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助艺术形态学理论比较分析电影与戏剧艺术,发现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电影艺术从“附魅”到“去魅”,再到与戏剧艺术相互成就,现今又借助媒体技术与戏剧融合发展。可见,在未来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以及其他艺术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艺术形态学;电影艺术;戏剧艺术;
一、电影艺术从“附魅”到“去魅”
按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类,戏剧和电影均属于时空艺术;按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类,戏剧和电影均属于视听艺术;按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戏剧属于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剧则属于综合艺术。由此可见,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有着诸多共同点,也有着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中国,电影最初被称作“影戏”。中国电影的“戏剧情节”极为深重,发展之初,电影只是对戏剧的模仿,对于电影本质的讨论还没有展开,所谓电影也只是对戏剧表演的记录,如《定军山》等。在这里笔者将这段“戏剧情节”时期称为对电影艺术的“附魅”。这在其艺术形态方面表现为两点。首先,影片为固定机位拍摄,这只是对电影的记录功能的一种尝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创作。其次,影片无后期处理。影片拍摄完成之后没有经过剪辑等后期处理,只是单一镜头对戏剧表演的全程客观记录。“《定军山》开创了戏曲电影的先河,革新了中国戏剧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使中国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戏剧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个时期,年轻的电影艺术在成熟的戏剧艺术面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戏剧色彩,未能独立展现出电影艺术本质,只是初步展示出电影再现的功能。
然而,经过时间的验证,电影和戏剧终究是两个门类的艺术,二者虽有交融,也有分离。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探索,关于戏剧和电影关系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等造型语言的出现使中国电影也逐渐向电影本体靠近,有了诸多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方面的实践探索,代表人物有张暖忻、李陀、欧阳予倩、刘呐鸥、钟惦棐等,他们大多数在戏剧艺术领域已取得很高的成就,对于戏剧和电影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可贵。1970年代末“丢掉戏剧的拐杖”的大讨论,将戏剧与电影艺术关系的探讨推上高潮,由钟惦棐提出的 “电影与戏剧离婚”成为电影“现代化”的口号。 纵观电影史,从最初戏剧与电影关系的难解难分,到“电影与戏剧离婚”的决绝,可以说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从“附魅”到“去魅”的过程。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最终为世人所承认。
二、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相互成就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是相互成就的。电影诞生之时正是戏剧发展全盛之时,电影将已发展成熟的戏剧艺术作为模仿和发展的对象,至今,仍有许多由戏剧改编的电影活跃在荧屏上,与戏剧相比,电影艺术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力、更广泛的受众群。而好的戏剧也有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戏剧艺术历史久远,有诸多经典的戏剧,好的戏剧作品必然有着完整的故事框架和强烈的戏剧冲突,适合改编为电影。许多戏剧电影都是很好的例子,如《沉香救母》《追鱼》《白娘子传》《红楼梦》等经典戏剧被搬上荧屏,广受好评,不仅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加速了戏剧作品的传播。
当然,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相互成就的前提首先是保持其自身的艺术形态特点。电影艺术形态最重要是声画结合、时空转换自由、追求逼真。戏剧艺术形态最重要的是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例如1959年越剧电影《追鱼》,改编自传统戏剧《鱼篮观音》,改编为电影后,其母题框架总体不变,但是在艺术形态上确有很大不同,电影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等,还运用特效手段将水神出水、水宫、天兵天将等表现得真实生动,使得电影版本的《追鱼》观赏性更强,更能被观众接受,满足了观众对于神怪故事的想象。相反的,如果在对经典戏剧作品改编时不注重电影化或将经典戏剧改的面目全非,最终结果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在保证艺术门类独特性的同时,又注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发展、相互借鉴才能使得艺术世界越来越繁荣。
三、新媒体时代下戏剧与电影艺术融合发展——以NT live为例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媒介传播。“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简称 NT Live)是戏剧领域的第一个数字直播项目,发起于 2009 年。 根据《北京晚报》2016年报道,NT live旨在通过高清放映的形式向英国以及全球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质的的作品,“不仅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剧演出现场的精彩魅力,又以强大的技术手段和镜头语言为其赋予了更强烈的表现张力”。2012年,NT Live 逐步在中国开展放映活动。2015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一个文化项目,NT Live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中央戏剧学院报刊登一篇文章《“拾起电影的拐杖”——NT Live戏剧影像跨媒介生产传播的三个思考维度》,作者张阳提到:戏剧作品“拾起电影的拐杖”、电影与戏剧再次“联姻”。
灵活的镜头、多机位高清拍摄、演出全程客观记录为观众营造出现场感,同时得益于多镜头的拍摄,NT live的形式解决剧院内观看的角度问题和距离问题,可以通过镜头切换不同景别,将剧院观看不到的细节也呈现给观众,实现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优势结合。
大众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直播”模式已走进多个行业领域,尤其是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媒体技术消除了空间传播障碍,影视行业采取网络直播、云播放等形式打开了新市场,如《天天云时间》及《嘿!你在干嘛呢》,打响了云综艺的第一枪。《歌手》这类歌唱节目也采用云录制的形式进行。电影艺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以及其他艺术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包卫红.电影是什么? 戏剧是什么?——试论中国电影理论的“戏剧情结”[J].中国比较文学,2015(01):25-38.
[2]马臻邾.数字媒体环境下英国国家剧院的品牌创新——“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成因、特点和运营分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02):99-110.
[3]张阳.“拾起电影的拐杖”——NT Live戏剧影像跨媒介生产传播的三个思考维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03):117-129.
作者簡介:高欣(1996.08—),女,山东日照人,汉族,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单位邮编341000。
包卫红.电影是什么? 戏剧是什么?——试论中国电影理论的“戏剧情结”[J].中国比较文学,2015(01):25-38.
同1
马臻邾.数字媒体环境下英国国家剧院的品牌创新——“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成因、特点和运营分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02):99-110.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41000)
关键词:艺术形态学;电影艺术;戏剧艺术;
一、电影艺术从“附魅”到“去魅”
按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类,戏剧和电影均属于时空艺术;按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类,戏剧和电影均属于视听艺术;按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戏剧属于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剧则属于综合艺术。由此可见,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有着诸多共同点,也有着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中国,电影最初被称作“影戏”。中国电影的“戏剧情节”极为深重,发展之初,电影只是对戏剧的模仿,对于电影本质的讨论还没有展开,所谓电影也只是对戏剧表演的记录,如《定军山》等。在这里笔者将这段“戏剧情节”时期称为对电影艺术的“附魅”。这在其艺术形态方面表现为两点。首先,影片为固定机位拍摄,这只是对电影的记录功能的一种尝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创作。其次,影片无后期处理。影片拍摄完成之后没有经过剪辑等后期处理,只是单一镜头对戏剧表演的全程客观记录。“《定军山》开创了戏曲电影的先河,革新了中国戏剧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使中国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戏剧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个时期,年轻的电影艺术在成熟的戏剧艺术面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戏剧色彩,未能独立展现出电影艺术本质,只是初步展示出电影再现的功能。
然而,经过时间的验证,电影和戏剧终究是两个门类的艺术,二者虽有交融,也有分离。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探索,关于戏剧和电影关系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等造型语言的出现使中国电影也逐渐向电影本体靠近,有了诸多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方面的实践探索,代表人物有张暖忻、李陀、欧阳予倩、刘呐鸥、钟惦棐等,他们大多数在戏剧艺术领域已取得很高的成就,对于戏剧和电影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可贵。1970年代末“丢掉戏剧的拐杖”的大讨论,将戏剧与电影艺术关系的探讨推上高潮,由钟惦棐提出的 “电影与戏剧离婚”成为电影“现代化”的口号。 纵观电影史,从最初戏剧与电影关系的难解难分,到“电影与戏剧离婚”的决绝,可以说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从“附魅”到“去魅”的过程。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最终为世人所承认。
二、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相互成就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是相互成就的。电影诞生之时正是戏剧发展全盛之时,电影将已发展成熟的戏剧艺术作为模仿和发展的对象,至今,仍有许多由戏剧改编的电影活跃在荧屏上,与戏剧相比,电影艺术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力、更广泛的受众群。而好的戏剧也有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戏剧艺术历史久远,有诸多经典的戏剧,好的戏剧作品必然有着完整的故事框架和强烈的戏剧冲突,适合改编为电影。许多戏剧电影都是很好的例子,如《沉香救母》《追鱼》《白娘子传》《红楼梦》等经典戏剧被搬上荧屏,广受好评,不仅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加速了戏剧作品的传播。
当然,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相互成就的前提首先是保持其自身的艺术形态特点。电影艺术形态最重要是声画结合、时空转换自由、追求逼真。戏剧艺术形态最重要的是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例如1959年越剧电影《追鱼》,改编自传统戏剧《鱼篮观音》,改编为电影后,其母题框架总体不变,但是在艺术形态上确有很大不同,电影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等,还运用特效手段将水神出水、水宫、天兵天将等表现得真实生动,使得电影版本的《追鱼》观赏性更强,更能被观众接受,满足了观众对于神怪故事的想象。相反的,如果在对经典戏剧作品改编时不注重电影化或将经典戏剧改的面目全非,最终结果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在保证艺术门类独特性的同时,又注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发展、相互借鉴才能使得艺术世界越来越繁荣。
三、新媒体时代下戏剧与电影艺术融合发展——以NT live为例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媒介传播。“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简称 NT Live)是戏剧领域的第一个数字直播项目,发起于 2009 年。 根据《北京晚报》2016年报道,NT live旨在通过高清放映的形式向英国以及全球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质的的作品,“不仅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剧演出现场的精彩魅力,又以强大的技术手段和镜头语言为其赋予了更强烈的表现张力”。2012年,NT Live 逐步在中国开展放映活动。2015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一个文化项目,NT Live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中央戏剧学院报刊登一篇文章《“拾起电影的拐杖”——NT Live戏剧影像跨媒介生产传播的三个思考维度》,作者张阳提到:戏剧作品“拾起电影的拐杖”、电影与戏剧再次“联姻”。
灵活的镜头、多机位高清拍摄、演出全程客观记录为观众营造出现场感,同时得益于多镜头的拍摄,NT live的形式解决剧院内观看的角度问题和距离问题,可以通过镜头切换不同景别,将剧院观看不到的细节也呈现给观众,实现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优势结合。
大众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直播”模式已走进多个行业领域,尤其是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媒体技术消除了空间传播障碍,影视行业采取网络直播、云播放等形式打开了新市场,如《天天云时间》及《嘿!你在干嘛呢》,打响了云综艺的第一枪。《歌手》这类歌唱节目也采用云录制的形式进行。电影艺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以及其他艺术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包卫红.电影是什么? 戏剧是什么?——试论中国电影理论的“戏剧情结”[J].中国比较文学,2015(01):25-38.
[2]马臻邾.数字媒体环境下英国国家剧院的品牌创新——“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成因、特点和运营分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02):99-110.
[3]张阳.“拾起电影的拐杖”——NT Live戏剧影像跨媒介生产传播的三个思考维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03):117-129.
作者簡介:高欣(1996.08—),女,山东日照人,汉族,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单位邮编341000。
包卫红.电影是什么? 戏剧是什么?——试论中国电影理论的“戏剧情结”[J].中国比较文学,2015(01):25-38.
同1
马臻邾.数字媒体环境下英国国家剧院的品牌创新——“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成因、特点和运营分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02):99-110.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