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高校贫困生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高校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在心理方面也日渐“贫困”,然而仅仅从经济方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帮扶,实际作用并不大。因此,本文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干预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心理方面
第一,自卑情绪。和学校里其他生活无忧的学生相比,高校贫困生经济方面非常拮据,与其他同学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这使他们心理方面受到非常大的刺激,从而产生自卑情绪。第二,消极情绪。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常常遭受其他学生的嘲笑和挫折,长此以往,在对待学习、对待人生上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第三,焦虑情绪。高校贫困生的家庭条件很差,经济来源没有保证,这使得他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为生活来源、家庭状况甚至是就业等问题考虑,因而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2.行为方面
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高校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评价指标之一就是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贫困生的自尊心往往都比较强,由于经济方面原因,使得他们总是先自我否定,自己看轻自己,且比其他学生更多疑,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请教别人,长此以往,人际交往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二、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同样带给了高校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影响。特别是高校贫困生,他们不仅要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还要抽出一些精力来考虑生活费的问题,不仅如此,长时间的贫困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和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压力要高出许多。这种状况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特别容易产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还会走向歧途。
2.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缺陷
部分贫困生上学目的不端正,功利心较重。同时,贫困生大多数来自于落后地区,家庭文化程度较低,教学质量、学习环境、文化熏陶相对于其他学生较弱。大多数贫困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加之学习资源又极其匮乏,所以综合素质发展会受到较大的阻碍。
3.社会病态心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偏向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评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的社会关系也用金钱衡量,从而导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转为冷漠、势利。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断发展,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物质上的贫乏成为了贫困生心中最大的障碍。贫困生更加容易产生自卑以及自闭的心态,对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较弱,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或者做一些违法的事。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1.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高校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贫困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工作方法。例如,定期组织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检查,使贫困生熟知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而理性的观点。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情感支持功能
社会力量是帮助高校贫困生的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对贫困生的经济扶助,而是情感功能对贫困生的帮助。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力量的情感支持,让高校贫困生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心理方面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这会更加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和一些公司达成共识,给贫困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相应的报酬,改善经济条件,同时,还能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不仅如此,在实习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使他们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这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未来发展、高校总体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勇.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38.
[2]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心理方面
第一,自卑情绪。和学校里其他生活无忧的学生相比,高校贫困生经济方面非常拮据,与其他同学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这使他们心理方面受到非常大的刺激,从而产生自卑情绪。第二,消极情绪。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常常遭受其他学生的嘲笑和挫折,长此以往,在对待学习、对待人生上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第三,焦虑情绪。高校贫困生的家庭条件很差,经济来源没有保证,这使得他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为生活来源、家庭状况甚至是就业等问题考虑,因而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2.行为方面
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高校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评价指标之一就是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贫困生的自尊心往往都比较强,由于经济方面原因,使得他们总是先自我否定,自己看轻自己,且比其他学生更多疑,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请教别人,长此以往,人际交往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二、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同样带给了高校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影响。特别是高校贫困生,他们不仅要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还要抽出一些精力来考虑生活费的问题,不仅如此,长时间的贫困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和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压力要高出许多。这种状况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特别容易产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还会走向歧途。
2.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缺陷
部分贫困生上学目的不端正,功利心较重。同时,贫困生大多数来自于落后地区,家庭文化程度较低,教学质量、学习环境、文化熏陶相对于其他学生较弱。大多数贫困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加之学习资源又极其匮乏,所以综合素质发展会受到较大的阻碍。
3.社会病态心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偏向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评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的社会关系也用金钱衡量,从而导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转为冷漠、势利。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断发展,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物质上的贫乏成为了贫困生心中最大的障碍。贫困生更加容易产生自卑以及自闭的心态,对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较弱,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或者做一些违法的事。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1.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高校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贫困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工作方法。例如,定期组织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检查,使贫困生熟知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而理性的观点。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情感支持功能
社会力量是帮助高校贫困生的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对贫困生的经济扶助,而是情感功能对贫困生的帮助。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力量的情感支持,让高校贫困生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心理方面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这会更加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和一些公司达成共识,给贫困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相应的报酬,改善经济条件,同时,还能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不仅如此,在实习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使他们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这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未来发展、高校总体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勇. 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38.
[2]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