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叶红,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新高港建设功臣,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她坚持“实施开放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认真践行“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致力于教师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语文教育的重要无可非议,但语文教学的效果饱受质疑。高港实小语文团队冷静地对待语文教学的现状,面对它而不是回避,接受它而不是推诿,理解它而不是盲从,改革它而不是守旧。我们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与时俱进的追求,一种虚怀若谷的情怀,一种改革与创新的理性,在实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着“培养有根基的中国人”的教育理想。
一、科学认读,突破阅读的“瓶颈”
认读2500个常用汉字是实现无障碍阅读的基础。现行低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认识的字只有1534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仅为988个),识字量不足,成了制约孩子自主阅读的“瓶颈”。于是,我们在一、二年级以“科学认读”为主题,通过四条途径开展识字教学的探究,打通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瓶颈”。
1.开设识字活动课 ,激发认读兴趣
我们将课题纳入“课改”,将“科学认读”列入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识字活动课”。它的内容开放,形式丰富多彩。一年级的老师围绕儿童的生活设计识字主题,仅按内容分就有 “自我”系列、“生活”系列、“校园”系列、“社区”系列、“自然”系列、“节日”系列、“体艺”系列、“文学”系列、“游戏”系列等。这些主题都取材于儿童的生活,来源于儿童的兴趣,真实,淳朴,自然。
2.编制识字剪贴本,促进动手动脑
小学生对剪剪、贴贴、画画情有独钟,于是我们就引导他们制作识字剪贴本,在制作过程中活学汉字。孩子们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读一读,说一说,不认识的问一问,接着动手剪一剪,贴一贴,贴好了再认一认,读一读,甚至将一类生字写一写。为使自己的识字本更加精美,更有创意,再让他们通过画一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装饰。从此剪贴本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新课本”,成了日常阅读中的“活字典”,成了练字的好字帖,更成了家庭教育的“亲子本”。
小小的识字剪贴本,简直就是一本本儿童百科全书。它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丰富了孩子们的普通话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3.运用识字小游戏,激发联想思维
中国的汉字是“智能型”的文字,“复脑型”的文字,汉字具有联想的功能,学习汉字有利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我们采用“汉字开花”这一游戏的方式教学汉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所谓“汉字开花”,实际上就是以某一个汉字为“中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学生可联想到带有中心字中某个部件的字;可以用中心字连词,连成语、谚语、歇后语;可以说与其有关的谜语、古诗、名言警句、人文景观等。“汉字开花”使汉字的育人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使汉字的 “智能型”“复脑型”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汉字真正成了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4.营造识字小乐园,引领快乐成长
开垦“百草园”,种植“智慧树”,结出“丰收果”,飘逸“书香味”,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教室便成了学生快乐识字、快乐成长的乐园。借此,学生识字的欲望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识字已成为他们的需要,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科学认读”实验的不懈坚持,使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结束,平均识字量均在2500字以上。由此可见,“让中国孩子八岁实现自主阅读”的美好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拓展阅读,激发潜能的“井喷”
学生在低年级有了自主阅读的基础后,教师该如何带领他们继续前行呢?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捷径就是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我们紧紧抓住“有效”两个字,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有效地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我们的做法归纳为如下。
“两订”:一是进行校本化课程标准或教学建议的制订。对每个年级阅读的总要求和每一学期阅读的字数、篇数及达成的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二是进行阅读制度的制订。即“一诵二看三读”:课前三分钟诵读古诗或优美片段,每天中午看书半小时,每晚阅读不少于30分钟。
“三创”:一是创设校园阅读环境。走进校园,就会置身于文化的海洋。花草树木上悬挂着名称标牌,楼道走廊上张贴着名言警句,唯美墙壁上镌刻着古典诗词……这些,如一叶叶小舟,载着实小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走向文化的殿堂。二是创设班级阅读环境。精心布置教室,使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教室成为学生快乐认读、快乐成长的家园。三是创设家庭阅读环境。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家长为孩子建设小书房,根据“‘书香家庭’星级评比细则”,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物化建设的质量提升。
“四改”:一是改革课堂。我们围绕教材做“减法”,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或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或舍弃繁杂的教学环节,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教完教材,将课外阅读课堂化,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为进行课内拓展阅读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二是改革教材。(1)增加课文宽度。对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文章,教师选取其情感核心或训练核心,选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教学块,以拓宽学习领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变“长”变“宽”了,学习效益也扩大了。(2)增用校本教材。近年来,我校编写了识字教材《春花朵朵》《喜迎奥运》,阅读教材《独领风骚》《语文驿站》《〈三字经〉诵读》《童心飞扬》《牵手经典》《古诗文诵读》,加上区本阅读教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使语文学习变得简单高效。三是改革作业。不订练习册,不做举一反三的练习题,语文家庭作业形式基本为习字、日记、课外阅读、小报创编、研究性学习等。四是改革评价。我们编写了各年级《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就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和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对课外阅读书目、必背篇目及教师导读和学生阅读晋级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据。
三、经典诵读,开启智慧的“天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一时间经典阅读蔚然成风。为避免经典诵读内容上的过度狭窄、形式上的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我们对经典诵读进行了创新。“新经典”的基础是民族的、传统的。《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都被纳入了“新经典”的范畴。但那些过于艰涩拗口或者过于偏离当代生活理念的篇目,均被坚决地排除在“新经典”的大门之外。“新经典”的外延是多元的、开放的。《弟子规》《论语》是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是经典,成语故事是经典,千古名联、灯谜是经典,现当代美文、童诗童谣也进入了“新经典”的视野。“新经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气、包容、开放的阅读视野。系列“新经典”课程应运而生:童蒙诵读课、文化典故课、诗词灯谜课、袖珍古文课……校园里,快乐读经典、时尚读经典悄然流行。歌唱、吟诵、书法、演讲、辩论、表演、游戏……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传统对话,沉睡的经典被唤醒,欣欣然活在了孩子的生命里!
强基固本,方能壁立千仞。我们坚持 “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力争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语文教学风格,致力于培养“大气而不庸俗、高雅而不浮躁、诚实而不虚伪、率真而不做作”的高港实小人。
叶红,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新高港建设功臣,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她坚持“实施开放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认真践行“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致力于教师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语文教育的重要无可非议,但语文教学的效果饱受质疑。高港实小语文团队冷静地对待语文教学的现状,面对它而不是回避,接受它而不是推诿,理解它而不是盲从,改革它而不是守旧。我们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与时俱进的追求,一种虚怀若谷的情怀,一种改革与创新的理性,在实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着“培养有根基的中国人”的教育理想。
一、科学认读,突破阅读的“瓶颈”
认读2500个常用汉字是实现无障碍阅读的基础。现行低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认识的字只有1534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仅为988个),识字量不足,成了制约孩子自主阅读的“瓶颈”。于是,我们在一、二年级以“科学认读”为主题,通过四条途径开展识字教学的探究,打通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瓶颈”。
1.开设识字活动课 ,激发认读兴趣
我们将课题纳入“课改”,将“科学认读”列入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识字活动课”。它的内容开放,形式丰富多彩。一年级的老师围绕儿童的生活设计识字主题,仅按内容分就有 “自我”系列、“生活”系列、“校园”系列、“社区”系列、“自然”系列、“节日”系列、“体艺”系列、“文学”系列、“游戏”系列等。这些主题都取材于儿童的生活,来源于儿童的兴趣,真实,淳朴,自然。
2.编制识字剪贴本,促进动手动脑
小学生对剪剪、贴贴、画画情有独钟,于是我们就引导他们制作识字剪贴本,在制作过程中活学汉字。孩子们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读一读,说一说,不认识的问一问,接着动手剪一剪,贴一贴,贴好了再认一认,读一读,甚至将一类生字写一写。为使自己的识字本更加精美,更有创意,再让他们通过画一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装饰。从此剪贴本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新课本”,成了日常阅读中的“活字典”,成了练字的好字帖,更成了家庭教育的“亲子本”。
小小的识字剪贴本,简直就是一本本儿童百科全书。它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丰富了孩子们的普通话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3.运用识字小游戏,激发联想思维
中国的汉字是“智能型”的文字,“复脑型”的文字,汉字具有联想的功能,学习汉字有利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我们采用“汉字开花”这一游戏的方式教学汉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所谓“汉字开花”,实际上就是以某一个汉字为“中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学生可联想到带有中心字中某个部件的字;可以用中心字连词,连成语、谚语、歇后语;可以说与其有关的谜语、古诗、名言警句、人文景观等。“汉字开花”使汉字的育人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使汉字的 “智能型”“复脑型”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汉字真正成了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4.营造识字小乐园,引领快乐成长
开垦“百草园”,种植“智慧树”,结出“丰收果”,飘逸“书香味”,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教室便成了学生快乐识字、快乐成长的乐园。借此,学生识字的欲望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识字已成为他们的需要,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科学认读”实验的不懈坚持,使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结束,平均识字量均在2500字以上。由此可见,“让中国孩子八岁实现自主阅读”的美好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拓展阅读,激发潜能的“井喷”
学生在低年级有了自主阅读的基础后,教师该如何带领他们继续前行呢?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捷径就是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我们紧紧抓住“有效”两个字,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有效地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我们的做法归纳为如下。
“两订”:一是进行校本化课程标准或教学建议的制订。对每个年级阅读的总要求和每一学期阅读的字数、篇数及达成的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二是进行阅读制度的制订。即“一诵二看三读”:课前三分钟诵读古诗或优美片段,每天中午看书半小时,每晚阅读不少于30分钟。
“三创”:一是创设校园阅读环境。走进校园,就会置身于文化的海洋。花草树木上悬挂着名称标牌,楼道走廊上张贴着名言警句,唯美墙壁上镌刻着古典诗词……这些,如一叶叶小舟,载着实小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走向文化的殿堂。二是创设班级阅读环境。精心布置教室,使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教室成为学生快乐认读、快乐成长的家园。三是创设家庭阅读环境。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家长为孩子建设小书房,根据“‘书香家庭’星级评比细则”,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物化建设的质量提升。
“四改”:一是改革课堂。我们围绕教材做“减法”,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或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或舍弃繁杂的教学环节,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教完教材,将课外阅读课堂化,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为进行课内拓展阅读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二是改革教材。(1)增加课文宽度。对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文章,教师选取其情感核心或训练核心,选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教学块,以拓宽学习领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变“长”变“宽”了,学习效益也扩大了。(2)增用校本教材。近年来,我校编写了识字教材《春花朵朵》《喜迎奥运》,阅读教材《独领风骚》《语文驿站》《〈三字经〉诵读》《童心飞扬》《牵手经典》《古诗文诵读》,加上区本阅读教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使语文学习变得简单高效。三是改革作业。不订练习册,不做举一反三的练习题,语文家庭作业形式基本为习字、日记、课外阅读、小报创编、研究性学习等。四是改革评价。我们编写了各年级《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就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和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对课外阅读书目、必背篇目及教师导读和学生阅读晋级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据。
三、经典诵读,开启智慧的“天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一时间经典阅读蔚然成风。为避免经典诵读内容上的过度狭窄、形式上的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我们对经典诵读进行了创新。“新经典”的基础是民族的、传统的。《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都被纳入了“新经典”的范畴。但那些过于艰涩拗口或者过于偏离当代生活理念的篇目,均被坚决地排除在“新经典”的大门之外。“新经典”的外延是多元的、开放的。《弟子规》《论语》是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是经典,成语故事是经典,千古名联、灯谜是经典,现当代美文、童诗童谣也进入了“新经典”的视野。“新经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气、包容、开放的阅读视野。系列“新经典”课程应运而生:童蒙诵读课、文化典故课、诗词灯谜课、袖珍古文课……校园里,快乐读经典、时尚读经典悄然流行。歌唱、吟诵、书法、演讲、辩论、表演、游戏……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传统对话,沉睡的经典被唤醒,欣欣然活在了孩子的生命里!
强基固本,方能壁立千仞。我们坚持 “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力争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语文教学风格,致力于培养“大气而不庸俗、高雅而不浮躁、诚实而不虚伪、率真而不做作”的高港实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