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研究述评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科性质;学科特征;中西格局
  一、对学科概念、性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经过上世纪的相关研究,对于学科这一问题的研究已逐步清晰,大多数文章已不再是对某一概念的一般化界定,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不断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并扩展、应用,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这类文章,在我国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崔莹《从对学科制度的批判看音乐美学学科归属问题》、杨赛《从临响到直觉——论音乐美学的学种性质》、《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池瑾璟《论音乐美学研究的多维视域》。在这一类的文章中,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发展一瞥——从“音乐美学”的概念与定义谈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篇文章对音乐美学的概念的出现进行梳理,提到在20世纪20年所提到我国著名音乐家萧友梅以及柯政和所作文章中所提到音乐美学概念作论述;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里值得强调的是王光祈并没有针对音乐美学这个问题深入研究,而是通过“音乐比较学”阐述音乐美学简单介绍与概述,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光祈王光祈不仅对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音乐美学的流派与发展、中西音乐美学的不同,以及音乐美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地位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对音乐美学学科的概念界、性质和特征等方面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一个理解和学习。
  二、对学科的整体研究
  这类文章主要从整体出发,涵盖学科大部分研究内容,具有宏观意义。这一类文章时代感更强,提出问题,也对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论述,其代表f生文章为韩锺恩《“问题意识”与“前瞻眭”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文章按时间段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之前,我国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相关总绪性活动及研究者们对此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此后对上述内容进行反思,提出“人的感性直觉经验,何以在诸多音乐活动当中显现自己?”和“如何面对当代音乐现象并给出相应的审美策略?”等问题,同时强调了音乐美学的研究“面对音乐,面对作品,面对音响,是它再也无法化约和还原的底线”并作出“一方面‘直接面对音响敞开’,一方面‘感性作为最初的人本驱动…的预设,由此对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在新世纪如何发展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使得相关研究者直面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赵宋光《亟待会诊的三种失语症》、王次熠《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一一兼谈改革开放三十年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发言提纲)》、宋瑾《构建多元音乐美学的设想与呼吁》等文章,以“西方化——后西方化”为研究背景,以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多元音乐美学的构建“首先应采用现代手段全面抢救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并进行深入的美学研究,这种研究特别需要局内人来进行,最后得到的音乐美学学科面貌具有多元拼盘的特征”。这种理论的结论认为,在“感性论”元素的约定下,由各文化圈局内人来研究自己的音乐美学,最后再拼合为“多元音乐美学”,宋祥瑞《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前提》叶明春《音乐美学边缘化危机的自我觉解及其对策》柯扬《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及相关思考》、何宽钊《形式与批评的勾连——中国音乐美学的应由之路》等人的文章,均持這一观点。
  三、中西思维格局的初步突破
  这方面的研究与20世纪我国音乐美学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变化有关。笔者认为,中西思维之所以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两方面,其一是社会文化影响下相异的思维模式惯性。与中国美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西方学者对于美学的研究是以不同时代作为考察对象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音乐风格。其二,在殖民与被殖民的背景下,文化传统包括音乐的创作与研究的输出和输入,使得
  两种相互非同的思维开始彼此融消析解,原始的特性有所改变,由此产生了二者思维格局突破的可能,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传播与交融更加剧了这一点,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修海林《音乐美学的研究要引入文化视角——从美学的角度看世纪之交的中西音乐问题》韩锺恩《一个存在,不同表述——中西音乐美学中的几个问题》、冯长春、李明辉《移植·嬗变·失落——建国十七年苏联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受容》、伍维曦《移植还是嫁接——试谈音乐美学学科语境的“华化”问题》,这些文章均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中探讨了中西思维两种模式的中介因素,以丰富研究方法,完善研究结果。
  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因为它有本质的哲学、美学、高度抽象和遮盖力,这使得它不同于任何音乐学学科之一,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如果必须使用音乐评论或需要其他学科,用浅短的眼光对待它,结果只会导致取消音乐美学。因此,在研究音乐美学时,首先要明确其基本理论的性质,把握其一系列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照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发展和建设
  以上是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现状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初步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音乐美学建设将原始的基础上为一个更广泛的研究空间,并实现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群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方法  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的出现不仅在教师群体中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内涵,而多文本教学就必须切实结合初中学段特点,以教材为基点,明确地从文章、文学、文化角度出发,提取议题,展开阅读,系统立体地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实践证明,这种多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对
期刊
关键词:教师知识结构优化;艺术类专业;专业知识;基础理论  艺术类专业教师是学生审美形成的引导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而在艺术课堂中,只有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变的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对艺术专业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也要求艺术专业的教师拥有浓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学生以美求身、以美激情、以美育人为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
期刊
关键词:歌剧《运河谣》;水红莲;来生来世把你爱  1、歌剧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第一部自我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这部歌剧是由廖向红导演,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董妮、黄维若编剧。中国民族歌剧是在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基础上,把我国戏曲,说唱到等地方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到歌剧表演中,呈现出一部部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人民接受和喜欢的民族歌剧作品。在此条件下民族歌剧《运河谣》登上了中国
期刊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文化教育  引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曾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可见,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大学英语必然也承载着文化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如何让大
期刊
关键词:制作工艺;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  一、沛县泥模的历史起源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早从汉代开始,观察周边汉墓中挖掘的文物,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陶狗、陶猪等泥制品,在墓中作为陪葬品,以彰显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与财富。随着朝代的更替,到了明清时期,徐州民间泥塑玩具逐渐丰富,相继出现了泥老虎、泥牛角哨、泥猴、泥兔子以及刀马人等泥玩具,其中销量最多,普及最广的当属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
期刊
关键词: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国内ESP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ESP的研究经历了杨惠中(1978)对科技英语的研究,陈融(1985)对ESP教学理念的推广,90年代末对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加(如郎可夫2000;付美榕1999)也逐渐取代了科技英语研究成为主流。进入21世纪,ESP研究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找到了更具体的方向和内容:EAP教学即学术英语的教学。学术
期刊
关键词:地理教学;爱国教育;渗透  爱国主义培养是对祖国的一种支持态度,是个人和集体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国民道德之一。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刻拥有一颗爱国之心,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民众的支持下更加繁荣昌盛,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安定、幸福、蒸蒸日上。所以,作为国家基苗的栽培者,我们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义不容辞。并不是只有思想政治课上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的生活
期刊
关键词:雄安新区;人才招聘网站;雄安新区大学生就业网  引言  雄安新區的建立,目前已引来众多企业入驻,智慧之城的建设也在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是雄安新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以及不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之间的矛盾:雄安新区为毕业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量应届大学生待就业,但是由于不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市场上的人才供给以及人才需求出现了错位。如何做好进入雄安新区工作的准备成为众多青睐雄安新区的大学生
期刊
关键词:拉丁舞;体能;弹力带;抗阻训练  一、体能训练在拉丁舞训练中的重要性  体能包含形态、机能和素质,由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多種素质构成。通常教练员会针对学员的素质进行训练,以期提升学员形态和机能。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体育舞蹈水平飞速发展,在一些世界大赛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跟世界体育舞蹈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大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方面,而是体能。拉丁
期刊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教学目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浓郁的内心情感,语言较为枯燥直白。因此,一些老师对说明文教学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极易将说明文上成科学课,错将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当成教学重难点,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失去了语文味。  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文这类课文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