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其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些新提法和新举措令人感到振奋。
而向来得风气之先的浙江已先行一步,自2013年下半年在全省23个县(市、区)组织开展义务教育教师有序流动制度试点。这项举措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的“择校热”?政策推行,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壁垒?
让教师流动起来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百姓的教育诉求从“有书读”进入到“读好书”阶段。而要实现“读好书”,首先就是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计29.8万多名,其中小学教师17.9万多名,初中教师11.8万多名。但我省城市与农村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教学水平、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推进教师校长交流是一个大课题、大任务。它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13年8月9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视频会议举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会上如此表示。
“这几年推行治理择校乱收费、小升初不考试,为什么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是学校差距大。而学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师资。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刘希平说。
哪些教师满足“流动”条件?“校长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者,应纳入流动范围;且县域内参加流动的骨干教师比例应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数量的15%。”浙江省教育厅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他们将在2013年12月底前交出教师流动试点方案。
蒋莉说,让教师流动起来,是一件好事。“一个老师在一个学校待一辈子,对老师来说,到底好不好,不好说。但如果让一群老师在一所学校一直待下去,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2008年起,上城区教师开始有序流动。“我们每年流动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4%—5%,比省厅规定的比例要大。”蒋莉说,但这种流动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充分尊重老师的意愿。
“这跟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一样,老师流动到哪所学校,是自己选的,学校愿不愿意接收,学校也是有发言权的。”蒋莉说,每个老师都会对自己的流动提前做一些规划,“不是说年限到了,就一定强制流动。我们要求每个老师,在为自己做职业规划时,心里就要盘算,我什么时候该动,动到什么样的学校去。我们要给老师一个更好的成长平台。”
蒋莉说,有些老师不愿意流动,可能是担心上班距离远了,不方便。“在一些区域面积大的地方,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顾虑,毕竟一交流就是几年,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划片区,相近几所学校划成一个片区,老师在片区内流动。”
据悉,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浙江省教育厅决定把该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评估以及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要求各设区市在2013年下半年选择1—2个县(市、区)组织开展试点,并于12月底前出台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办法,2014年在区域内全面组织实施。
嘉善探索先行
其实,为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这些年来我省不少地方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杭州的“名校集团化”,衢州等地的城乡共同体,台州的“中心校战略”等等。
不过,这些探索都还局限于体制内的管理模式改革,真正着眼于制度层面推进的,当属嘉善县建立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改革试点。
嘉善县位于沪浙接壤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硬件建设上,已经相对均衡完善。为了纵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嘉善县决定从教师入手。2011年,“嘉善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成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杨晓霞,原嘉善一中任课教师。在这所嘉善县数一数二的公立初中里,她是学校的中层干部、市学科带头人、省教坛新秀,对于下乡流动一事,她压根儿没想过。
“有一天,校长找到我,让我流动到硬件、教学水平、生源质量都相对薄弱的学校。坦诚说,挺惶恐的。担心教学难度加大,也害怕出了嘉善一中后会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影响。”杨晓霞说。
为了让教师打消这样的“惶恐”,主动接受“流动”,嘉善县首先在制度上进行保障:规定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中学高级职务时,必须具有3年农村任教经历;申报中级职称时须有2年农村任教经历。
此外,嘉善县还制定了激励政策,对于在农村任教的名师,其津贴标准提高到城镇名师的3倍;参与流动的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同时,嘉善县还在评职、评优、评先等多个方面,向在流动中做出成绩的教师倾斜。
一番斟酌后,杨晓霞同意了。2011年,她来到了嘉善五中。未曾想到,两年后,当初的决定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感动来自于农村孩子的朴实与勤奋。“他们并不比城市里的学生笨,只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相对差一些。我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学方式,既有数学思维层次教学,又有动手操作实践,尽可能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有趣起来。”一段时间下来,愿意听的学生多了,成绩好的学生也多了。
感动也来自教育局和学校的支持与认可。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并指派她担任学科负责人。2012学年,她听课就达106节,在促进其他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她自己的教学手段。
嘉善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在2012年12月举行的“第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中,嘉善“名师流动助推就近入学”获得优胜奖。 2013年,嘉善五中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上升了5%,这是在杨晓霞和其他老师努力下结出的“硕果”。
“鲶鱼效应”是否可行?
“推进教师校长交流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教师以及学生和学校的诸多利益。”在8月9日的视频会议上,刘希平厅长毫不避讳改革的难题。
作为教师,从熟悉的学校到不熟悉的学校,同事关系要重新适应;新去的学校有的可能路途要远一些,办学条件要差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弱一些,学校的社会认同度要低一些;甚至还要面对社会一些不知情的猜测,是不是老师在原学校表现不好?等等。
作为学校、学生及家长,则都希望留下或交流到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尤其是城镇一些原本师资资源比较好的学校,担心被“削峰填谷”,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
据了解,为了促进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浙江从津贴、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优评先等方面均做了一系列倾斜保障。为解除交流后“回不去”的后顾之忧,规定交流3年后经考核合格者,可以选择回原学校任教。
嘉善的试点,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了更好的学习拜师的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那么,它能否适合全省所有地区,充分发挥“鲶鱼效应”?
“大城市和我们小地方不同,很多资源集中在那里,教师交流有更大的困难,我们的办法放在杭州,不一定适用。”嘉善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柴国忠坦言。
同样,在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眼里,全省教师交流,重心是县域的城乡均衡,城区交流目前还不是重点。“所以这次杭州市上报上城区为教师交流试点区域时,教育厅要求追报一个县区域,最后定了桐庐。”
“城区教师交流应该难度小一些,不像城市到乡村,距离遥远,优秀老师往乡下调,不容易。所以我们更关注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均衡,更理解农村教育的难度。”
于永明说,嘉善经验适合绍兴、湖州、嘉兴;丽水、衢州等山区县,还有城区,则另需新范本。
教育均衡是目标,但在过程中,“择校热”难免“高烧”不退。2013年杭州市小学招生时,西湖区的文一街小学新生爆棚,而附近的九莲小学则生源不足。这样的现象,让均衡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更有家长,每年在开学时抱怨,如果杭州小学初中教育水平都差不多,也就不用挤破头盯牢有限的那么几所学校了。
“浙江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就是要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于永明说,教师交流,不能从单个学校或者教师的利益层面来评价,它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事,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公平理念角度出发。
“在起步时,我们不会力度太大,人数太多,给优质学校造成压力。不求一步到位,但方向明确。”于永明表示。
改变,或许正在发生。
而向来得风气之先的浙江已先行一步,自2013年下半年在全省23个县(市、区)组织开展义务教育教师有序流动制度试点。这项举措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的“择校热”?政策推行,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壁垒?
让教师流动起来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百姓的教育诉求从“有书读”进入到“读好书”阶段。而要实现“读好书”,首先就是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计29.8万多名,其中小学教师17.9万多名,初中教师11.8万多名。但我省城市与农村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教学水平、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推进教师校长交流是一个大课题、大任务。它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13年8月9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视频会议举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会上如此表示。
“这几年推行治理择校乱收费、小升初不考试,为什么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是学校差距大。而学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师资。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刘希平说。
哪些教师满足“流动”条件?“校长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者,应纳入流动范围;且县域内参加流动的骨干教师比例应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数量的15%。”浙江省教育厅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他们将在2013年12月底前交出教师流动试点方案。
蒋莉说,让教师流动起来,是一件好事。“一个老师在一个学校待一辈子,对老师来说,到底好不好,不好说。但如果让一群老师在一所学校一直待下去,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2008年起,上城区教师开始有序流动。“我们每年流动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4%—5%,比省厅规定的比例要大。”蒋莉说,但这种流动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充分尊重老师的意愿。
“这跟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一样,老师流动到哪所学校,是自己选的,学校愿不愿意接收,学校也是有发言权的。”蒋莉说,每个老师都会对自己的流动提前做一些规划,“不是说年限到了,就一定强制流动。我们要求每个老师,在为自己做职业规划时,心里就要盘算,我什么时候该动,动到什么样的学校去。我们要给老师一个更好的成长平台。”
蒋莉说,有些老师不愿意流动,可能是担心上班距离远了,不方便。“在一些区域面积大的地方,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顾虑,毕竟一交流就是几年,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划片区,相近几所学校划成一个片区,老师在片区内流动。”
据悉,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浙江省教育厅决定把该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评估以及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要求各设区市在2013年下半年选择1—2个县(市、区)组织开展试点,并于12月底前出台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办法,2014年在区域内全面组织实施。
嘉善探索先行
其实,为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这些年来我省不少地方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杭州的“名校集团化”,衢州等地的城乡共同体,台州的“中心校战略”等等。
不过,这些探索都还局限于体制内的管理模式改革,真正着眼于制度层面推进的,当属嘉善县建立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改革试点。
嘉善县位于沪浙接壤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硬件建设上,已经相对均衡完善。为了纵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嘉善县决定从教师入手。2011年,“嘉善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成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杨晓霞,原嘉善一中任课教师。在这所嘉善县数一数二的公立初中里,她是学校的中层干部、市学科带头人、省教坛新秀,对于下乡流动一事,她压根儿没想过。
“有一天,校长找到我,让我流动到硬件、教学水平、生源质量都相对薄弱的学校。坦诚说,挺惶恐的。担心教学难度加大,也害怕出了嘉善一中后会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影响。”杨晓霞说。
为了让教师打消这样的“惶恐”,主动接受“流动”,嘉善县首先在制度上进行保障:规定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中学高级职务时,必须具有3年农村任教经历;申报中级职称时须有2年农村任教经历。
此外,嘉善县还制定了激励政策,对于在农村任教的名师,其津贴标准提高到城镇名师的3倍;参与流动的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同时,嘉善县还在评职、评优、评先等多个方面,向在流动中做出成绩的教师倾斜。
一番斟酌后,杨晓霞同意了。2011年,她来到了嘉善五中。未曾想到,两年后,当初的决定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感动来自于农村孩子的朴实与勤奋。“他们并不比城市里的学生笨,只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相对差一些。我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学方式,既有数学思维层次教学,又有动手操作实践,尽可能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有趣起来。”一段时间下来,愿意听的学生多了,成绩好的学生也多了。
感动也来自教育局和学校的支持与认可。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并指派她担任学科负责人。2012学年,她听课就达106节,在促进其他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她自己的教学手段。
嘉善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在2012年12月举行的“第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中,嘉善“名师流动助推就近入学”获得优胜奖。 2013年,嘉善五中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上升了5%,这是在杨晓霞和其他老师努力下结出的“硕果”。
“鲶鱼效应”是否可行?
“推进教师校长交流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教师以及学生和学校的诸多利益。”在8月9日的视频会议上,刘希平厅长毫不避讳改革的难题。
作为教师,从熟悉的学校到不熟悉的学校,同事关系要重新适应;新去的学校有的可能路途要远一些,办学条件要差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弱一些,学校的社会认同度要低一些;甚至还要面对社会一些不知情的猜测,是不是老师在原学校表现不好?等等。
作为学校、学生及家长,则都希望留下或交流到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尤其是城镇一些原本师资资源比较好的学校,担心被“削峰填谷”,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
据了解,为了促进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浙江从津贴、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优评先等方面均做了一系列倾斜保障。为解除交流后“回不去”的后顾之忧,规定交流3年后经考核合格者,可以选择回原学校任教。
嘉善的试点,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了更好的学习拜师的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那么,它能否适合全省所有地区,充分发挥“鲶鱼效应”?
“大城市和我们小地方不同,很多资源集中在那里,教师交流有更大的困难,我们的办法放在杭州,不一定适用。”嘉善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柴国忠坦言。
同样,在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眼里,全省教师交流,重心是县域的城乡均衡,城区交流目前还不是重点。“所以这次杭州市上报上城区为教师交流试点区域时,教育厅要求追报一个县区域,最后定了桐庐。”
“城区教师交流应该难度小一些,不像城市到乡村,距离遥远,优秀老师往乡下调,不容易。所以我们更关注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均衡,更理解农村教育的难度。”
于永明说,嘉善经验适合绍兴、湖州、嘉兴;丽水、衢州等山区县,还有城区,则另需新范本。
教育均衡是目标,但在过程中,“择校热”难免“高烧”不退。2013年杭州市小学招生时,西湖区的文一街小学新生爆棚,而附近的九莲小学则生源不足。这样的现象,让均衡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更有家长,每年在开学时抱怨,如果杭州小学初中教育水平都差不多,也就不用挤破头盯牢有限的那么几所学校了。
“浙江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就是要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于永明说,教师交流,不能从单个学校或者教师的利益层面来评价,它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事,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公平理念角度出发。
“在起步时,我们不会力度太大,人数太多,给优质学校造成压力。不求一步到位,但方向明确。”于永明表示。
改变,或许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