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节目起起落落的思考与启示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改进创新的一些具体路径,即要处理好一些关系,让电视问政形成良性发展。
  关键词:电视问政;电视问政节目;媒体融合创新
  一、问政节目的起起落落
  今年,在全国上下纷纷开启问政节目,掀起“治庸问责风暴”的时候,余姚市委、市政府再次要求我们电视台开办问政节目,让部门“一把手”在节目中接受问政,现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和市民代表提问,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监督问责不作为的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电视问政节目的城市台比例超过50%,可以说,电视问政这样一种形式,通过将政府管理、权利运行直接晒在荧屏上,搭建起一个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双方互动的平台,让电视节目的可看性更强,市民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好评如潮。
  二、问政节目的明显特征
  (一)节目的选题是老百姓关心的
  问政节目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因为选的主题都是群众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相约一沟通”节目中,我主持的15期节目,集中反映的是财政支出、交通出行、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等10多个方面的200多个问题。每期话题都是群众所关切的,所以节目播出后,立即就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社会的巨大反响。
  (二)节目的内容是客观真实的
  问政节目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是部门的工作介绍,再加入问题的解答,有人会质疑现场观众是安排的,是来作秀的,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真实是电视问政节目的生命力所在,我们看到现场观众与部门领导的激烈碰撞最具说服力,只有坚守真实,做到真内容、真实效、真追责,问政节目才能问得长久。
  “相约一沟通”和“四明热线”之所以会落幕,很大的原因就是客观真实性的慢慢缺失,从而失去了受众,退出了舞台。
  (三)节目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开设问政类节目的开始阶段,节目组会广泛收集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这得益于广播电视自己的宣传优势。比如“四明热线”节目,在节目直播的前一个星期,就会有预告宣传滚动播出,在各档直播节目中也会穿插讲述节目的主题,引起受众的关注,并大量收集素材和问题,这就为节目直播打下了相当的受众份额和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节目,问政节目的收视率、收听率基本处于高水平。
  三、问政节目的思考与启示
  (一)我们县一级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坚定地履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并努力加以强化。在县级台,时政新闻占据主导地位,民生新闻也是一些快餐式的,监督往往像蜻蜓点水一样留在表面,难有很强的典型性,很难有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曝光一些问题往往不是死于胎中就是难以直接产生明确的结果。这样的舆论监督没有效果,观众难免不仅失去了信心,更对媒体产生反感。在问政节目中,由于问题必须直面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间都有承诺,被曝光的问题既容易得到解决又不失于浅薄,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显现和强化,现场的市民也吃到了“放心丸”,这就是最能让老百姓满意的地方。
  (二)在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了解受众的需求,大力推进媒体融合。要将问政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形成话题,用融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进行二次发酵,让节目的影响力更强。而且,问政节目的特点就是比其他节目有着更强烈的互动性,场外的观众和网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节目在广播电视上直播,同时微信平台上也同步播出,让市民无论在演播室还是在家里、户外,都能参与进行,融合传播造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会更高。
  (三)问政节目作为一档强烈时政性质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可以不断创新。第一次主持“相约一沟通”节目时,基本是访谈的形式,到后来的“四明热线”就已经有热线电话和微信平台的互动了,现在的问政节目完全可以借鉴娱乐、综艺等其他类型节目的表现方式进行视频直播,再融合场内场外及科技手段,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节目环节和形态,创造出更多的亮点来。比如对上一期节目的回看,对承诺解决问题的回访,现场的电话连线,观众直接对领导的滿意度评议等,每个亮点都会成为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
  作为最基层的本土广播电视台,我们要结合自身优势,应用新媒体,发掘当地特色来突破创新,提高收听收视率,问政节目无疑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其他文献
摘要: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是我国的主流媒体,在我国的媒体行业中占据主要地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机遇,现阶段的广电媒体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推陈出新,最终在媒体行业站住脚。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发展途径  一、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融媒体的急速发展,导致了新媒体行业的传播方式、新闻制作等不断进行改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给新
期刊
摘要:2018年教育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意见,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队伍的能力进一步规定。本文主要阐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在参与式学习的运用,通过具体举措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促进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能力素养提升,使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更深层动机,共同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翻转;新媒体;教学;多屏  20i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
期刊
摘要:记者不仅是新闻事业的践行者,更是新闻内容的传播者,还是人民百姓的信赖者,而采访环节是记者日常工作的主要环节,也是记者获得信息、筛选观点、提炼精华的过程。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记者不仅需要掌握采访工作的基本功,更要在思想意识上深化认识,要在实践中严控新闻操守,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用饱满的初心,昂扬的精神,奋力扛起新闻传播工作的大旗,为人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服务,促进新时代新
期刊
摘要: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选手们精湛的唱功以及贴近生活的演出,获得了同时段娱乐节目收视率第一的骄人战绩以及一期近2000万元的广告收入。引发关注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中国好声音》在国内是较早较为成功引进海外节目整体制作模式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体正式引进电视娱乐节目的开端。随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一大批引进海外模式的电视娱乐节目呈现在各
期刊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精神,根据河南日报编委会指示,河南日报农村经济采访部选派4名记者,成立赴浙江报道组,与相关单位联合,于2019年4月1日启程赶赴浙江各地,走访“两山”理论发源地、探寻“千万工程”好经验。此次跨省采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报道组牢记使命、迎难而上,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也做了许
期刊
摘要:辩证看待“长”与“短”、灵活把握内容与玩法、正确处理“变”与“不变”。面对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主动迎接全媒体时代变革,以创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为推进主流媒体传播格局的价值构建提供了实践启发。  关键词:创新传播;主流媒体;价值  近两年来,短视频成为全媒体时代的又一个风口。伴随众多互联网企业对短视频大举布局,
期刊
摘要:从历史层面来看,媒介发展经过了口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与网络媒介四个发展阶段。由于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都具有单向线性、门槛较高等特点,亦可归结为大众媒介阶段。不同媒介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传受关系,这种传受关系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媒介发展阶段;传受关系;社会结构  一、平视姿态下的“部落化”社会  (一)政治的分裂  在以口语媒介为主的面对面传播中,传者与受者拥有同样
期刊
摘要:《安徽商报·橙周刊》创刊于2003年5月3日,至今已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的时光里,《橙周刊》几经改变直至今日,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让我们一起回顾《橙周刊》的发展之路,浅析《橙周刊》的现状,展望都市类周刊媒体融合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都市类;周刊;媒体融合  一、鲜活源于新锐和精准定位  “橙”,鲜活的颜色,音同城市之“城”,《橙周刊》这份都市周刊创干U伊始,就有着明晰的定位——城市新锐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对现代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高职教师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全面提高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本文就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新媒体;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一、转变教学观念,为教学奠定基础  新媒体时
期刊
摘要:时间管理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以新媒体为媒介,提升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显得十分必要而可行。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一、利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讲,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意义十分重要。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高校生活,尤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