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1-021-02
摘 要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体育竞赛持续发展的基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成为制约着排球比赛的发展和排球竞技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相比欧美排球强国还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本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指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最终促进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排球 后备人才 培养 现状
中国排球素来有着“三年成形、五年成才、八年成器”的说法,可见一个排球运动员的培养与成才周期较长。中国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水平。
排球运动以其种类多、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参赛人员不受限制、老少皆宜、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现状
后备人才的数量是体育项目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排球运动这样的需要人员参与的集体项目,从而后备人才数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随之改变。当前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为“业余体校——省、市青年队——体工队”这样的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冲击,不仅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导致排球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的下降。
此外,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受到奥运会、全运会等运动战略的冲击,在各省市中大量削减人数多、拿牌少的项目,从而造成排球项目的艰难处境,不能有效地实现普及。
近年来,中国排球竞技水平严重下滑,致使排球专业队、业余队、业余体校的数量也急剧下滑,一些二、三线队伍的在训人数也出现波动,甚至有的队伍在训人数停滞不前,这样严重影响到了排球运动的基础,排球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中国排球运动与世界排球发达国家相比,在二三线运动员数量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运动选材方面
中国排球运动当前朝着速度快、技术娴熟、战术多变以及对抗激烈的方向发展,由此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合理的选材。长期发展中,我们在运动选材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选材手段落后、无材参选、无材可选以及缺乏统一的选材标准等,其中造成中国排球选材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材参选和选材手段落后两个方面。
结合中国排球运动现状分析可见,“无材参选”指的是中国排球后备人才不足,多数青少年运动员不想和不愿意从事排球专项训练。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排球竞技体育成材率低,存在的风险大,青少年运动员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青少年为独生子女,由此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艰苦的排球训练活动;第三,排球教学和训练程序复杂,运动技战术很难掌握,因此青少年对排球运动缺乏兴趣。
“选材手段落后”也是制约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在部分地区的教练员依然采取经验与观察的方式选材,这种方式很难实现理想国。科学合理的选材,就是全面把握排球项目本质的规律,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材手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检测和预测,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察,从众多青少年中选拔出各方面条件优越且适合排球运动的人才。所谓科学化选材是只有应用多元化选材手段与方法。
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选材缺乏统一的标准,一些教练员多是通过竞赛与集训的方式,以及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相关指标测试相结合等表象化的方式选拔排球运动员,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身体机能等内在特质很少考虑,由此单一的、经验式的选拔运动员,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运动训练方面
运动训练是对运动员的培养和塑造,也是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深入发展,我们发现造成中国排球运动员训练落后的原因有很多,运动员自身方面包括训练缺乏积极性,训练时间少、运动员成材率低以及早期专业化;教练员方面包括教练员数量少,敬业精神差、执教能力差、理论知识匮乏、训练观念落后;教学方面技战术落后、训练体制僵化以及场地器材条件差等。
由此可见,传统的训练体制不再适用,教练员文虎基础薄弱,无法从训练经验中归纳和总结,加之对排球运动本质与规律的认知不到位,从而无法摆脱旧有的训练观念的束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新的训练理念。在排球训练中,过分强调转向技战术训练,忽视了全面体能训练,过分强调对抗训练,忽视了基本工资的锻炼。超低负荷的运动训练,导致排球运动员技术变形,身体伤病频繁,健康程度急剧下降。缺乏高质量训练场馆,体育设施设备落后,无法满足运动员正常训练与比赛的需求。
(三)运动竞赛方面
对于排球运动来说,比赛是运动训练成果的体现,将各种比赛作为特定的训练手段,有目的的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或者通过相关的季赛检验训练效果。可见运动竞赛对提高排球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影响中国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就是排球运动的竞赛场次少,竞赛水平低。
由于经费投入匮乏,每年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的排球比赛次数有限,加之青少年竞赛水平低,比赛精彩程度不高,使得排球比赛商业价值偏低,单纯的依靠社会支持和商业赞助很难举办比赛。没有高水平的比赛,排球运动员就很难通过实战锻炼自身的技战术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此外竞赛体制不健全,也影响着运动竞赛。在排球运动中,过分关注比赛成绩,忽略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这些都影响到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社会赞助少、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这些都造成了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短缺,而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发展,也离不开教练员科研意识的提高和加强,离不开科研设备。
三、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解决对策
首先建立合理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结合市场经济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运行机制,实现体育与教学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等途径,扩大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不断完善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增加运动员的竞赛场次,包括学校的联赛制度及俱乐部不同年龄阶段球队的联赛,以多类别、多层次的比赛不断扩宽中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同事,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妥善安排排球运动员的人身伤害保险和退役后的工作,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的形式发挥社会优势,联合办学、媒体宣传,积极筹备资金,缓解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现状。
最后,极力引进和学习国外排球运动已经成熟的定型的技战术打法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形成中国排球运动自己的理念与技战术知识。并加大科研费用的投入,不断完善科研设施,增加科研人员,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国排球训练与竞赛的动力。
四、结论
通过本篇论文的分析,可见运动员自身、教练员、体育场所、社会制度等因素都是影响着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中国排球运动输入高水平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亢晋勇.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成因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张宝庆,李晓庆,吕梅.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26期.
[4] 金贤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市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55页.
[5] 龚德贵.中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与后备力量的培养.北京体育学刊.2001.
摘 要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体育竞赛持续发展的基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成为制约着排球比赛的发展和排球竞技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相比欧美排球强国还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本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指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最终促进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排球 后备人才 培养 现状
中国排球素来有着“三年成形、五年成才、八年成器”的说法,可见一个排球运动员的培养与成才周期较长。中国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水平。
排球运动以其种类多、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参赛人员不受限制、老少皆宜、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现状
后备人才的数量是体育项目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排球运动这样的需要人员参与的集体项目,从而后备人才数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随之改变。当前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为“业余体校——省、市青年队——体工队”这样的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冲击,不仅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导致排球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的下降。
此外,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受到奥运会、全运会等运动战略的冲击,在各省市中大量削减人数多、拿牌少的项目,从而造成排球项目的艰难处境,不能有效地实现普及。
近年来,中国排球竞技水平严重下滑,致使排球专业队、业余队、业余体校的数量也急剧下滑,一些二、三线队伍的在训人数也出现波动,甚至有的队伍在训人数停滞不前,这样严重影响到了排球运动的基础,排球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中国排球运动与世界排球发达国家相比,在二三线运动员数量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运动选材方面
中国排球运动当前朝着速度快、技术娴熟、战术多变以及对抗激烈的方向发展,由此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合理的选材。长期发展中,我们在运动选材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选材手段落后、无材参选、无材可选以及缺乏统一的选材标准等,其中造成中国排球选材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材参选和选材手段落后两个方面。
结合中国排球运动现状分析可见,“无材参选”指的是中国排球后备人才不足,多数青少年运动员不想和不愿意从事排球专项训练。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排球竞技体育成材率低,存在的风险大,青少年运动员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青少年为独生子女,由此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艰苦的排球训练活动;第三,排球教学和训练程序复杂,运动技战术很难掌握,因此青少年对排球运动缺乏兴趣。
“选材手段落后”也是制约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在部分地区的教练员依然采取经验与观察的方式选材,这种方式很难实现理想国。科学合理的选材,就是全面把握排球项目本质的规律,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材手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检测和预测,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察,从众多青少年中选拔出各方面条件优越且适合排球运动的人才。所谓科学化选材是只有应用多元化选材手段与方法。
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选材缺乏统一的标准,一些教练员多是通过竞赛与集训的方式,以及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相关指标测试相结合等表象化的方式选拔排球运动员,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身体机能等内在特质很少考虑,由此单一的、经验式的选拔运动员,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运动训练方面
运动训练是对运动员的培养和塑造,也是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深入发展,我们发现造成中国排球运动员训练落后的原因有很多,运动员自身方面包括训练缺乏积极性,训练时间少、运动员成材率低以及早期专业化;教练员方面包括教练员数量少,敬业精神差、执教能力差、理论知识匮乏、训练观念落后;教学方面技战术落后、训练体制僵化以及场地器材条件差等。
由此可见,传统的训练体制不再适用,教练员文虎基础薄弱,无法从训练经验中归纳和总结,加之对排球运动本质与规律的认知不到位,从而无法摆脱旧有的训练观念的束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新的训练理念。在排球训练中,过分强调转向技战术训练,忽视了全面体能训练,过分强调对抗训练,忽视了基本工资的锻炼。超低负荷的运动训练,导致排球运动员技术变形,身体伤病频繁,健康程度急剧下降。缺乏高质量训练场馆,体育设施设备落后,无法满足运动员正常训练与比赛的需求。
(三)运动竞赛方面
对于排球运动来说,比赛是运动训练成果的体现,将各种比赛作为特定的训练手段,有目的的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或者通过相关的季赛检验训练效果。可见运动竞赛对提高排球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影响中国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就是排球运动的竞赛场次少,竞赛水平低。
由于经费投入匮乏,每年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的排球比赛次数有限,加之青少年竞赛水平低,比赛精彩程度不高,使得排球比赛商业价值偏低,单纯的依靠社会支持和商业赞助很难举办比赛。没有高水平的比赛,排球运动员就很难通过实战锻炼自身的技战术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此外竞赛体制不健全,也影响着运动竞赛。在排球运动中,过分关注比赛成绩,忽略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这些都影响到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社会赞助少、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这些都造成了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短缺,而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发展,也离不开教练员科研意识的提高和加强,离不开科研设备。
三、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解决对策
首先建立合理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结合市场经济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运行机制,实现体育与教学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等途径,扩大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不断完善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增加运动员的竞赛场次,包括学校的联赛制度及俱乐部不同年龄阶段球队的联赛,以多类别、多层次的比赛不断扩宽中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同事,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妥善安排排球运动员的人身伤害保险和退役后的工作,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的形式发挥社会优势,联合办学、媒体宣传,积极筹备资金,缓解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现状。
最后,极力引进和学习国外排球运动已经成熟的定型的技战术打法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形成中国排球运动自己的理念与技战术知识。并加大科研费用的投入,不断完善科研设施,增加科研人员,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国排球训练与竞赛的动力。
四、结论
通过本篇论文的分析,可见运动员自身、教练员、体育场所、社会制度等因素都是影响着中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中国排球运动输入高水平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亢晋勇.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成因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张宝庆,李晓庆,吕梅.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26期.
[4] 金贤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市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55页.
[5] 龚德贵.中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与后备力量的培养.北京体育学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