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有叫苦连天、遇难就躲的思想。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主题,什么是立意新颖。他们有思想但是表达不明确。因为不知道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用什么表达方式;他们有材料但不会选择,因为变换角度,标新内容过于头痛。怎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不爱学到自己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闻,感触生活的滋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作文教学第一理念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的景物在有些人的笔下,呆板、乏味、没有生命力;在有些人笔下,则鲜活、有趣、富有生命力。其实,景物本身是无所谓感情色彩、思想意识的,但只要作者对景物倾注内心的感情,就能够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学生在接受这样一篇习作:以“水”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我是这样运用范文进入情景的:
“是怎样的一个精灵呀,时而生出薄纱般透明的羽翼,在空中轻歌曼舞;时而又化为粒粒珍珠或朵朵白花,驾着风的船儿降落;时而又变成微小的水气,在阳光的爱抚下晃悠悠飘上了天……
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我应该这样教学:首先,作者对景物有着鲜明的感情倾向,可以设想,作者在接到作文题目后,一定有很多的关于水的场景和材料涌进脑海中,有青山绿水,也可能有污泥浊水。作者选定了喜爱、崇拜的正面感情色彩,然后确立了自己的感情基调 ——喜爱。并据此确立了选材内容。其次,作者对景物进行了融情化的描写。有了感情色彩,更要善于借助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写声音也好,写形态也好,写动态也好,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再使用准确的词语,就能把感情倾向更好地表现出来。如文中“汹涌的海浪咆哮着,”那句话。如果将“怪石断崖”换成“石头”,把“在所不惜”换为“不识时务”,再不用拟人手法,整个句子就改为了“海水不断地冲着岩石”,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色彩和情味变化吗?最后,在形象的描写之后,作者适时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文章结尾“多么神奇啊”,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通过讲解,学生分析出了什么是文章有的真情实感。
然而我却把以往很成功的教学设计推翻了,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有哪些读懂和读不懂的问题?让他们说,这正符合他们的要求,不用形成死板的文字,不用苦想成一篇文章。根据知识积累的底蕴,学生谈到了感情是对水的喜爱之情。并且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格、选择了新颖独特的写作角度,特别是夸张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由于认识充分,有些同学还不自觉的模仿起这段文字,从而创新出对“山”、“石”、“雨”、“种子”等一系列事物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丰富了知识底蕴,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首创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以往的课件都是教师做,为了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我让学生模仿老师平时做的课件自己做“背影”一课的课件。在展示课上,我没想到学生尽然创造出声情并茂的的课堂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情景,张亮先让学生欣赏王菲的flash歌曲,把他们带入思念亲人的意境中,然后利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课件,让学生体验苏轼在中秋时对月独酌的心情,并适时引导同学用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同学们在情景中抒发思亲之情。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思念的哲理句、千古名句等,大家在诵读时自然体味作者内心的情感。那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竟然让教师都为之动容。之外,张亮还设计了主动探究的问题。你喜欢哪一处,请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大家读什么的都有,一时间也调动了课堂气氛。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加深了难度,“我最喜欢父亲扒站台为我买橘子一处。同学们也喜欢吗?要是喜欢的话就和我一起把这里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自告奋勇者跃跃欲试。“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表达?”虽然难度加深了,但是同学们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自然不会把张扬的情感收回的,大家有的还谈到了动词的巧用,并通过加中音的方法读出,吸引听众的注意。有的同学还跑到电脑前把这部分的电脑泛读调了出来,自己配乐朗读。竟然出乎意料的赛过了泛读。通过网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
总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并且朝着理想的境界发展是当今教学发展的方向,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者的我要继续在教学中探索,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发展性人才尽自己的一切努力。
我的作文教学第一理念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的景物在有些人的笔下,呆板、乏味、没有生命力;在有些人笔下,则鲜活、有趣、富有生命力。其实,景物本身是无所谓感情色彩、思想意识的,但只要作者对景物倾注内心的感情,就能够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学生在接受这样一篇习作:以“水”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我是这样运用范文进入情景的:
“是怎样的一个精灵呀,时而生出薄纱般透明的羽翼,在空中轻歌曼舞;时而又化为粒粒珍珠或朵朵白花,驾着风的船儿降落;时而又变成微小的水气,在阳光的爱抚下晃悠悠飘上了天……
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我应该这样教学:首先,作者对景物有着鲜明的感情倾向,可以设想,作者在接到作文题目后,一定有很多的关于水的场景和材料涌进脑海中,有青山绿水,也可能有污泥浊水。作者选定了喜爱、崇拜的正面感情色彩,然后确立了自己的感情基调 ——喜爱。并据此确立了选材内容。其次,作者对景物进行了融情化的描写。有了感情色彩,更要善于借助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写声音也好,写形态也好,写动态也好,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再使用准确的词语,就能把感情倾向更好地表现出来。如文中“汹涌的海浪咆哮着,”那句话。如果将“怪石断崖”换成“石头”,把“在所不惜”换为“不识时务”,再不用拟人手法,整个句子就改为了“海水不断地冲着岩石”,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色彩和情味变化吗?最后,在形象的描写之后,作者适时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文章结尾“多么神奇啊”,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通过讲解,学生分析出了什么是文章有的真情实感。
然而我却把以往很成功的教学设计推翻了,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有哪些读懂和读不懂的问题?让他们说,这正符合他们的要求,不用形成死板的文字,不用苦想成一篇文章。根据知识积累的底蕴,学生谈到了感情是对水的喜爱之情。并且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格、选择了新颖独特的写作角度,特别是夸张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由于认识充分,有些同学还不自觉的模仿起这段文字,从而创新出对“山”、“石”、“雨”、“种子”等一系列事物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丰富了知识底蕴,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首创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以往的课件都是教师做,为了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我让学生模仿老师平时做的课件自己做“背影”一课的课件。在展示课上,我没想到学生尽然创造出声情并茂的的课堂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情景,张亮先让学生欣赏王菲的flash歌曲,把他们带入思念亲人的意境中,然后利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课件,让学生体验苏轼在中秋时对月独酌的心情,并适时引导同学用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同学们在情景中抒发思亲之情。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思念的哲理句、千古名句等,大家在诵读时自然体味作者内心的情感。那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竟然让教师都为之动容。之外,张亮还设计了主动探究的问题。你喜欢哪一处,请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大家读什么的都有,一时间也调动了课堂气氛。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加深了难度,“我最喜欢父亲扒站台为我买橘子一处。同学们也喜欢吗?要是喜欢的话就和我一起把这里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自告奋勇者跃跃欲试。“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表达?”虽然难度加深了,但是同学们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自然不会把张扬的情感收回的,大家有的还谈到了动词的巧用,并通过加中音的方法读出,吸引听众的注意。有的同学还跑到电脑前把这部分的电脑泛读调了出来,自己配乐朗读。竟然出乎意料的赛过了泛读。通过网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
总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并且朝着理想的境界发展是当今教学发展的方向,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者的我要继续在教学中探索,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发展性人才尽自己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