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与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林传甲、黄人两部《中国文学史》为例

来源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其他文献
比较<现代汉语>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整齐的对应性,但是,这种对应性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模型参考的系统辨识方法建立传感器的动态补偿器,常用的系统辨识采用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为评判标准.但是,由于测量噪声存在和补偿器的频率特性,使得补偿器的输入/输出信号存在严重的噪声干扰,采用MSE为评判标准的系统辨识方法,无法得到最优的补偿器的参数.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以误差白化(error whitening criterion,EWC)为评判标准,设计传感
蔡絛系北宋奸相蔡京之子,宋人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共指为恶,因负千载骂名。本文意在论证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肆为奸利"之评不可信。蔡絛之为人不过纨绔任性,并非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