的是作战会,会议室外,测试兵在领取静电防护服等战备物资,炊事兵在装载给养,营部参谋在整理各类战时方案预案。
“要打仗了。”这几个字,在最短时间内嵌入每名官兵的大脑。
对于导弹测试兵来说,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类似打仗。与那些直面硝烟战火、直面刀刃枪炮,在战场上奋勇搏杀的战士们相比,他们不可能见到敌人与战场,甚至连自己测试的导弹如何飞向敌方阵地都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战位与战场一直在地下。
当听到唐营长宣布这次密闭生存训练时间为15天时,老兵卢友静明显感到自己的心颤了一下,在他16年的测试兵生涯中,这次将是在“龙宫”内度过连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临上车前,卢友静把一本近30万字的小说塞进背囊,不管有没有时间读,有这本厚书伴着,在地下,老兵的精神似乎就有了某种寄托,会让他的心里踏实一点。
行进在山路上,老兵们留恋着每一口空气,频繁地做着呼吸;新同志们刚经历过警报、战前动员等环节,依然忐忑不安。军车载着一车复杂的心情,低吼着开进了地下“龙宫”。
对于“龙宫”,测试兵很熟悉,那是他们每周训练与进行装备保养的场所,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上午。阵管兵则更加熟悉,每天都会待在里头至少2个小时,详细监测、调控着风、水、电的各类参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放下背囊与作战作业箱,副营长蔺启旺把时间设置至360个小时,当倒计到0时,他们将走出“龙宫”,结束训练。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阵管兵与测试兵共同面对的是,正负误差不会超过1摄氏度的23摄氏度恒温,永远的日光灯照和剌鼻的油气味,还有每天近10个小时的风机噪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所有官兵会穿上作战服,测试操作时还会套上静电防护服,换上防护鞋,一个一个看上去均像是航空院所的“工程师”一般。上士刘士锋感觉,那衣服好看是好看,可就是密不透风,特别是鞋,但不得不穿,这是“龙宫”这个特殊环境的“刚性”要求。据说,“龙宫”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出现半点烟火,都会给“龙宫”安全造成威胁,烟幕报警器也就会报警,所以烟瘾再大的兵,进来前都会自觉把烟与打火机处理掉,进入后强制性戒烟。
旅机关综合指挥组首先向营里下达了导弹升级测试命令,从导弹装配、测试、参数校正、转运,整个过程就像是工厂内的组装生产线一样,与战时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没把测试好的导弹拉出“龙宫”,拉上战场。密闭生存训练的模式为,这套单元将导弹测试好,那套单元便将测试好的导弹退级,如此不间断地循环与反复,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15天的密闭生存训练,前2天每天测试16小时,后面每天12小时。事实上,在永远的日光灯照下,官兵分不出昼夜,失去了生物钟,于是各个工位都挂有石英钟,许多人都是靠定时闹钟来判断是白天还是黑夜。
每个炊事兵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几乎每天都要做些夜宵,供在战位的战友补充能量。尽管是没日没夜,可在保障分队送来给养时,炊事兵可以到通往“龙宫”的洞口去搬菜进来,顺便看一眼“龙宫”外的天,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就是这一“特权”,让全营官兵都羡慕死了炊事兵。因为,平时那扇厚重的钢板门均处在关闭状态,它一关闭,外面连只蚊子都飞不进去,它是能防生化武器与具备核袭击防护功能的。
群山寂静
地下“龙宫”内,正经历着一场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
当吊装号手镇方博正聚精会神地吊着测试好的导弹,准备装载时,突然,警报响起。几声长短的警报声后,镇方博判断“龙宫”遭到“生化武器袭击”了,他迅速取出防化服穿戴起来。此时,巨大的地下“龙宫”内,所有官兵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动作,谁都不敢马虎,稍有闪失便面临战败的危险。
很快,通往“龙宫”内的风口被强制封堵,洞口哨兵撤退并关闭好第二道防护门,所有官兵从四面八方撤至生活区安全区域,按批次等待进入生化实验室进行洗消。
这一仗,在进洞后的第6天才打响,打得似乎晚了一些。让唐营长恼火的是,竟有12名官兵在穿戴防化服、撤离等环节出了差错,被旅综合指挥组当场宣判“阵亡”。
导弹出现电源故障、测试设备遭破坏、水源被敌投毒污染、数名号手因不堪重压临阵惊慌无法操作……一个又一个无法预知的“假想特情”接踵而来,一场又一场特情、险情、危情被官兵不断化解。
就算没有“特情”,处在正常的测试工作状态下,营值班员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大家打打军体拳,或是进行些跑步、俯卧撑等提神训练,因为长期的封闭环境及高强度的测试操作很容易使人疲倦,需要通过另一种训练来增强毅力,添加动力。所以,巨大的导弹地下“龙宫”内,除了睡眠时间,口号声、操作口令、警报等等各种声响,一直持续在冰冷的洞壁间回旋。
无论地下是如何的热火朝天,外面的群山永恒的寂静让于磊与他的警卫排弟兄们心惊胆战。他知道“龙宫”内筹划组织的旅综合指挥组,绝不会让他和全排的兄弟们在山上的碉堡内轻松地待上半个月。他们期盼着类似爆炸的声响,刺激一下长久静默之下高度紧张的神经。 枪声,于第5天清晨响起。处在8个隐蔽哨位与“龙宫”口的哨兵都听到了。说时迟那时快,于磊和他的兵迅速向响声处围攻,当他的队伍奋力追击跑出约200米外,于磊听到身后响起一片更加密集的枪声。坏了,中了埋伏!“敌人”的“调虎离山计”让警卫排输得彻底。看着仅抓到的4名“小股敌特”队员,于排长眼睛发红,再看到自己的兵们多半躺在地上,身上贴着白条、被判阵亡,想着想着,这个高大壮实的山东汉子眼睛红了……
战争不相信眼泪,爱流泪的人,也不可能在战场夺得胜利。于排长重新布置兵力,面对安静的群山,一双双眼睛变得怒目圆瞪。
躁动之“宫”
对于第一次参加密闭生存训练的杜超来说,刚进来那两天,好奇伴着紧张的测试流程,让他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可当测试流程操作进入正轨,又有了点空闲后,枯燥重复的操作、压抑封闭的环境、寂寞苦闷的内心,折磨得杜超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后来的每一天,对于他来说都是那么的漫长。当他盯着墙上的钟表缓慢地摆动时,他恨不能扳着它快速转动。
那是种躁动不安无法平静的折磨,神情恍惚的杜超,在第10天临睡前,敲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教导员王朝权在与杜超下棋聊天时告诉他,没什么可怕的,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大家和你一样……
王教导员的一席话,让杜超释怀了许多。老兵们比杜超有经验,能睡时就睡,不能睡时就努力地找人说话,天南地北地侃,他们还会把温开水长时间含在嘴里。刚进来时,由于任务重,饭量比在外面增加了许多,到后来,肉越吃越没味,就想吃点水果青菜,再后来,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于是,便含水,有经验的老兵们说这样,面对永远的日光灯照与恒久的23摄氏度,人会觉得舒服一些。
特别是测试兵,没日没夜的操作完毕,有的战士连脸和脚都不想洗,长时间的操作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让他们一松懈下来便犯困。老兵卢友静每次睡前都努力地翻看偷带进来的那本厚厚的小说,以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可没翻几页,书便滑落枕边。梦醒时刻,面对着一模一样的重复测试操作,整个人又像是被抽空了,仿若机器,没有什么想法,因为能想的都已想过许多遍了。
密闭训练展开以后,阵管连的白小东几乎每到晚上都会接到同班战士李勇的电话,在一声“喂”后,两人便会陷入沉默,在“龙宫”两头的两个供配电房内,单独地面对着供电机组,除了机器轰鸣声,他们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营里的其他战友在外面热火朝天地战斗15天,而自己就那样默默地看守在机组旁360小时,除去维护、检查、调试之外,他们面对的只有寂寞。于是,闷得实在透不过气来,两个人便打军线电话,当真正接通后,又觉得实在无话可说,但是电话铃声却会经常响起,他们都习惯了在沉默中感知着对方的寂寞与存在。
阵管兵的苦累,测试兵们是无法体验的。于是,密闭生存训练期间,阵管兵羡慕起测试兵的充实与热闹,测试兵羡慕着阵管兵的安静与清闲,“龙宫”内的羡慕起“龙宫”外的空气与阳光,外面的羡慕起里面的神圣与荣光。
羡慕归羡慕,无论是哪个岗位,终究是各有所苦,各有所累。
新鲜空气
盯着作战时间表上的数字,当剩下最后3小时后,唐营长向旅综合指挥组报告:最后一发导弹退级测试完毕。一声“撤收设备”的命令,打破了地下“龙宫”内长久的沉寂,每名官兵都因快要结束密闭生存训练走出“龙宫”,而呈现一脸的兴奋。然而,有一个上等兵的脸色却黯淡无比,他叫崔俊杰。
就在连续进行升级测试的第8天,因站立时间较长,在一发导弹的装载操作中,由于没听清口令,出现误操作,崔俊杰的左小腿被导弹托架撞击致伤。
这是此次密闭生存训练中唯一一次由人为因素出现的伤病,属历次最少。
然而,让所有人佩服的是,出现伤痛退出战斗后,崔俊杰完全可以申请回营里接受治疗,可是他只字不提,硬是在病床上与战友们一起坚持到了最后。
前来组织总结与撤收工作的旅政委柳长国特意看望了崔俊杰,告诉他,由于他的坚持,创造了此次密闭生存训练期间,没有一个人提前走出“龙宫”退出任务的纪录,并鼓励他好好养伤,早日康复,投入日常工作与训练。
等待的过程,是个让人心焦的过程。看看期盼出去后能给女友打个电话的新兵那焦躁不安的表情,老兵卢友静骂“你们就这么点出息”,当新兵张家林问结束训练出“龙宫”后,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时,卢友静表面上说要好好总结这次训练成果,其实心里真正想的也不过是晒太阳、打电话等等。
对于被封闭了十几天的人来说,这些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需求,却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求。
当哨兵开启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防护门后,一股清新爽朗的空气扑面而来,每个官兵是那样贪婪地呼吸着。
原本想在第一时间晒晒太阳的官兵发现,外面已是星光满天。由于长时间封闭在“龙宫”内,考虑到阳光会伤害官兵的眼睛,所以选择在晚上出“龙宫”。虽有点遗憾,但大伙终究深切地体验到了与自然亲近是多么的美好,大口大口地呼吸。
最先走出来的是测试兵,白小东和他的阵管连战友们还在做着最后的撤收,此刻测试兵着实又成为阵管兵的羡慕对象。当阵管兵撤出后,于磊和他的警卫排战士也分别从山上的各处隐蔽哨位上撤回。
整装、列队、报告,旅综合指挥组宣布,为期半个月的密闭生存训练结束。
“半个月来,大家攻坚克难,创造了闭密训练时间最长、战场环境最真、生活条件最苦、课题演练最新、测试导弹最多的纪录……”听着柳长国政委简短的总结,官兵感受着苦尽甘来的滋味。通信员李博,终于看到了唐营长久违的笑容。
“让大家走着回去吧!”当唐营长下达登车返回的口令后,人群中,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刚回到地面,大伙都不愿意坐车,都想慢慢走走,多接触一下这自然的环境与空气。于是,军车跟在了队伍后方。
迎着山间透射下来的星光,一首旅歌《使命扛肩上》,唱得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