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当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范式”等话题,引起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关注。回顾党和人民9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积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道路自信是建构在科学性和人民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的基础上。这四个统一构成中国道路特有的辩证自生性,是中国道路独特发展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们道路自信的理由。
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既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道路是通往目标的具体途径。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超越国情的发展设想,即使蓝图构建的再美好,也只能陷入空想,或者带来发展的扭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重新对时代主题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为开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以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提高了应变世界经济形势变幻,抗拒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这无疑是中国道路科学性最有力的见证。
中国道路不仅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具有严格科学性,而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具有彻底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中认识发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非人道的社会形态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认识到资本主义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却由于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始终伴随着阶级对立、贫富分化、价值扭曲和经济危机。他指出,“岁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已经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资本家的“活的资本”或创造利润的“工具”,而且同时也是工人自己谋生的“工具”。美国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所著的《出乎意料》一书中指出,人们将许多不平等现象归咎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全世界对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可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道路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提出,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无时不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主体。正因为中国道路坚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把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取向,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首创精神,能够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上,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既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强调稳定是前提,在探索中获得了运行的稳定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如何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实现稳中有进却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历史课题。“拉美陷阱”“橙色革命”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这一历史课题,社会发展困难重重。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成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破解“稳定与发展”这一实践难题,使中国道路成为了发展中国和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根本,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世界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发展的国家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2011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许多非洲国家经济举步维艰,国内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了骚乱爆发的直接原因,导致了突尼斯等非洲国家动荡。金融危机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要靠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时期,我们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相继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和“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通人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影响力不断扩大。
发展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动荡的国家是无法发展的。如,苏东剧变后,乌克兰一直政局不稳,时至今日仍在动荡,因此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并把稳定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加以认识。邓小平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针对改革发展中有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中国道路在改革的路径安排、目标设定、总体布局和政治基础上始终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习近平从改革的总体布局着眼,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统筹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稳定中的发展,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正因为中国道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现了稳定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获得了生存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竞争优势就在于,迄今为止,它能把握平衡。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又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开启了以民族发展推动世界发展的现代化成功之路
实现现代性转型是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共同意志和目标。然而,不同国家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具体国情不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总是想“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然而,发展经济学已经表明,发达国家强行推行的发展模式只能在发展中国家形成“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格局”,在新自由主义旗号下强行在世界推广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显然带来的是混乱。在发展道路问题上,整体移植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是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的自主选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没有剥削压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蕴含着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正是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我们才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道路不同,其所酝酿的精神和价值支撑也不相同。如果说中国道路的选择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洗礼和考验,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则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共同理想信念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党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精神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合作共赢发展。正是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开放发展中,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中华民族正以自己的发展向世界证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完全相同,正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只有根据自己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才是经得起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民族历史正愈益成为“世界历史。”“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正因为中国道路将民族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以民族的进步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内聚力,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踏上了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成功之路。
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内在生命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向前发展的时代精神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也是中国道路的发展路线。中国道路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形成和发展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究竟应走什么样的道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现实中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遵循。我们只能在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前进。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的不成功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高度集中、体制僵化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单纯依靠革命的浪漫主义幻想实现社会理想。我们只能立足中国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实践,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特色会主义的实现路径才得以开辟显现。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是创新性的实践,创新是中国道路的生命力所在。创新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进行新创造。在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不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中国国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强调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思想先导,我们党相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同时,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革除僵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就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系列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行为以事实回击了西方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当年对于东方思想缺乏创新的判断。
创新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正因为我们党始终把理论创新当作自己神圣职责,以理论创新引导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所以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才拥有了中国道路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实践发展永无lE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翁淮南)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当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范式”等话题,引起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关注。回顾党和人民9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积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道路自信是建构在科学性和人民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的基础上。这四个统一构成中国道路特有的辩证自生性,是中国道路独特发展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们道路自信的理由。
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既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道路是通往目标的具体途径。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超越国情的发展设想,即使蓝图构建的再美好,也只能陷入空想,或者带来发展的扭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重新对时代主题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为开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以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提高了应变世界经济形势变幻,抗拒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这无疑是中国道路科学性最有力的见证。
中国道路不仅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具有严格科学性,而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具有彻底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中认识发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非人道的社会形态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认识到资本主义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却由于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始终伴随着阶级对立、贫富分化、价值扭曲和经济危机。他指出,“岁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已经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资本家的“活的资本”或创造利润的“工具”,而且同时也是工人自己谋生的“工具”。美国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所著的《出乎意料》一书中指出,人们将许多不平等现象归咎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全世界对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可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道路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提出,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无时不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主体。正因为中国道路坚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把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取向,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首创精神,能够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上,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既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强调稳定是前提,在探索中获得了运行的稳定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如何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实现稳中有进却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历史课题。“拉美陷阱”“橙色革命”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这一历史课题,社会发展困难重重。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成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破解“稳定与发展”这一实践难题,使中国道路成为了发展中国和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根本,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世界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发展的国家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2011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许多非洲国家经济举步维艰,国内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了骚乱爆发的直接原因,导致了突尼斯等非洲国家动荡。金融危机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要靠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时期,我们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相继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和“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通人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影响力不断扩大。
发展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动荡的国家是无法发展的。如,苏东剧变后,乌克兰一直政局不稳,时至今日仍在动荡,因此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并把稳定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加以认识。邓小平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针对改革发展中有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中国道路在改革的路径安排、目标设定、总体布局和政治基础上始终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习近平从改革的总体布局着眼,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统筹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稳定中的发展,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正因为中国道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现了稳定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获得了生存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竞争优势就在于,迄今为止,它能把握平衡。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又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开启了以民族发展推动世界发展的现代化成功之路
实现现代性转型是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共同意志和目标。然而,不同国家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具体国情不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总是想“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然而,发展经济学已经表明,发达国家强行推行的发展模式只能在发展中国家形成“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格局”,在新自由主义旗号下强行在世界推广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显然带来的是混乱。在发展道路问题上,整体移植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是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的自主选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没有剥削压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蕴含着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正是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我们才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道路不同,其所酝酿的精神和价值支撑也不相同。如果说中国道路的选择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洗礼和考验,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则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共同理想信念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党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精神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合作共赢发展。正是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开放发展中,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中华民族正以自己的发展向世界证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完全相同,正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只有根据自己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才是经得起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民族历史正愈益成为“世界历史。”“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正因为中国道路将民族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以民族的进步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内聚力,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踏上了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成功之路。
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内在生命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向前发展的时代精神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也是中国道路的发展路线。中国道路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形成和发展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究竟应走什么样的道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现实中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遵循。我们只能在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前进。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的不成功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高度集中、体制僵化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单纯依靠革命的浪漫主义幻想实现社会理想。我们只能立足中国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实践,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特色会主义的实现路径才得以开辟显现。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是创新性的实践,创新是中国道路的生命力所在。创新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进行新创造。在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不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中国国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强调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思想先导,我们党相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同时,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革除僵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就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系列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行为以事实回击了西方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当年对于东方思想缺乏创新的判断。
创新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正因为我们党始终把理论创新当作自己神圣职责,以理论创新引导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所以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才拥有了中国道路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实践发展永无lE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