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塑造作用的探讨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1.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的课程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学习的同时,对旧中国留下的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造而形成的。在此之后一直有改革、调整,但其原来的框架还是存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大学都不约而同地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选目标,我国高校顺应国际潮流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把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到上世纪90年代,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内部改革和机制转换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有以下发展趋势: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趋于一致、课程设置主体多元化、课程结构松散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我国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是比较低的。表现为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
  事实上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发掘出来的,并得以释放。否则,他们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致默默地消失。
  
  二、课程改革塑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尤其要树立新的学习观。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
  学会学习是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大学教育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要养成创新的习惯。
  2.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核心课程(学位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外语水平,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新规律。
  要增加多个方面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并开设人文素质、艺术、体育类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
  3.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
  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在高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4.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因此,鼓励教师参与和主持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特别是教育改革项目,派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交流,激励年轻教师开设创新教育论坛等。
  5.重视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建设
  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研究方法类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6.开设网络课程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网络课程,把学校精品课程上网,学生可自己学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7.改革考试方法
  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作业、实习报告、学年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血脉 ,税收经营改革日益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稳步进行 ,为税务代理业市场拓展了前所未有的前景 ,但它现存的“五大弊端”又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产生这一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对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检验。笔者针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答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加强学位论文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学位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建立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    论文选题是整个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论文选题上我们根据教育部
目的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2,2’,4,4’-tetrabromodiphenyl ethers,PBDE-47)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H-
期刊
[目的]通过分析探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评估各项临床特征参数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152例疑似气管、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下,不但要继续做好传统的显性课堂教学,还要把握住大量课外隐性课堂的有益途径,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指导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一、现实社会伦理与信息伦理对接研究    1.信息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有机构成  如果把网络虚拟社会叫作信息社会,那它似乎和现实社会产生了区别。其实所谓信息社会,并非是凭空构造的想象产物,它也存在着十分坚固的现实支撑。  一方面它需要足够的社会技术力量支持。首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发展由个体力量发起到整个社会力量支持,是信息社会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之一。其次是信息生产、传播技术的支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正在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其自身便捷的操作和丰富的信息吸引着大量的人群,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网络游戏的刺激性还会大大地吸引他们,甚至使他们“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据调查统计,我国网民中大学生占到40%左右,在这40%当中又有10%的大学生存在着病态使用网络的行为,即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一般是指在无成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血清生化指标在判断病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