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胜有“法”——评述后方法宏观策略框架并兼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外语界一直以来在外语教学改革上面花了很大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在于国内外语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对于外语教学法的过度执着。本文介绍的后方法宏观策略框架,跳出了方法的束缚,针对各种复杂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十大宏观策略。本文根据国内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十条可操作的微观教学原则,并着重指出该原则的开放型和灵活性,以期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
文化性是母语学习的本质特性:文化场的客观存在是母语学习具有文化特质的前提和依据;母语的学习策略是文化承传的内容和手段;母语学习过程实质是文化经验的内化和外显过程;母语学
我国大范围推行行政问责时间不长但成效明显,不过,这一制度在推行中还存在不少缺陷,集中表现在公正性的缺失。实现行政问责的公开、公平、合法、合理,就必须促进问责主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