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作为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农村的民政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中任务更重,作用更大。对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民政工作,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了一点初步探索,取得一些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 民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快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建立健全农村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以农村低保、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农村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辅,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子帮扶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农村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促进农村发展和社会谐和稳定。
提高救助水平。我县加大实施农村低保工作力度,确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并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及时提高了农村低保,及时发放春节期间一次性补贴和一次性物价补贴。严格按照新制定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月分散供养标准350元/月,集中供养350元/月,兑现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资金,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明确了乡镇敬老院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年提高。出台了《长宁县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取消了病种限制和起付线,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进入应用阶段,去年农村医疗救助共救助24109人次,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99.8万元。
大力筹措救助资源。一是加大县财政的救助投入,确保逐年有所增加。二是通过财政拨款、农业扶贫、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等,充分发挥各项救助资源的作用。三是突出做大做强慈善事业,我县的慈善总会大力支持和推进慈善服务机构,推广“爱心超市”,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公益活动。
二、加快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夯实民政工作基础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民政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了民政办公设施、福利设施、服务设施和信息设施等。近年来我县积极争取上级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大了县、乡二级财政的投入,将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建立随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突出了建设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工程的建设。严格把好立项关,将立项重点放在了农村敬老院、福利中心等工程的,放在了优抚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服务项目设施建设上,放在了弱势群体呼声高,反应最强烈的项目上。全县敬老院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基础设施的工程管理上,也认真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实行阳光作业,规范运行,把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层民政的形象窗口。
三、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步伐,深化农村民主自治和村务公开,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实行“一村一社区”模式,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试点,通过试点社区建设,以点带面,带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全县已已成功创建了农村社区40个。2008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今年,今年又将创建8个,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完成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选举领导人,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左右着新农村“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我县已全面完成了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对选举中的经验我们仍在不断总结,提高认识,选举出有才有德的村两委和村干部来带头建设好我县新农村。
推动和深化村民自治与村务公开,提高自治和村务公开水平。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和村民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村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我县制定了《长宁县三级公开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从政务公开、财务公開、事务公开、服务公开四个方面,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程序、管理、监督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乡镇政务公开和组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上下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县制定了《村民委员会建章立制工作规范样本(试行)》发放到乡镇,指导各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主理财制度》等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村民和村干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全县村务公开率达到100%,公开规范化达到98%以上。并且严格按村务公开“五个有”的要求, 全县18个乡镇和269个村全部都完成了政务村务公开目录编制。
强化群众村务监督,注重实效。各乡镇将建监委会制度纳入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整体规划,各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本村村务公开和财务的监督审核工作,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反馈。重点完善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村干部任期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四、加快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引导和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县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到去年底,全县各类农村经济协会有46个,涉及种植、养植、营销等行业。目前,我县正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支重要力量。
加强了扶持引导。民政局作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唯一的注册登记机关,在不违背登记政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了登记程序和手续,降低登记门槛和收费标准,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地方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农村社区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促进规范管理,改变了过去重年检轻服务,重登记轻规范的倾向,指导经济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把握发展原则。明确了农民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扶持和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后劲,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经济协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联手致富,做到了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五、规范农村专项社会事务工作,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倡导婚育新风。我县加强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按要求开展优质服务活动,近年来做到了婚姻登记合格率为100%,并倡导推行节俭、文明、健康的婚礼仪式,努力降低结婚成本、避免大操大办,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一些如 “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活动,弘扬夫妻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传统文明理念,形成和发扬文明和谐社会与家庭道德新风。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我县在努力提升城市殡仪服务水平,扩大城区殡葬辐射农村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开展农村公益性骨灰放设施建设试点。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倡导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厚养薄葬,深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节约土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依法加强边界管理和地名管理。边界和谐稳定,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县严格依法管理边界,近几年分开展了周边区县间边界的联检工作和全县40条乡镇界的联检工作,做好了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及时化解边界纠纷,确保边界的稳定和安全。地名是城市和村庄的第一张名片,是村容整洁、地方精神风貌的物化表征。我们对农村门牌进行了清查摸底,并按国标制作了村牌,大力推进了农村地名设标,规范地名管理。按照民政部的要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开展电子地图、触摸地图等地名信息化服务,为建设现代化文明的新农村服好务。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 民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快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建立健全农村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以农村低保、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农村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辅,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子帮扶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农村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促进农村发展和社会谐和稳定。
提高救助水平。我县加大实施农村低保工作力度,确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并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及时提高了农村低保,及时发放春节期间一次性补贴和一次性物价补贴。严格按照新制定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月分散供养标准350元/月,集中供养350元/月,兑现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资金,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明确了乡镇敬老院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年提高。出台了《长宁县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取消了病种限制和起付线,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进入应用阶段,去年农村医疗救助共救助24109人次,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99.8万元。
大力筹措救助资源。一是加大县财政的救助投入,确保逐年有所增加。二是通过财政拨款、农业扶贫、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等,充分发挥各项救助资源的作用。三是突出做大做强慈善事业,我县的慈善总会大力支持和推进慈善服务机构,推广“爱心超市”,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公益活动。
二、加快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夯实民政工作基础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民政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了民政办公设施、福利设施、服务设施和信息设施等。近年来我县积极争取上级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大了县、乡二级财政的投入,将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建立随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突出了建设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工程的建设。严格把好立项关,将立项重点放在了农村敬老院、福利中心等工程的,放在了优抚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服务项目设施建设上,放在了弱势群体呼声高,反应最强烈的项目上。全县敬老院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基础设施的工程管理上,也认真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实行阳光作业,规范运行,把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层民政的形象窗口。
三、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步伐,深化农村民主自治和村务公开,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实行“一村一社区”模式,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试点,通过试点社区建设,以点带面,带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全县已已成功创建了农村社区40个。2008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今年,今年又将创建8个,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完成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选举领导人,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左右着新农村“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我县已全面完成了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对选举中的经验我们仍在不断总结,提高认识,选举出有才有德的村两委和村干部来带头建设好我县新农村。
推动和深化村民自治与村务公开,提高自治和村务公开水平。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和村民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村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我县制定了《长宁县三级公开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从政务公开、财务公開、事务公开、服务公开四个方面,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程序、管理、监督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乡镇政务公开和组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上下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县制定了《村民委员会建章立制工作规范样本(试行)》发放到乡镇,指导各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主理财制度》等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村民和村干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全县村务公开率达到100%,公开规范化达到98%以上。并且严格按村务公开“五个有”的要求, 全县18个乡镇和269个村全部都完成了政务村务公开目录编制。
强化群众村务监督,注重实效。各乡镇将建监委会制度纳入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整体规划,各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本村村务公开和财务的监督审核工作,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反馈。重点完善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村干部任期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四、加快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引导和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县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到去年底,全县各类农村经济协会有46个,涉及种植、养植、营销等行业。目前,我县正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支重要力量。
加强了扶持引导。民政局作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唯一的注册登记机关,在不违背登记政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了登记程序和手续,降低登记门槛和收费标准,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地方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农村社区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促进规范管理,改变了过去重年检轻服务,重登记轻规范的倾向,指导经济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把握发展原则。明确了农民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扶持和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后劲,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经济协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联手致富,做到了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五、规范农村专项社会事务工作,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倡导婚育新风。我县加强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按要求开展优质服务活动,近年来做到了婚姻登记合格率为100%,并倡导推行节俭、文明、健康的婚礼仪式,努力降低结婚成本、避免大操大办,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一些如 “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活动,弘扬夫妻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传统文明理念,形成和发扬文明和谐社会与家庭道德新风。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我县在努力提升城市殡仪服务水平,扩大城区殡葬辐射农村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开展农村公益性骨灰放设施建设试点。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倡导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厚养薄葬,深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节约土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依法加强边界管理和地名管理。边界和谐稳定,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县严格依法管理边界,近几年分开展了周边区县间边界的联检工作和全县40条乡镇界的联检工作,做好了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及时化解边界纠纷,确保边界的稳定和安全。地名是城市和村庄的第一张名片,是村容整洁、地方精神风貌的物化表征。我们对农村门牌进行了清查摸底,并按国标制作了村牌,大力推进了农村地名设标,规范地名管理。按照民政部的要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开展电子地图、触摸地图等地名信息化服务,为建设现代化文明的新农村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