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些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他们平时爱读课外书,一部小说,一份杂志,乃至一张旧报纸,他们也百读不厌。这些学生往往在语文考试中,总能取得好成绩。尤其阅读分析题和作文总是高人一等,细细琢磨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我认为得益于他们的课外阅读。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阅读可以说是一种不带压力的阅读,但在阅读中能获得新信息、新知识,给阅读者带来了兴趣。课外阅读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也不需要在阅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其目的只是为了兴趣而读,为获得信息而读,也可能为了实用而读。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使阅读者有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既学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第二,课外阅读量大,范围广,知识多,使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开拓了眼界。课外阅读由于打破了课内阅读的条条框框,使大量的阅读成为可能。阅读的范围广了,获得的知识多了,既丰富了阅读者的课外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眼界。第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了知识,学得了说话的技巧,掌握了写作方法,培养了情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语文能力。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发现文字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文章结构的迥异,名家名篇各有所长。学生如果能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自然就能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正是由于课外阅读的三大特点,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也正是由于课外阅读学生积累了知识,拓展了思维,联系了生活,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学到了语文课中要求学到的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认同,但据我了解,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学生,更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机会要比城市学生少得多。首先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农民,一年到头很少读书看报,片面的认识,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就行,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因此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只强迫孩子学课本,做习题,孩子如果看看电视或者读读课外书,就要遭到责骂,更有甚者拳脚相见,迫使孩子不得沾课外书。其次是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少得可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再加上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题海战术,不重视课外阅读。再次是社会条件的限制,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这些条件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贫乏,口头表达没有文采。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要让农村的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外阅读指导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工作。
  那么,我们如何将课外阅读同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我认为: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条件,树立大语文观,这样才能将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可以从初中语文的六课时中抽出一到两课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第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成自觉阅读,现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第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学生如果只有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一本声情并茂,情节感人,语言精练的好书或片段,只走马观花的读读,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在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获,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过程是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把课外阅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把思想教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篇篇文章,而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表达作者的爱与恨、喜与忧、褒与贬的感情,这决定了教师以教文章为主的语文教学也一定要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也一定要重视孩子们思想教育。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教他们学知识,而且从知识中获取好的思想品质。就是把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作风,转化为师生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准确把握和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有效进行预设,及时生成,可以较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我就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谈几点体会:  首先、明确目标,重视预设。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预设时教师一定要清楚“该选择什么样的预设”和“为什么这样预设”两个
期刊
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任教十几年的教师,我经历了学生从勤奋蜕变到懒惰的过程,90年代末期大部分学生勤奋刻苦,有追求,学习主动性强,但随着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懒惰的学生反而越来越多,就我任教的学校来说,大部分学生行为懒散,作业匆匆了事,课堂昏昏欲睡,缺乏荣誉感。面对此情此景,老师们纷纷感慨,当代学生到底是怎么了?痛定思痛,我们不禁反思,造成学生懒惰的原因是什么,经过一番观察思考,我认为原因大致有如下
期刊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一个人有了好习惯,他就有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利息;一个人有了坏习惯,他就有一辈子都偿还不了的债务。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那么,语文学习应具备哪些好习惯呢?  一、注重小事,注重细节  1.良好的书写习惯。字如其人,要养成工工整整写字的好习惯。有些学生或家长没有认识到书写的重要性,认
期刊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出现了一种“个别学生逼着学,多数学生晕着学”的现象,据一项抽测表明,在中学的所有学科中最不愿意学的除了政治,下来就是语文了。因此,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就成了语文老师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教学艺术,它的
期刊
写作是出于内心的意向,以情感和语言来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活动。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很少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他们常常有畏难情绪,觉得无事可写,常有类似“作文作文,实在难人”的苦衷,因而在每单元的习作训练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在发展性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生活面狭窄、阅读面狭窄;造假现象严重;练笔时间少,文笔表达生硬……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表达矫揉造作,失
期刊
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生活,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我认为: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研究生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捕捉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对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拥抱生活,采集素材  1、留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搜集较典
期刊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必须在阅读方面让学生进行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再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对此进行具体化,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本文就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讨。  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生与生对话、生与师对话、不同文化对话的基础和保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作者及背景的介绍通常都放在导入新课后。很多时候讲到同一作品,每次都对作者生平、字、号、主要作品作详细介绍,这样的介绍对把握文本内容、理解主题、究竟起多大的作用,都不得而知。教师仅把此作为一个上课所必需的流程完成而已,好像不介绍,这节课就不完美。这是教者没有弄清楚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作者及背景资料是学生深入文本的一个梯子,那么何时拿出这把梯子,怎么用好这把梯子,笔者从以下三
期刊
自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沿海经济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民工,其中很多家长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导致大量留守学生的存在。在农村中学从教十多年了,农村中学生约50%属于这种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的体验,几多感叹,几分遗憾。  一、留守学生现状分类  留守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方面:优秀学生少,不思进取的学生多。学习自觉努力的少,没有家庭长监督,从起步开始就落后,跟不上教材,这是普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