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朗茨·舒伯特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舒伯特不仅以其艺术歌曲创作闻名于世,他的钢琴作品也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历程。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其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知。舒伯特从1815年开始奏鸣曲的创作,其中《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标志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走向成熟。歌唱性和抒情性贯穿整个奏鸣曲中,他通过这种方法在音乐中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本文主要从舒伯特的生平、其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以及曲式结构与演奏风格这些角度对其《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舒伯特;奏鸣曲;创作风格;曲式分析
一、舒伯特生平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979年1月他降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所国立小学的校长,他的母亲是一位厨师,他的父母一共生育了14个孩子,舒伯特是最小的一个。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二、创作背景
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大约创作于1819年7月,是舒伯特奏鸣曲早期到中期衔接时期也叫转变时期(1818-1819年)的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舒伯特奏鸣曲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说1819年的整个夏天当时舒伯特在歌唱家歇尔·弗格尔(男中音歌唱家,是舒伯特歌曲的著名诠释者)的陪伴下,在风景如画的斯提尔度过的,在那里写下了这首真诚坦率以及歌唱性感人至深的旋律和民间音乐特有的简练与质朴令人陶醉,是献给当地铁器制造商天资聪颖的女儿约瑟芬·凡·科勒。
三、音乐分析
《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极富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全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以奏鸣曲式为原则的第一乐章,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和奏鸣曲式的第三乐章。它的旋律创作富有歌唱性,以级进为主要的旋律进行方式,旋律优美宽广、朗朗上口;以主调织体为主的织体结构突出了主旋律的特殊地位,以各种形式的分解和弦作为主要的伴奏音型;重复再现的创作思路不但将主题旋律在其他部分重复再现以加深主题印象,而且还借鉴艺术歌曲中分节歌的形式运用重复的乐句或乐节来重复乐思;利用附点、三连音、二对三等不规则节奏使得情感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在下面的内容中具体解析这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其第一乐章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庸小快板,A 大调,4/4拍;内部一共划分为三方面内容: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B、A,曲调富有极强的抒情特点,非常优美,在弱拍附点节奏上,音乐开始;第一个部分,1-8小节,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总体来讲,结构具有方整性的特点;在第八小节收拢性终止于 A 大调的主和声上。在第二部分中,B 段调性转化关系小调升f 小调,弱起的附点节奏织体通过加厚八度的方式来表现。第三部分属于再现乐段,调性还是由基本的两个乐句组成,重新回归 A 大调,最后在20小节,以三连音的上行音阶作为织体表现方式,为之后副部伴奏的声部奠定基础。呈示部副部为21~42小节,副部也划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21~33小节,开始部分的构成要素是两个重复乐节,于A 大调的属音E 开始;33小节连续三连音形式下行音阶,非常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38小节和声织体以非常突然的方式加厚,右手反复重复和弦、左手八度,表示马上就要产生高潮,但是实际上并未产生高潮,力度显著降低,最终到E 大调結束;42~47属于呈示部终结部分,力度不断地减弱,好似回想副部主题,重复乐句音区也慢慢地表现出低沉的状态。呈示部副部有很多转调与离调,情绪显著变化发展,音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到达呈示部高潮。
再现部80~133小节,其主部和副部的主体全部都通过主调 A 大调上来表现,保留了最基本的状态;再现部最终127~133小节属于尾声部分,充分利用呈示部材料,开始和结尾有序前后呼应,结尾处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舒伯特作为创始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者,他的音乐作品将抒情性和歌唱性充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继承和延续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许多歌曲性的曲调,展现了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艺术理念。舒伯特创作《A 大调奏鸣曲》(D664)的阶段正是其创作比较成熟的阶段,相对于之前的创作阶段而言,舒伯特在这个阶段勇敢地研究和开创了自己的音乐特点。
四、演奏分析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由三段曲式结构构成。第一小节开始于附点节奏的弱起,接下来旋律声部以这种附点节奏型居多,体现旋律的歌唱性,柔美的线条,更能表现出抒情性。左手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弹奏,注意保持音及连线。恰到好处的连线,可使乐曲达到抒情的效果。
副部是又单声部旋律构成。右手为单声部,简单明朗的旋律 线条。左手为整齐有序的三连音作为伴奏音型。听觉上感觉更随和,更有流动性。
主调织体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
首先是旋律层,放在曲谱中最高音层的位置,说是旋律的主要构成。由于处在高音区的位置上,听觉上会起到突出的效果,使人印象深刻。多处采用单音式或和弦两种形式。旋律层有时也会出现在底层,这样可以增加音响的浑厚感,会使听者感觉到旋律的流动性,丰富多彩。
在触键方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就如人们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一样, 触键的方式方法决定了音量和音色的不同,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和内涵,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世间所有的话语和文字所无法描述的。音乐作品中对音色和音量的处理和控制,直接影响到各声部的结合的整体听觉效果。
结语
舒伯特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旋律自由伸展,主题鲜明,丰富的织体结构,独特的节奏组合,作品充满了歌唱性。这首奏鸣曲作为舒伯特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各部分音乐结构都非常的清晰,主、副题在旋律的创作上充分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旋律写作的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思维,主题与副题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音乐动机充分的融入舒展的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之中,而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由一个短小的、强有力的发展动机进行作品的创作。此外,舒伯特在和声调式上更为注重实用色彩性和声,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调式的严格布局,在舒伯特手中变得更为自由。在他的音乐中,音乐的结构常常是要在考虑音乐情绪与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奠基人,为古典奏鸣曲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从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颜咏.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2]张湛谊.论《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20)演奏技巧和风格把握[J].哈尔滨:艺术研究.2017(08).
[3]汤蕾.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J].杭州:艺术科技.2016(09).
作者简介:
杨霓,女,汉族,1994--,山东青岛,聊城大学,2017级音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关键词:舒伯特;奏鸣曲;创作风格;曲式分析
一、舒伯特生平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979年1月他降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所国立小学的校长,他的母亲是一位厨师,他的父母一共生育了14个孩子,舒伯特是最小的一个。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二、创作背景
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大约创作于1819年7月,是舒伯特奏鸣曲早期到中期衔接时期也叫转变时期(1818-1819年)的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舒伯特奏鸣曲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说1819年的整个夏天当时舒伯特在歌唱家歇尔·弗格尔(男中音歌唱家,是舒伯特歌曲的著名诠释者)的陪伴下,在风景如画的斯提尔度过的,在那里写下了这首真诚坦率以及歌唱性感人至深的旋律和民间音乐特有的简练与质朴令人陶醉,是献给当地铁器制造商天资聪颖的女儿约瑟芬·凡·科勒。
三、音乐分析
《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极富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全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以奏鸣曲式为原则的第一乐章,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和奏鸣曲式的第三乐章。它的旋律创作富有歌唱性,以级进为主要的旋律进行方式,旋律优美宽广、朗朗上口;以主调织体为主的织体结构突出了主旋律的特殊地位,以各种形式的分解和弦作为主要的伴奏音型;重复再现的创作思路不但将主题旋律在其他部分重复再现以加深主题印象,而且还借鉴艺术歌曲中分节歌的形式运用重复的乐句或乐节来重复乐思;利用附点、三连音、二对三等不规则节奏使得情感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在下面的内容中具体解析这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其第一乐章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庸小快板,A 大调,4/4拍;内部一共划分为三方面内容: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B、A,曲调富有极强的抒情特点,非常优美,在弱拍附点节奏上,音乐开始;第一个部分,1-8小节,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总体来讲,结构具有方整性的特点;在第八小节收拢性终止于 A 大调的主和声上。在第二部分中,B 段调性转化关系小调升f 小调,弱起的附点节奏织体通过加厚八度的方式来表现。第三部分属于再现乐段,调性还是由基本的两个乐句组成,重新回归 A 大调,最后在20小节,以三连音的上行音阶作为织体表现方式,为之后副部伴奏的声部奠定基础。呈示部副部为21~42小节,副部也划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21~33小节,开始部分的构成要素是两个重复乐节,于A 大调的属音E 开始;33小节连续三连音形式下行音阶,非常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38小节和声织体以非常突然的方式加厚,右手反复重复和弦、左手八度,表示马上就要产生高潮,但是实际上并未产生高潮,力度显著降低,最终到E 大调結束;42~47属于呈示部终结部分,力度不断地减弱,好似回想副部主题,重复乐句音区也慢慢地表现出低沉的状态。呈示部副部有很多转调与离调,情绪显著变化发展,音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到达呈示部高潮。
再现部80~133小节,其主部和副部的主体全部都通过主调 A 大调上来表现,保留了最基本的状态;再现部最终127~133小节属于尾声部分,充分利用呈示部材料,开始和结尾有序前后呼应,结尾处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舒伯特作为创始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者,他的音乐作品将抒情性和歌唱性充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继承和延续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许多歌曲性的曲调,展现了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艺术理念。舒伯特创作《A 大调奏鸣曲》(D664)的阶段正是其创作比较成熟的阶段,相对于之前的创作阶段而言,舒伯特在这个阶段勇敢地研究和开创了自己的音乐特点。
四、演奏分析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由三段曲式结构构成。第一小节开始于附点节奏的弱起,接下来旋律声部以这种附点节奏型居多,体现旋律的歌唱性,柔美的线条,更能表现出抒情性。左手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弹奏,注意保持音及连线。恰到好处的连线,可使乐曲达到抒情的效果。
副部是又单声部旋律构成。右手为单声部,简单明朗的旋律 线条。左手为整齐有序的三连音作为伴奏音型。听觉上感觉更随和,更有流动性。
主调织体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
首先是旋律层,放在曲谱中最高音层的位置,说是旋律的主要构成。由于处在高音区的位置上,听觉上会起到突出的效果,使人印象深刻。多处采用单音式或和弦两种形式。旋律层有时也会出现在底层,这样可以增加音响的浑厚感,会使听者感觉到旋律的流动性,丰富多彩。
在触键方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就如人们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一样, 触键的方式方法决定了音量和音色的不同,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和内涵,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世间所有的话语和文字所无法描述的。音乐作品中对音色和音量的处理和控制,直接影响到各声部的结合的整体听觉效果。
结语
舒伯特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旋律自由伸展,主题鲜明,丰富的织体结构,独特的节奏组合,作品充满了歌唱性。这首奏鸣曲作为舒伯特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各部分音乐结构都非常的清晰,主、副题在旋律的创作上充分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旋律写作的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思维,主题与副题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音乐动机充分的融入舒展的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之中,而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由一个短小的、强有力的发展动机进行作品的创作。此外,舒伯特在和声调式上更为注重实用色彩性和声,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调式的严格布局,在舒伯特手中变得更为自由。在他的音乐中,音乐的结构常常是要在考虑音乐情绪与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奠基人,为古典奏鸣曲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从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颜咏.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2]张湛谊.论《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20)演奏技巧和风格把握[J].哈尔滨:艺术研究.2017(08).
[3]汤蕾.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J].杭州:艺术科技.2016(09).
作者简介:
杨霓,女,汉族,1994--,山东青岛,聊城大学,2017级音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