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理性精神,在当下纷繁多样的价值观导向下,理性精神无疑是中学生非常应该具备的一个素养。本文旨在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素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性精神;教学
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指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的四个核心素养。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参与式教学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不但受教师的影响,而且还受学生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如在《经济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的第二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按照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进行了预设和生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学生讨论,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知识点进行了理解记忆,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学过程“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给学生“留白”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不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的主动和创造性被逐渐销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也没有了创造性可言,一副“老夫子”像。
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股票组、债权组、保险组、综合评判组。各小组结合前面的课前预习进行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经通过讨论给出老师投资他们小组的原因。最后有综合评判组进行评判,指出股票组、债权组、保险组三个小组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给出自己小组的投资方案。转变教学观念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课堂氛围活跃,最重要的是利于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考,逐渐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培养理性精神。
二、合作探究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
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更要学会备学生,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入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上《哲学与生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从“萨德”谈起。在导入上用学生喜爱的中韩明星进行设问,为什么彭于晏会代替宋仲基的代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落到实处,情境设计层层深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着手,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在有趣的探究活动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使其主动探索、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去感悟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这种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层的思考,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理性体验。
三、资源整合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还不够成熟,正处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专业性比较强。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感觉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要立足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活实践,学以致用,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消费”这个词,我们经常分为“盲目”和“理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教学时,选择案例分析,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案例一:暑假后,明明就要上高中了,妈妈带着华华去商场买手机,对于买什么手机的问题,母子俩产生了分歧。
妈妈认为:手机能打电话就可以,和周围同学差不多就可以了。
明明觉得:“周围同学都用的,我不要!”我就是要用最好最新款的。
思考:妈妈和明明的消费心理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她们的消费心理?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对案例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和交流中形成理性消费。学生理性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完成的,也不是靠老师的“灌输”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体验、反思、沉淀和生成,自觉地建构,才能逐渐在我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培养理性精神。
如果把“理性精神”界定为“理智、自主、反思、信念”的话,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我们需要遵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合作探究,资源整合法让学生们开始体会、思考。
参考文献:
[1]沈蓓蓓.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18(04):44-45.
[2]王恒富.思想政治课应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6):30-31.
作者简介:周熙佳(1983—),女,汉族,云南宜良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性精神;教学
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指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的四个核心素养。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参与式教学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不但受教师的影响,而且还受学生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如在《经济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的第二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按照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进行了预设和生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学生讨论,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知识点进行了理解记忆,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学过程“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给学生“留白”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不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的主动和创造性被逐渐销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也没有了创造性可言,一副“老夫子”像。
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股票组、债权组、保险组、综合评判组。各小组结合前面的课前预习进行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经通过讨论给出老师投资他们小组的原因。最后有综合评判组进行评判,指出股票组、债权组、保险组三个小组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给出自己小组的投资方案。转变教学观念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课堂氛围活跃,最重要的是利于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考,逐渐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培养理性精神。
二、合作探究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
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更要学会备学生,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入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上《哲学与生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从“萨德”谈起。在导入上用学生喜爱的中韩明星进行设问,为什么彭于晏会代替宋仲基的代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落到实处,情境设计层层深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着手,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在有趣的探究活动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使其主动探索、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去感悟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这种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层的思考,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理性体验。
三、资源整合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还不够成熟,正处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专业性比较强。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感觉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要立足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活实践,学以致用,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消费”这个词,我们经常分为“盲目”和“理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教学时,选择案例分析,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案例一:暑假后,明明就要上高中了,妈妈带着华华去商场买手机,对于买什么手机的问题,母子俩产生了分歧。
妈妈认为:手机能打电话就可以,和周围同学差不多就可以了。
明明觉得:“周围同学都用的,我不要!”我就是要用最好最新款的。
思考:妈妈和明明的消费心理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她们的消费心理?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对案例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和交流中形成理性消费。学生理性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完成的,也不是靠老师的“灌输”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体验、反思、沉淀和生成,自觉地建构,才能逐渐在我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培养理性精神。
如果把“理性精神”界定为“理智、自主、反思、信念”的话,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我们需要遵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合作探究,资源整合法让学生们开始体会、思考。
参考文献:
[1]沈蓓蓓.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18(04):44-45.
[2]王恒富.思想政治课应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6):30-31.
作者简介:周熙佳(1983—),女,汉族,云南宜良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