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以复雜油藏开发为主的各项管理尚处于规范、完善、强化阶段,针对特低渗、滩海、特超稠油等复杂油藏工况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瞄准工况管理难点问题,通过广泛调研、制定对策、强化执行,不断引导,形成新共识,建立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规范工况管理工作,在精细管理中打造新优势,使复杂油藏工况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复杂油藏;管理难点;分区分类
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58-03
1 建立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提高复杂油藏开发水平
1.1提高采油管理水平及效益,关系到长远发展
相比常规油藏开发,难动用区块具有储量品位低、油藏类型复杂、产量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作业措施难度大等特点。难动用储量面临的困难更多,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适应难动用储量开发的特点,建工况“分区分类”管理运行模式,关系到难动用储量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
1.2建立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是提高采油系统效益的需要
采油工况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采油系统效率、油井检泵周期、躺井率、油井综合利用率等经济效益指标。采油工况管理必须以日常跟踪分析为基础,针对油井的不同工况、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升采油系统效益。鉴于上述理由,强化工况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要列为一项重要系统工程来抓,创新运行体制,探索实施工况“分区分类”模式,确保工况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内涵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为手段,适应复杂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油管理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的工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运行效率为保障,以分层次管理为依托,充分发挥不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对采油生产全过程、全方位、全内容的立体管理运行体系,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油管理总体效益,为实现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3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创建与运行
3.1细致调查研究,精细化工作目标
面对产量和成本的双重压力,采油管理需要以精细工况管理为指标,明确不同油藏、不同开发方式下各类油井工况管理的具体措施。
3.2 参数再优化,合理区效益再挖掘
合理区的油井工况处于一个相对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单井效益还具有提升的空间。
3.2.1精细油井管理,延长检泵周期
对于靠天然能量开采的单井,不断完善井筒配套技术,在防砂、防偏磨、防垢、防蜡等工艺上加强攻关,年度油井检泵周期达到了682天,同比延长了45天。
3.2.2参数再优化,单井效益进一步提升
统计发现沉没压力大于4.5MPa,泵效大于60%的油井,通过上调参数泵效基本保持不变,产量有一定上升。2017年优化上调合理区油井652井次,累计增油1467吨。
3.2.3科学优化电加热功率,提升热采效益
一是在原有的“井口温度”控制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科学制定了电加热调整管理办法,即油井最小悬点载荷于30KN的条件下电加热可以下调,同时最大悬点载荷不能大于115KN,做到了单井量身优化。二是通过时间控制器与主板芯片配合,实现峰平谷三个时间段不同电流加热,充分利用峰、平、谷差价,改变电加热电流,实现“削峰填谷”,降低峰段电费。
3.3措施再优选,漏失区效益再提升
对于漏失区的油井,总体按照核实资料、群扶、上措施的顺序,结合各类油藏的开发特点制定“低本高效”的措施。
3.3.1核实资料放首位
在实际生产中也常常出现资料不匹配导致的油井出现漏失的假象,特别是零散井、热采井供夜能力变化大,要求对于漏失区的油井首先对产量、参数、功图液面进行核实。
3.3.2地质、工艺相结合,优化措施。
坚持没有管柱优化设计不发、没有分类登记不发、没有管杆管理班的监督不发的,确保发放的管杆所属区块、规格、数量、年限准确无误。对于漏失区的油井地质、工艺相结合摸排制定措施,根据“三线四区”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和措施优化,减少维护作业井次,节约作业费用。
3.4技术再论证,参数偏小区效益再释放
参数偏小区的油井首先以提液为主,最大程度发挥单井产能,提高单井效益,同时地质与工艺相结合,措施论证,优化参数,挖潜增效。
3.4.1地质、工艺论证,上提液量,释放油井潜能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油井潜能,通过对井况、油藏进行充分论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上提参数,提高单井产能。特别是对于热采井,充分利用蒸汽热能,提高周期油汽比。
3.4.2优化泵挂,提升机采系统效率
在油藏、井况不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技术论证,采取优化泵挂措施。统计表明,年优化泵挂31井次,平均上提泵挂215米,可提高机采系统效率2.3%。
3.5资料再把关,待落实区指标再提升
本着消除待落实区目标,制定详细的资料录取、审核、跟踪分析、检查考核制度,确保油井各项生产资料准确无误。
3.5.1层级审核,杜绝错假资料
通过落实采油站、资料化验站、技术管理室多级审核把关制度,把错假资料消灭在萌芽状态。
3.5.2制度保障,促进提升
建立严格的资料检查考核细则,严格落实考核,进一步促进资料全准率。
3.6保障措施再落实,管理运行更通畅
复杂油藏工况管理运行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的过程涉及环节多、程序复杂、管理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对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只有优化配套的措施做保障,才能确保工况管理精细化目标的实现,达到预期目的。 3.7.1優化组织保障体系
为全面推动工况精细管理工作的运行,成立以生产技术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采油管理区、采油站为主体的三级管理模式,逐步规范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
3.7.2优化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工况管理制度,在管理中狠抓落实,保证工况管理扎实有效开展。
3.7.2.1运行制度
以工况日跟踪分析制度、注采例会制度为主线,确保工况运行有条不紊。通过工况日度跟踪分析,对于问题井做到了“早发现、早分析、早治理”。
3.7.2.2公报制度
建立月度注采管理及指标考核公报,季度检查验收公报,严格奖惩兑现。通过公报“亮”指标,形成“互学”、“互追”的良好氛围。
3.7.2.3月度分析制度
组织油井工况、躺井的月度分析通报,促进学习交流和管理水平均的提升。
3.7.3优化技术保障体系
通过完善的勘探开发综合应用平台、采油工程日度处理系统、油水井工况分析系统、作业信息系统四套平台,实现地质、采油、作业系统的信息共享,日度、月度数据指标的运行、分析及跟踪。
4 实施效果
4.1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提升
试验区块,2017年躺井率为1.6%,同比下降0.1%;检泵周期达到682天,同比延长45天;油井工况合理区比例由91.9%,同比上升了6.9%;油井泵效由43.8%提高到48.1%;平衡率由83.9%提高到92.5%,全部达到预计标准。
4.2直接经济效益
根据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计算直接经济效益:
E=∑Sa-F-H-(C+I)
=872.7-203.6-0-(23.4+15.9)
=629.8(万元)
说明:式中∑Sa为作业管理取得的各项直接经济效益,F为非本成果产生的效益, H为重复计算的效益,C为成果的直接投入。
4.3社会效益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提升了整体工况管理水平,提升了全员、全过程的提质增效意识,在油田系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生厚.油气开采工程师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万仁溥.采油工程手册(精要本).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
[3]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2
[4]寻长征.油井工况管理中现场常规方法探讨.内江科技,2011.2
作者简介:倪玲(1978-)女,籍贯:山东威海,学历:大专,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油藏工况管理。
[关键词]复杂油藏;管理难点;分区分类
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58-03
1 建立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提高复杂油藏开发水平
1.1提高采油管理水平及效益,关系到长远发展
相比常规油藏开发,难动用区块具有储量品位低、油藏类型复杂、产量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作业措施难度大等特点。难动用储量面临的困难更多,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适应难动用储量开发的特点,建工况“分区分类”管理运行模式,关系到难动用储量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
1.2建立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是提高采油系统效益的需要
采油工况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采油系统效率、油井检泵周期、躺井率、油井综合利用率等经济效益指标。采油工况管理必须以日常跟踪分析为基础,针对油井的不同工况、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升采油系统效益。鉴于上述理由,强化工况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要列为一项重要系统工程来抓,创新运行体制,探索实施工况“分区分类”模式,确保工况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内涵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为手段,适应复杂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油管理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的工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运行效率为保障,以分层次管理为依托,充分发挥不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对采油生产全过程、全方位、全内容的立体管理运行体系,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油管理总体效益,为实现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3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创建与运行
3.1细致调查研究,精细化工作目标
面对产量和成本的双重压力,采油管理需要以精细工况管理为指标,明确不同油藏、不同开发方式下各类油井工况管理的具体措施。
3.2 参数再优化,合理区效益再挖掘
合理区的油井工况处于一个相对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单井效益还具有提升的空间。
3.2.1精细油井管理,延长检泵周期
对于靠天然能量开采的单井,不断完善井筒配套技术,在防砂、防偏磨、防垢、防蜡等工艺上加强攻关,年度油井检泵周期达到了682天,同比延长了45天。
3.2.2参数再优化,单井效益进一步提升
统计发现沉没压力大于4.5MPa,泵效大于60%的油井,通过上调参数泵效基本保持不变,产量有一定上升。2017年优化上调合理区油井652井次,累计增油1467吨。
3.2.3科学优化电加热功率,提升热采效益
一是在原有的“井口温度”控制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科学制定了电加热调整管理办法,即油井最小悬点载荷于30KN的条件下电加热可以下调,同时最大悬点载荷不能大于115KN,做到了单井量身优化。二是通过时间控制器与主板芯片配合,实现峰平谷三个时间段不同电流加热,充分利用峰、平、谷差价,改变电加热电流,实现“削峰填谷”,降低峰段电费。
3.3措施再优选,漏失区效益再提升
对于漏失区的油井,总体按照核实资料、群扶、上措施的顺序,结合各类油藏的开发特点制定“低本高效”的措施。
3.3.1核实资料放首位
在实际生产中也常常出现资料不匹配导致的油井出现漏失的假象,特别是零散井、热采井供夜能力变化大,要求对于漏失区的油井首先对产量、参数、功图液面进行核实。
3.3.2地质、工艺相结合,优化措施。
坚持没有管柱优化设计不发、没有分类登记不发、没有管杆管理班的监督不发的,确保发放的管杆所属区块、规格、数量、年限准确无误。对于漏失区的油井地质、工艺相结合摸排制定措施,根据“三线四区”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和措施优化,减少维护作业井次,节约作业费用。
3.4技术再论证,参数偏小区效益再释放
参数偏小区的油井首先以提液为主,最大程度发挥单井产能,提高单井效益,同时地质与工艺相结合,措施论证,优化参数,挖潜增效。
3.4.1地质、工艺论证,上提液量,释放油井潜能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油井潜能,通过对井况、油藏进行充分论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上提参数,提高单井产能。特别是对于热采井,充分利用蒸汽热能,提高周期油汽比。
3.4.2优化泵挂,提升机采系统效率
在油藏、井况不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技术论证,采取优化泵挂措施。统计表明,年优化泵挂31井次,平均上提泵挂215米,可提高机采系统效率2.3%。
3.5资料再把关,待落实区指标再提升
本着消除待落实区目标,制定详细的资料录取、审核、跟踪分析、检查考核制度,确保油井各项生产资料准确无误。
3.5.1层级审核,杜绝错假资料
通过落实采油站、资料化验站、技术管理室多级审核把关制度,把错假资料消灭在萌芽状态。
3.5.2制度保障,促进提升
建立严格的资料检查考核细则,严格落实考核,进一步促进资料全准率。
3.6保障措施再落实,管理运行更通畅
复杂油藏工况管理运行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的过程涉及环节多、程序复杂、管理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对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只有优化配套的措施做保障,才能确保工况管理精细化目标的实现,达到预期目的。 3.7.1優化组织保障体系
为全面推动工况精细管理工作的运行,成立以生产技术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采油管理区、采油站为主体的三级管理模式,逐步规范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
3.7.2优化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工况管理制度,在管理中狠抓落实,保证工况管理扎实有效开展。
3.7.2.1运行制度
以工况日跟踪分析制度、注采例会制度为主线,确保工况运行有条不紊。通过工况日度跟踪分析,对于问题井做到了“早发现、早分析、早治理”。
3.7.2.2公报制度
建立月度注采管理及指标考核公报,季度检查验收公报,严格奖惩兑现。通过公报“亮”指标,形成“互学”、“互追”的良好氛围。
3.7.2.3月度分析制度
组织油井工况、躺井的月度分析通报,促进学习交流和管理水平均的提升。
3.7.3优化技术保障体系
通过完善的勘探开发综合应用平台、采油工程日度处理系统、油水井工况分析系统、作业信息系统四套平台,实现地质、采油、作业系统的信息共享,日度、月度数据指标的运行、分析及跟踪。
4 实施效果
4.1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提升
试验区块,2017年躺井率为1.6%,同比下降0.1%;检泵周期达到682天,同比延长45天;油井工况合理区比例由91.9%,同比上升了6.9%;油井泵效由43.8%提高到48.1%;平衡率由83.9%提高到92.5%,全部达到预计标准。
4.2直接经济效益
根据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计算直接经济效益:
E=∑Sa-F-H-(C+I)
=872.7-203.6-0-(23.4+15.9)
=629.8(万元)
说明:式中∑Sa为作业管理取得的各项直接经济效益,F为非本成果产生的效益, H为重复计算的效益,C为成果的直接投入。
4.3社会效益
复杂油藏工况“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提升了整体工况管理水平,提升了全员、全过程的提质增效意识,在油田系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生厚.油气开采工程师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万仁溥.采油工程手册(精要本).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
[3]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2
[4]寻长征.油井工况管理中现场常规方法探讨.内江科技,2011.2
作者简介:倪玲(1978-)女,籍贯:山东威海,学历:大专,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油藏工况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