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州民协成立于1984年4月,如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了,本协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会员130名,其中省级36名,国家级5名。在过去的岁月里,本协会,在州文联的领导下,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带领凉山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着州委提出的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的要求,全体会员以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精神,民间文学工作者致力于收集、挖掘、整理、翻译,抢救,在民间文学领域辛勤耕耘、为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双语教学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三十年来,本协会,在州文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着州委提出的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的要求,全体会员以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精神,民间文学工作者致力于收集、挖掘、整理、翻译,抢救,在民间文学领域辛勤耕耘、为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双语教学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先后搜集到民间故事830篇,歌谣7030首,谚语10956条,彝族传统克智40000余行,总计达3千多万字。全州十七个县(市)基本上完成了普查和编印了州、县资料卷本外,协会先后协同有关同志积极编辑完成了《神笛阿牛》、《加潘瓦西的故事》、《神扇》、《支格阿龙》、《凉山州民间故事集成》、《凉山州民间歌谣集成》、《凉山州谚语集成》、《甘嫫阿妞》、《幺表妹》、《尔比释义》、《所地情歌选》、《喜德县民间故事选》、《宁南县民间故事选》、《木里县民间故事选》、《会东县民间故事选》、《凉山彝族机智人物故事选》、《越西的传说》、《凉山彝族故事选》、《凉山彝族克智精粹》、《大凉山彝族故事选》、《彝族克智》、《中国彝文典籍丛书》、《勒格斯惹的故事》、《彝族克智译注》、《凉山彝族童谣》、《凉山彝族民歌精选》、(追寻中国梦《风从民间来》采风文论集)、《凉山地名故事》、《彝族克智经典》、《彝族童谣精选》、《毕阿史拉则的传说》、《我要跟着学》、《彝族民间故事选》等作品出版,为凉山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
  除此而外,本协会认真按照省、州文联的工作要求,遵循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理想信念,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参加了由中国民协、省民协主办的大型中国民间艺术节的展演活动,获得多项金银铜奖。近年来本协会还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抢救工作和数据库的建设。此外,本协会在贯彻落实州委关于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资本,为挖掘、翻译、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多部民间文学作品先后获得凉山州“山鹰文学创作”及省级民间文学奖项。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被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评为民间文学编辑成果集体一等奖;1994年被凉山集成编委会评为民间文学成果集体一等獎;2005年荣获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成果奖。2013年12月我州民间文学作品《彝族克智译注》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学作品“山花奖”及国家级奖,这是四川唯一一部获奖作品,为四川、为凉山争得了荣誉。2015年《彝族克智译注》再次荣获四川省第八届巴蜀文艺特殊荣誉奖,这是凉山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凉山民间文艺精品创作方面的重大突破,这是凉山历史上首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大奖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近些年来,州民协除了积极完成各级文联交办的任务外,先后参与州文广新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及审定工作,积极参与省民协组织的大型图谱百家工艺美术丛书的编撰工作,还认真完成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推荐选送工作。其中由州民协推荐选送的罗洪古哈木的民族服饰《彝族女装》、李德云的金属工艺《传统手工艺银饰》、韩春寅的会理绿陶《窑变山彩艺术赏瓶》、甲拉史日的漆器《彝族漆器系列》等10件作品入选。入选数量仅次于成都市,居全省第二位。2016年9月州民协会员阿铁说日、曲比拉火、的的阿哈等代表四川民协出征新疆博乐州表演的节目《毕摩指路经》荣获西部山歌会比赛十佳歌手及优秀歌手两项荣誉,向各民族展示了凉山彝族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此外,藏族玄子锅庄和(尔苏藏族)觉朵舞,傈僳族舞蹈、摩挲人打跳和里汝藏族舞蹈,月琴、马布、口玄、笛子等这些鲜活的民间艺术文化生命力旺盛,各自在适合的场合展演和传承。多年来,我州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从事民间文艺的抢救、整理工作及联络协调工作,协会连续多年被省民协评为先进集体。为宣传凉山、介绍凉山民间工艺美术作出了显著成绩。
  责任编辑:李慧
其他文献
借助一个视角看一条路  初到这里的人,大致都有类似的感慨:  山水长成这样,其奇其险,几乎都到了某种  极致。  从青藏高原一路南来,雅砻江己经不知  经历并冲破了多少险阻,但在这里还是只能  蓦然回首北望,流成一段满是乡愁的低吟浅  唱,耐着性子前行,及到诸峰似有耳语,默  契拉开间距,方得继而南来,围着危峰划下  一个硕大无朋箭簇一一这在地图上一清二  楚。在青藏高原东麓,以一己之力,将江河 
期刊
伟大的歌德在自传《诗与真》的第二部的卷头语题有德意志格言:“一个人在青春期所企望的,老年便得到丰收。”这句歌德所注重的德意志格言阐释出了一个人在年轻时,需要有梦想和追求,有了梦想和追求后,需要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彝族青年著名彝文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阿鲁拉伙,正当壮年时,通过近30年的执着坚持和艰辛努力,他的彝文书法艺术作品展现在各种重要的书法刊物,在国内外重要的书法活动中获过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精准扶贫,网络上褒贬不一,有举双手赞成的,认为这是为穷人谋福利;有谩骂不断的,认为国家是花钱养懒人,与中国传统观念勤劳致富相违背。不过,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初衷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那么,这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还有人质疑呢?精准扶贫开展到今天到底有哪些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呢?笔者就第一书记站位上谈下精准扶贫的优缺点,供人参考。  一、精准扶贫的根源。  说到精准扶贫
期刊
深秋的大山颜色丰富了许多,山上植被  或黄或红或绿,衬以蓝天白云,景色宜人。  山依然高险,挤出一条又高又深又窄的峡  谷。谷底依旧是湍急奔腾的雅砻江水。在这  样的地方,建起一座高坝,就能形成一条狭  长的大容量水库。  锦屏水电站就是如此。  潘家铮院士曾在锦屏感叹:“大坝建  此,得天独厚”。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  省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1570公里、天然落  差3800米的雅砻江,在向南
期刊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等,过去大都以母语口述或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我州民间文艺工作,曾经历过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全国范围的少数民族民族识别大调查和采风活动,当时我州主要是调查彝族的历史现状,这项调查在70年代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个别调查延续到了8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全国范围的民间文艺的
期刊
文学是人学,这表明文学与人生、生活的密切关系。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人生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爱与恨、生与死、成功与失败、个人与社会以及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无不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可以说,人生就是文学的永恒母题。  ——佚名
期刊
国内作家们这些年在写作形式方面探索与努力,确实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人文关怀,在思想与精神的含量方面,却愈加贫乏,捉襟见肘。  有一句肺腑之言要说,有一句搁置心里多少年了的内心话今天不吐不快:作诗与做人一样。诗人文人亦然。  中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化史学家、美学家易中天教授曾经把一切真正的文学艺术家,都归入“诗人”这一文化类型,都可以广义地称为诗人。  作为一个诗人,作者曾经这样说过,“诗人不是歌
期刊
从五点半的鸟叫声里醒来  林埭路口旁的楼房又长高了  几只蚂蚁费力往上爬,爬入云层  它们又忘记了  忘记了就在昨天  其中的一只不小心掉下来  把工棚砸出一个大窟窿  一只只蚂蚁慢慢爬去  慢慢变成楼房中的一块砖头  这个时晨  凉山应该还沉沉地睡着  而我又得进厂了  如是某天哪只蚂蚁不见了  新闻里一定会说他们没有买过保险  ——《一只蚂蚁爬进天堂》  蚂蚁,是确实的蚂蚁,以生物学的角度来说
期刊
走近连三海  一  五月的天,有些燥热。厚厚的云虽然阻  挡了太阳的耀眼,还是让人毫不迟疑地往阴  凉的地方挪躲。  路,从灵山寺后门向前延伸,通向幽幽  的密林。我背着行囊,揣着轻快愉悦的心  情,踏上心约的旅程。  昨夜的雨,以怎样的纷呈姿态洒落下  来,润了土,湿了路,潮了叶,留下一缕清  新,滋润被烟熏黑的肺。  踩着心的跳动,踏着呼吸的节奏,在枯  枝落叶间,奏出一地嘈杂的旋律,不时惊起
期刊
夫文字者,先民结绳记事之始,继有祭祈之仪,礼颂之要。刻之龟骨兽甲之上,镌于陶瓷瓦罐之内。其形简洁,刻画朴拙,类山川日月之形,似鸟兽虫鱼之迹,传为仓颉之造也。  诸如楔形文字,半坡刻文,甲骨辞卜,爨文,蝌蚪文,三星堆刻,皆属古字之列也。文字繁衍乃传承之需,发展之要。由简及繁,由少及多,由散及整,盖为祖辈创,孙辈继,子子孙孙无穷者创之者也。甲骨、篆籀、小篆、隶书、行草、正楷之演变,实乃中华文明之载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