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改掉“偷”的毛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251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偷”钱和“偷”东西的经历,有资料显示,孩子在幼儿期“偷拿”别人的物品现象者多达90%以上。
  吉女士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常为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感到欣慰。但在一个星期天,当她带着四岁的宝贝女儿去超市购物时,却发现女儿口袋里鼓鼓囊囊的,用手一摸,竟掏出好多糖块。这令吉女士大吃一惊,短短几分钟里,女儿竟偷拿了这么多的糖块。一心想着将女儿培养成思想高尚的人,没想到却培养出了一个“小偷”!
  林先生对笔者讲,他是无意间发现儿子偷钱的。一次,他给儿子贴汽车月票,发现月票夹中有一张折叠的百元钞票,原来是儿子从他西服口袋里偷偷拿的。儿子说,不少同学口袋里都有钱,他不愿自己显得没面子,就偷偷拿了这100元钱,想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番。尽管林先生通过有效的教育将钱完璧归赵,但他很担心这一行为的后果。
  曹女士说自己七岁的儿子经常偷偷从家中拿钱买一些零食或者小玩意儿。大人口袋里的钱、桌子抽屉里的钱常常不翼而飞,而儿子口袋里,却不断地出现零食等东西。问儿子钱自何来,他支支吾吾地一会儿说是捡的,一会儿说是没上交的压岁钱。曹女士不仅对儿子进行了严厉的言教,还拿木棍打了他的手。但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又故伎重演,甚至到爷爷家拿爷爷的钱,到学校拿同学的钱。问他为什么“恶习”不改,儿子说见了钱手就痒,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曹女士哽咽着对笔者说,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了,越偷越大,不就犯罪了吗?
  
  偷拿东西的因素
  
  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从家里拿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偷”,关乎品德问题,想到中国古代谚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便越想越怕。对家长来讲,一方面不要忽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别盲目地“上纲上线”。
  1. 产生偷拿的主客观因素。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从客观上分析,学校附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商店对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虚荣心较强的孩子,就可能是这些商店的常客。有些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必然会从家里拿钱,满足和平衡自己的心理。从主观上分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同学漂亮的文具、对商店里的小吃、玩具等眼热,也属正常心理。
  2. 五岁以下的孩子心中没有“偷”的概念。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五岁以下的孩子还分不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像吉女士的四岁女儿从超市将糖块拿回家中的“偷”,与成年人的偷盗有着本质的不同,千万不要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儿童的这种行为。在心理门诊调查发现,6~12岁的孩子最易发生偷窃行为,还有三成的偷窃行为发生在12岁以后。
  3. 满足孩子一定的消费心理。
  6~12岁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与同伴保持一致的心理,如果与同伴不一样,很容易被排斥,这是所有的孩子担忧的。家长应该承认孩子的自尊、虚荣和认同心理,那些坚持孩子不用零花钱的家长(我们什么都给他准备好了),应调整一下自己的态度,毕竟这是一个离不开“钱”的消费时代,让孩子学会理财及自我控制,也是不错的生活教育。
  
  杜绝孩子的偷拿行为
  
  1.首先要了解偷拿的原因。是孩子零用钱不够还是物欲的诱惑使然?是受人指使胁迫还是出于好奇与攀比?是偶然发生还是形成了习惯?切忌一听孩子有了“偷”的行为就大发雷霆,大打出手,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定要静下心来,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要物归原主。
  如果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即使在大人看来是不值钱的东西,也不应默然处之,而应当由父母陪同孩子一道物归原主,同时,向孩子指出偷窃的严重后果,用爱感动孩子,教育孩子改正错误。
  3. 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家长要与孩子达成协议,每周或每月给一定数量的零花钱,不要让孩子觉得钱是“求之不得”之物。在孩子有了钱之后,家长则要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教导孩子一定要有计划地支出,不要与其他同学攀比。当孩子入不敷出时,家长要坚守原则,拒绝再给孩子钱。但在孩子买了不适合的物品时,家长也不要过多指责,要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同时,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节约与勤俭。
  4. 及时看儿童心理门诊。
  当以上方法仍不奏效时,应当及时看儿童心理门诊。像曹女士的孩子看见钱“手痒”,以致控制不住自己地想伸手去拿,就应当看儿童心理门诊了。因为偷钱行为可能是一种表象,有时儿童患有心理疾病,如多动症、强迫症及偷窃癖等,因其症状较轻不易被家长发现,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和人格发展。必要时,这种情况还需请精神科医生给予适当的治疗。
其他文献
“只有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才能给你机会”,这绝对是句至理名言。我毕业初闯北京时,曾挤过大大小小多场招聘会。每场招聘会下来,我都有不少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是你应聘最重要的砝码。  那是一个周六,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的招聘会上,人头攒动,每个招聘台前都挤满了应聘者。我来得有些晚了,看到这样的阵势,不禁有些灰心。但又想,既来之则安之,投几份简历吧。于是,我踮起脚努力地穿过人头看每个展
期刊
据权威部门的消息,今年将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有60多万人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险。大学生尚且如此,对一般人来说,想顺利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职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得更多的机会,确实是每一位求职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学历、能力,固然是求职时的“黄金招牌”,可也别忘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事实证明,一些拥有“黄金招牌”的求职者并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一些学历、能力
期刊
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到大人们说“荤段子”,因此对那种事情一知半解。  直到15岁那年,我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我开始以为是病毒邮件,想一删了之,可一看那上面的提示,“快乐无限,不看绝对后悔一生”,我就忍不住好奇,打开了那封邮件。谁知,展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堆让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色情图片。说心里话,我当时的心理还是蛮健康的,我毫不犹豫地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删掉了。  色情邮件是删掉了,可也许
期刊
一天去上课的时候,走过办公室的一面镜子前,偶然发现了因心情沮丧,自己的脸被拉长了,十分丑陋。我吃了一惊:怎么能用这样的一张脸去面对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走上讲台呢?在此之前,我与同事之间曾发生过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恶劣的情绪在心里翻腾,渴望能找到一个发泄的决口。我知道,如果不是在镜子里偶然看到这张拉长了的脸,说不定在同学面前会无端地雷霆大作呢!  在镜子面前,我停住了脚步,深深地吸了几口气,稳定了
期刊
母亲的生日快到了,这回是六十大寿,我们做儿女的都说,一定要去酒店办几十桌,热闹热闹,庆贺庆贺。  母亲说,你们不要张扬了,也不要大操大办,免得麻烦人家,就在家里搞几个菜,叫亲戚们来聚一聚。  这一天,我们按照母亲的意思,就在家里准备了三桌酒。  菜炒好了,亲戚们也来了,一点钟准时开餐。  这时,一辆中巴车停在家门口,从车上走下十多个老人,噼里啪啦放鞭炮,放了十多捆。他们是专程来为母亲贺寿的。  透
期刊
女儿是上帝赐予我最纯洁美丽的天使。在我绵长的爱河里,她一天天长大。她的天真,她的稚气,我都能悦纳;她的顽皮,她的偏执,我都能消融;她的叛逆,她的张狂,我都能理解。因为在她歪歪扭扭的脚步里,依稀有我童年的跫音回响……  依稀记得,金色的秋天,和小伙伴偷几株豆蔓,躲进干涸的小河沟,点燃麦秸,从灰堆里拨拉香喷喷的豆粒的惬意。  依稀记得,从平滑的河床搬一堆胶泥,做成一只美丽的小碗,使劲摔下去,让黄泥把自
期刊
据了解,不少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男人总在叹息:压力太大、活得太累、生活太烦。身心危机使他们背上了“中年压力锅”。  病例:为何总感到又累又烦?  鲁杰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业务状况还不错,房子、汽车早就置下了。多年的拼搏使他日感身体每况愈下,想爱惜身体戒掉烟酒,但应酬越来越多,无法做到。面对生意场上的竞争压力,他经常失眠,情绪也变得起伏不平,常常偏执、暴躁……他告诉医生,自己只有44岁,高血压、高血脂等
期刊
你的愤怒更多的是指向自己,任性、懈怠,不对自己负责都是在惩罚自己。  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一名在小学任教的男教师,目前陷入难堪的困境,心情不愉快,工作也打不起精神来。  上初中时,我曾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算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我憧憬着自己将来有望上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但初中毕业时,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亲毫无商量地要求我上师范。看着爸爸因终日劳累而疲惫的脸,一向孝顺的我不得不违心地听从
期刊
每个年轻人都必然有走向社会的那一天,在为自己定位的过程中,可能要体验到适应性的痛苦,少有人能一帆风顺,一步到位,一切满意。  编辑同志:  你好!我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生长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干部家庭里。父母对我非常宠爱,他们会尽量满足我的各种要求。  大专毕业后,找个饭碗成了一个大问题。爸爸好不容易托人帮我找了个消防保卫的工作,可我觉得这个岗位枯燥乏味,一点意思也没有。因为工作不够积极,结果干了不
期刊
编辑老师:   你好!我是一个女中学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在我7岁那年,因为父亲的原因导致父母离婚了。那时,我还有年幼的弟弟和妹妹。自从妈妈离开了我们,一家人只能靠爸爸挣钱养家糊口,他为了生机而奔波,经常不能和我们在一起。每到夜晚,我们姐弟三人就蜷缩在屋角,任凭寒风吹刮,对着茫茫夜空,我们害怕极了。回想当时,我们真是求助无门,幸好爷爷偶尔过来照顾一下,我们才勉强生活下来。记得那段时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