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涵顶管下穿对高速公路的影响研究

来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雄-攀枝花天然气管道穿越G5京昆高速时,下穿涵洞采用顶管法施工.为研究天然气管涵顶管下穿对该高速公路安全的影响,在顶管施工对地表土体扰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顶管下穿施工引起操作坑和接收坑、顶管结构、管涵围岩以及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变形规律和受力特征.结果 表明,高速公路处于顶管施工的卸荷扰动区;顶管施工结束后,高速公路路基路面变形较小,满足变形控制要求;操作坑和接收坑、顶管等结构主应力值均小于钢筋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在现有顶管施工设计参数下,若合理施工、及时监测、管理到位,则顶管下穿基本不会影响到京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研究成果对于下穿顶管的安全施工和京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利用自制固结仪,开展膨润土-砂混合物在蒸馏水及不同浓度的NaCl、KCl和CaCl2溶液下的膨胀变形试验,研究盐溶液浓度和阳离子交换反应对混合物膨胀变形的影响.试验表明,试样在蒸馏水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下可用同一条em-pe曲线表示,表明NaCl主要通过渗透吸力的作用影响混合物的膨胀变形.K+、Ca2+主要通过置换吸附在钠基膨润土表面的Na+,使得膨胀性能减弱,因此NaCl溶液的抑制性小于KCl和CaCl2.值得关注的是,膨润土-砂混合物在KCl与CaCl2溶液下随浓度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膨胀变形规律.
目前天然河砂资源紧缺,基于叙毕铁路川滇段某标段隧道工程大量采用机制砂施作隧道衬砌混凝土的现状,为揭示铁路隧道衬砌机制砂与河砂混凝土耐久性能方面的差异,考虑细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养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电通量与碳化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高于河砂混凝土约6%~10%,且混凝土耐久性能随强度等级的提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能明显优于隧道内自然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分别
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数百公里大规模砾性土液化震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剪切波速液化判别技术适用性的高度重视.为合理评价波速测试手段应用于高含砾量、宽级配粗粒土液化判别的可靠性,发挥该技术在室内外土动力参数关联方面的独有优势,以相对密度与抗液化强度相关性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制大型波速量测系统,开展饱和砂土与砾性土剪切波速-相对密度联合室内试验,分析砾性土相对密度与波速指标内在关联性,对已有经验公式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砾性土波速与相对密度呈良好线性关系,颗粒组排结构的不同是导致砾性土与砂土整体波速差异及数
为探究中国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的隧道施工事故特征,结合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3项指标对2006-2016年间发生的隧道施工进行了分析.通过年度、月度、一天时间段分析研究了事故的时间特征,发现从2012开始3项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事故高发的月份是11月,并分析了时间因素与省区的耦合关系.依据死亡人数对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事故类型主要以较大事故为主且稳定发展.将事故类型划分为9种,通过分析得出西南地区事故类型主要为坍塌、窒息中毒、爆炸,并依据事故类型与省区的耦合关系揭示了各省
盐渍土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率与含盐量具有不定性,为了研究粗粒混合钠盐盐渍土的地质雷达波形特征,根据含水率和含盐量调配了4组模型填土;采用SIR-3000地质雷达配备900 MHz天线对模型填土实施探测,并据此获得探测彩色图像及其初步特征;为了对彩色图像及其初步特征进行验证,基于实际场地实施现场实测.结果 表明:影响彩色图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含水率,当含水率大于35%时,探测彩色图像变得模糊不清并具有“斑点状”特征,无法继续开展有效的解译分析,低频特征明显且主频不超过中心频率的1/3;当含水率低于20%时,电磁
不同于常规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超长联络通道的设计与施工存在巨大差异.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紫阳站—五里亭站区间超长联络通道及泵站工程为例(两隧道中心距65.8 m),系统介绍了复杂工况条件下超长联络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区间隧道与联络通道结构优化与调整、长距离水平钻孔试验与质量控制、冻结加固设计理念与主要技术参数、开挖前冻结效果评价、开挖构筑分段与过程管控、冻胀压力释放与后期融沉控制等方面.该工程已安全、顺利完成,开创了国内超长联络通道冻结工程的全新记录.其成功经验表明:超长联络通道采用双泵站结构、
地下连续墙的接头是基坑围护结构的薄弱部位之一,在施工中容易出现渗漏、夹泥、开裂等病害,危害基坑本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为实现在基坑开挖前对病害进行检测,针对跨孔雷达检测方法展开了研究,分析了电磁波在地下连续墙内的传播特点,指出可采用零高差测量对病害进行快速定位,然后实施多高差测量确定病害的具分布形态.基于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法,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了跨孔雷达对地下连续墙接头渗漏、夹泥和开裂病害的探测,分析了各类病害的跨孔雷达数据特征.利用跨孔雷达方法对某地铁车站基坑地下连续墙进行探测试验,准确找出了地下连续墙接头
我国东南沿海地下水位普遍较高,位于该地区的筏形基础大都需要考虑基础抗浮问题.笔者研发了一种采用向底部空腔二次注浆扩孔形成扩底截面的扩底抗浮锚杆,在此基础上,就该装置的抗拔承载性状及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给出了实际应用的预期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在软土地基中扩孔效果良好,其承载性能显著优于普通锚杆.试验结果揭示了具有扩底截面的抗浮锚杆的轴向应力和剪应力分别随荷载水平和锚固深度变化的分布.相比较而言,扩底抗浮锚杆具有布置灵活,构造、受力合理等特点,可作为软土地区的基础抗浮设计的优选方案.
近年来公路隧道火灾发生频次逐年升高,由隧道失火诱发的非衬砌段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其安全问题需要重视.为研究开挖卸荷叠加火灾高温效应对隧道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以卸荷损伤试样为对象的高温及三轴再加载试验,对比了高温后卸荷试样质量、波速及表观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了试样力学特性及其破坏特征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论 如下:(1)高温作用后卸荷损伤试样力学特性劣化明显,温度荷载越大,试样峰值强度降低越多;(2)三轴再加载过程中,峰后应变与卸荷围压和温度关系密切,温度越高,峰后加速应变越大;(3)卸荷效应为高温改变试
地面临时堆载可能会使周围土体产生明显的沉降变形,进而对城市地下空间中的邻近既有隧道产生不利影响.理论解析法是评估地表超载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有效方法.目前的理论解析分析方法一般假定土体刚度沿既有隧道轴线方向为一定值,忽略了地面堆载引发的土体刚度衰减的影响.基于两阶段分析法提出了考虑纵向土体刚度衰减的地面堆载引发既有隧道变形计算模型.既有隧道被假定为搁置在Winkler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利用邓肯-张模型对地表堆载引发的土体非线性响应进行评估,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