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规律,指导人们从事管理工作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对于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对《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目的是促使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更有实效,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管理学案例 教学探讨 增强效果
《管理学》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先导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也是一门学习与研究如何做人、做事和求知的素质教育课。各行各业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都具有共性,这些共同的普遍规律、原理和方法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管理学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科学性与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案例具有重大的意义,案例教学法能起到其他教学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教学传授知识的方法使用的是演绎推理,其逻辑起点是概念、理论,然后用实例和问题来论证,这种方法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工作经验,经常提的问题是:应该做什么?许多案例把诊断和最终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而且要给出行动方案。运用案例教学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的问题,不仅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真正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因而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法更加有效。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接触到管理实践,学生只有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采用案例教学以后,由于提供给学生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实际上等于进入了企业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一个条件,解决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不强。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本土的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为数不多,因而难以搜集,结果在选取案例时只能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往往负载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
(二)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使得案例教学脱离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法,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说得多,做得少,纸上谈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选材不精当、分析不透彻、点评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尚存在较多的局限。
案例教学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还是学生展示、锻炼自己思维和辩才的“舞台”。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时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对于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未紧扣案例作分析,答非所问,不能充当一个实践者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管理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因而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兴趣不大。此外,由于大班授课,很难满足案例教学30—50人的适宜规模,致使有的学生积极准备后没有机会发言,或者不认真准备也能“搭便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增强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案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凡是选作案例的素材,必须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书本所阐述的概念和原理,并以此为起点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如来自校园生活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校园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通常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深入地方企业,进行企业管理实践过程的考察和调研,把企业的经营实例引入课堂,丰富其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二)提高授课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学校应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以下思路当可借鉴:一是教师下基层、下企业,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覆盖面扩大到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这一领域,而不只是工业制造等技术类教师。因此,就要和企业主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教师本身注重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诸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案例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聘请知名教授传授案例教学经验和体会。三是系统的案例教学培训。对教师的案例教学培训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三)采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来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开展快乐游戏,寓教于乐。开展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管理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讲决策方法时,做“自我创新的‘头脑风暴’”游戏,让学生习惯于创造性思维,同时将游戏的规则告之他们,同学们按照游戏的基本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出回形针的用途。在游戏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头脑风暴法的原则、注意事项和优缺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并加以综合应用,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杰.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陶应虎.关于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97-98.
关键词: 管理学案例 教学探讨 增强效果
《管理学》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先导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也是一门学习与研究如何做人、做事和求知的素质教育课。各行各业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都具有共性,这些共同的普遍规律、原理和方法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管理学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科学性与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案例具有重大的意义,案例教学法能起到其他教学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教学传授知识的方法使用的是演绎推理,其逻辑起点是概念、理论,然后用实例和问题来论证,这种方法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工作经验,经常提的问题是:应该做什么?许多案例把诊断和最终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而且要给出行动方案。运用案例教学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的问题,不仅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真正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因而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法更加有效。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接触到管理实践,学生只有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采用案例教学以后,由于提供给学生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实际上等于进入了企业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一个条件,解决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不强。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本土的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为数不多,因而难以搜集,结果在选取案例时只能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往往负载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
(二)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使得案例教学脱离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法,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说得多,做得少,纸上谈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选材不精当、分析不透彻、点评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尚存在较多的局限。
案例教学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还是学生展示、锻炼自己思维和辩才的“舞台”。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时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对于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未紧扣案例作分析,答非所问,不能充当一个实践者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管理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因而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兴趣不大。此外,由于大班授课,很难满足案例教学30—50人的适宜规模,致使有的学生积极准备后没有机会发言,或者不认真准备也能“搭便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增强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案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凡是选作案例的素材,必须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书本所阐述的概念和原理,并以此为起点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如来自校园生活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校园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通常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深入地方企业,进行企业管理实践过程的考察和调研,把企业的经营实例引入课堂,丰富其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二)提高授课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学校应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以下思路当可借鉴:一是教师下基层、下企业,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覆盖面扩大到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这一领域,而不只是工业制造等技术类教师。因此,就要和企业主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教师本身注重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诸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案例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聘请知名教授传授案例教学经验和体会。三是系统的案例教学培训。对教师的案例教学培训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三)采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来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开展快乐游戏,寓教于乐。开展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管理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讲决策方法时,做“自我创新的‘头脑风暴’”游戏,让学生习惯于创造性思维,同时将游戏的规则告之他们,同学们按照游戏的基本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出回形针的用途。在游戏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头脑风暴法的原则、注意事项和优缺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并加以综合应用,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杰.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陶应虎.关于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