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罪与罚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功,所以重视细节。而工人或许不会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自然会浮躁、短视,这是制度使然。所以,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它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云里雾里。而这个简单的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是因为中国的确在这方面有所缺失。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面临着非常特殊的现实状况。
  “速度为王”是把双刃剑
  有一则小故事:我的老师在他年轻的时候,去一个同学家里做客。同学家买了一台德国冰箱。他对着冰箱愣了半个小时,心想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台冰箱,就此生无憾了。
  今天,如果你再因为自己家里有台冰箱就去炫耀,恐怕会成为一个笑话。
  这是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中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好比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在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我在参观一家北京的机械公司时发现,这家公司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做代工生产。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客户资金紧张,于是他们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虽然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全线冲垮。到了2009年,这家意大利公司撤销了在中国的办事处,而他们又继续去海外攻城略地,把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印度市场驱逐了出去。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备条件,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
  “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机会,到处都是机会?
  由于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 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
  就如同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八十年代有人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九十年代股票就起来了;有人刚玩上股票,2000年房地产又暴涨了;房子还没捂热乎,互联网又来了。云计算、汽车、手机、飞机、钢铁、电脑、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乱象丛生,一切都那么丰富而绚烂。
  这样一个用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进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当社会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人们早已跑去看《太子妃升职记》了,卖萌成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
  这就是当前的现状,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如果固执地守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或许是愚蠢。
  企业家的安全感从哪儿来?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似乎又成了一种原罪。
  然而,工匠精神的“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全都需要时间来经营,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
  有人说,中国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事实真的如此吗?
  价格从来不是理由
  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
  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
  但可惜的是,这些互联网产品几乎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关于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体验不好就没人用。
  产业链的位置没有摆正?
  有一则关于给人做代工童车的老板的小故事:
  有人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
  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
  有人问:“为什么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
  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
  有人问:“为什么只有你能解决?”
  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
  “比如,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由此可见,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思考。 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这个问题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中国的企业大多还是一个对上级负责的组织结构,有根深蒂固的顽疾性。
  例如,一个小姑娘,早上出门前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化妆,精雕细刻,但是到了公司处理工作时却会敷衍了事。同样一个人,有时有工匠精神,有时就没有。因为脸是她自己的,而工作是老板的。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去谈工匠精神,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德国、日本这些工匠国家,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或许,今天的中国企业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其他文献
同一时刻,一个经济体很可能处于三类周期的不同阶段,这种时候,周期信号就格外复杂,需要科学甄别。而中国经济的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状态。  经济周期和而不同。虽然市场喜欢谈论经济周期,但经济周期并不是一个寓意集中的概念。很多时候,市场没有区分周期类型,就已经陷入了无谓的争论之中。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根据决定要素的不同,传统理论将经济
期刊
国内票房火爆依旧,大家都想着在百年不遇的好光景里多多变现,于是,“对赌”协议应运而生。明星们趁现在“身价”还值钱,乐于把未来打包卖个好价钱。而影业公司锁定经纪合约,要求明星们发挥势能,想方设法为公司市值注入“故事”,可谓一举两得。  赌输了如何赔偿?  与大部分企业“考核及格”相比,也有一部分企业没能迈过对赌线。这里有个简单的补偿协议计算公式:每年应补偿金额= 截至当期期末累积预测净利润-截至当期
期刊
中概股万里归来,风尘仆仆,只为借壳上市,套利市场价差。监管层“黄灯”突亮,中概股归程急刹车,秒变“中丐股”。“奇虎360”,正骑虎难下。  奇虎360回归,企业和投资人都闻到了肉味儿。治眼睛的馋了,卖保险的饿了,搞传媒的无法淡定,做制造的也按捺不住……这是一块“唐僧肉”,股价的联动飙升,将会带来巨大的杠杆效益,使分食者“得道升仙”。  然而,一切在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中概股回归的“黄灯”也一直悬在
期刊
不仅是资本进入了寒冬,在这个共生链条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也受到影响,随之进入了冬天。今年以来,陆续传出了孵化器关门、转让的消息,其中围绕深圳地库孵化器高价转让、老牌的孔雀孵化器倒闭的讨论声最大。  即使如此,创业者仍然“不够用”  2014年,国家对孵化器建设规划:2015年各类孵化器数量应当达到1 500家,孵化场地达到5 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万家。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孵化器在孵企业应
期刊
当下如果还以投资为导向,将会导致利润降低,经济问题加剧。  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下滑后,金融化改革的要求就越来越迫切了。通过金融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金融创新屡屡被政府文件提及,说明政府意识到了这点,要鼓励金融创新。然而金融创新的手段并非一种,其有效性则需要实践检验。  金融创新的头等举措,莫过于股市注册制改革,由此塑造的牛市。通过牛市的高杠杆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期刊
新纪元、新思维、新一代,太多的新东西推动着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狂潮。企业服务和泛娱乐投资或将开启创业新时代。  创新投资平台在美国已经做了几十年,很多新技术都在这个平台的活动上提出过。创业者用6分钟时间演示自己的技术、团队以及对市场的分析;投资人通过他们的分析来了解市场、产品和团队,最后决定是否投资。现在创新中国的规模远胜美国的创新平台,可以说,创新中国是投资者和创业者最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这个平
期刊
苹果摘下滴滴的牌,倒也门当户对。双方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滴滴最新一轮的10亿美元融资,创下单笔融资额度之最。较之更为震撼的是,资本来自苹果。  与“BAT”的投资风格不同,硅谷巨头对外投资多以“人才及产品收购”的形式体现,跨国性的战略投资更是少数。因此,苹果的身影浮现,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先来看看“独角兽”的近况。  始于2015年的新一轮资本收缩季节到来之后,全球的“独角兽”都不同
期刊
在言必称O2O的当下,我们该怎样理解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线上线下的区隔,不是那根晃晃悠悠的网线,不是那几个用来引流的弹屏,而是如何将过去相互分割的线下或者线上业务,装入到一个新的框架之中。  线下,传统零售太过倚重实体店自身的客流量与位置,营销的重心还大多停留在产品阶段,门店成本攀升和电子商务分流成了压垮传统零售的最后一根稻草。线上,电子商务则过度依赖渠道和信息的剪刀差,营销的重心偏向于价格和虚
期刊
5月13日,苹果宣布10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库克“重启”了我们对苹果的想象。  苹果成立至今刚好40年。成年人的想象力总不及小孩,这是成长的代价。企业同样如此。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用苹果手机时的惊喜和震撼,“被颠覆”是一种快感。企业要持续创造这种快感,难度会直线攀升,他们最大的成本,就是挑战“已知”。  用户知道的越多,“被颠覆”的可能性就越低。企业知道的越多,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就会提高。但是面对创
期刊
我们都知道马云、雷军、马化腾等互联网企业英雄,但未必知道肖建华、汪力成、鲁冠球等传统企业英雄;我们都知道腾讯系、阿里系、雷军系,但未必知道还有明天系、万向系、复星系等“团团伙伙”。  肖建华  低调的隐形富豪  控股上市公司:明天科技、西水股份、爱使股份、华资实业  参股上市公司:北方创业、鲁银投资、新黄浦、东陵粮油、哈尔滨银行  肖建华,一个游走于制度和潜规则边缘的隐形大佬。1998年染指第一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