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城头变换大王旗?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激烈的竞争将使三国时代迅速终结,通化在消费者中的绝对渗透率已经超过王朝,长城(华夏)直逼张裕。
  地方龙头:加大了市场推广的范围和力度。
  外国兵团:加紧了进入中国市场步伐。
  高端路线的文化牌,大众路线的健康牌成为打通中国市场的两张王牌。
  
  同质化是中国葡萄酒市场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细分市场、培养消费、刺激消费是葡萄酒生产厂家的必由之路。
  
  和国外葡萄酒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渗透率还很低,而在中国市场,葡萄酒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不及啤酒和白酒,因此,葡萄酒业被认为是中国酒业的朝阳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关税的进一步下调,国外的葡萄酒厂家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势必加剧市场竞争,不久的将来,中国葡萄酒的市场格局也许就会被改写。
  
  一、 消费者渗透率、重度消费者比例双低
  
  如果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是朝阳产业,那么它还处于朝阳升起的前夜。市场和消费者的培育,成为各葡萄酒厂家需要共同面对的最大问题。如图1所示,葡萄酒和白酒、啤酒一样,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逐年走低。
  就消费者饮用习惯而言,葡萄酒业还缺乏白酒和啤酒那样的习惯性饮用者。葡萄酒的消费者中浅尝辄止的轻度消费者比例偏高,这样的消费者构成不利于葡萄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见备注1)。
  消费者渗透率、重度消费者比例双低的现状成为葡萄酒业必须突破的一大障碍,中国葡萄酒业在像初生太阳般跃出地平线之前还需要一番努力,如何提高葡萄酒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如何培育一批有稳定饮用习惯的重度消费者,是葡萄酒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二、 霸主地位动摇,春秋战国时代来临
  
  葡萄酒市场一度有“三国鼎立,四分天下”的说法。“三国”是指张裕、长城、王朝,在全国500多家葡萄酒企业中,这三家的产量达到了51.2%;“四分天下”是指国有、集体、个体、外资企业都来参与市场竞争。
  虽然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容量偏小,但在2004年4月葡萄酒生产标准出台前,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却非常激烈。半葡萄汁酒打着葡萄酒的旗号抢占全汁葡萄酒的市场,假冒品牌酒争夺名牌葡萄酒的份额,进口洋葡萄酒和国产品牌共同逐鹿葡萄酒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葡萄酒的三国时代迅速终结,2004新生代CMMS数据表明,通化在消费者中的绝对渗透率已经超过王朝,长城(华夏)直逼张裕的霸主地位(见图2)。
  2004年对于葡萄酒业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种种波动将影响未来葡萄酒市场的格局。进口葡萄酒关税下调,洋葡萄酒市场平均价格下降了20%左右,由此带动了一轮降价波,葡萄酒业的利润率受到影响。7月1日半汁葡萄酒停止销售,留下的20亿元低价酒市场激起新的竞争。新天、云南红等地方性葡萄厂家加大了市场推广的范围和力度,外国兵团加紧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酒业集团的资本化运作增加……
  地方巨头是否会脱颖而出挑战全国霸主?新入市的洋名牌是否会抢走国产名牌的风头?激烈的竞争或许将会使明年的葡萄酒市场风云变幻,拉开葡萄酒春秋战国时代的序幕。
  
  三、 角逐高端,培养未来
  
  不久前,长城(华夏)在它占据最牢固的华南市场燃起了角逐高端葡萄酒的烽火。事实上,开始打造高端品牌走高端路线的葡萄酒厂家并不止长城(华夏)。龙头老大张裕、后起之秀新天等都在高端市场有所动作。高端市场的竞争有助于塑造个性鲜明的高端品牌,改变中国国产葡萄酒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状。
  专家认为,同质化是中国葡萄酒市场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细分市场、培养消费、刺激消费是葡萄酒生产厂家的必由之路。2004新生代CMMS数据表明,葡萄酒的消费者在男性、年龄25~34岁者、已婚者、大学以上教育程度者中渗透率更高。对葡萄酒的消费者研究还表明,葡萄酒的渗透率与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葡萄酒的渗透率越高。这一点在”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H3)中得到印证,调查表明,在18到45岁的高消费、高学历、高感度人群(即新富)中,21.6%的人会在家中常备100元以上的高档葡萄酒,而常备高档白酒的人不到10%。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富人群高档葡萄酒消费者的特征,下面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了分析(见表1)。
  对生活形态的分析表明,家中常备高档葡萄酒和不常备高档葡萄酒的新富在“健康观”、“兴趣爱好”、“工作成就观”以及“生活观”上都有显著差异。家中常备高档葡萄酒者更注重生活质量,更有品味,更追求自我价值,更有影响力,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高档葡萄酒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健康,更重要的是葡萄酒的文化蕴涵。
  针对葡萄酒消费者的特征,生产厂家至少需要打两张牌,一张是走高端路线的文化牌,通过增强品牌情感性属性给品牌注入浓郁的葡萄酒文化,吸引高学历、高消费、高感度的新富,培养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并通过这群人影响更广泛的群体;另一张牌是走大众路线的健康牌,通过葡萄酒健康饮品的反复诉求,吸引注重健康的群体,培养潜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通过历年调查的分析发现,18~24岁年龄段的轻度消费者有所增加,这表明年轻的族群对葡萄酒的兴趣在增加。富有远见的葡萄酒生产厂家不能忽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葡萄酒投资是长线投资,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注意对大学生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加强品牌传播,在大学生品牌观形成之际影响他们,在培养品牌忠诚消费者上将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可以预见,群雄纷争后脱颖而出的才是真正的品牌领导者。
  
  备注1:轻度消费者半年饮用量在1瓶及以下;中度消费者半年饮用量为2~6瓶;重度消费者半年饮用量在7瓶以上。
其他文献
  
期刊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中国品牌。  在这块土地上,  总有一些品牌赢得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尊敬;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实业者不断超越自己。  品牌影响生活,品牌影响中国。    品牌成就力量 价值影响生存    一个发展中的中国,有足够的优势品牌崛起是其管理能力上升的标志,也是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指标。  《成功营销》关注中国市场的品牌变迁,探寻竞争背后的发展逻辑。然而在市场份额、成长指数、消费者满
期刊
“高清平板”的突飞猛进给中国彩电业带来两大变局:一是中国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崛起,成为主导全球彩电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二是国内彩电品牌因为对高清平板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差异而带来的市场格局重新划分。  翻盘。  用这两个字来形容2004年本土家电品牌  在高端电视市场的表现再恰当不过。  近日,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基祥披露,根据他们的监测数据,2004年10月,本土家电品牌在高端电
期刊
国产品牌:大众市场占有率高,高端市场表现不佳。   国际品牌:对高学历,高消费和高感度的人群更具有吸引力。   国际一线品牌之间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挤压了国内品牌的发展空间。    笔记本电脑市场总体需求旺盛,预购比例达到城市居民家庭总体的1%,也就是在30座被调查的城市居民家庭中,每年将有25万普通家庭有笔记本电脑的预购需求。    2004年初,笔记本电脑一线厂商东芝、联想和
期刊
日系品牌: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多年经营形成的良好口碑以及巨大的广告投入使得日系品牌优势地位得以延续。   欧美巨头: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形象,欲打破日系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地位。但欧美品牌产品线相对薄弱。
期刊
国际品牌:与国外汽车品牌之间长期进行终端联盟合作,在竞争中占据了相对优势。  国产品牌:销售终端对消费者的引导,必将成为突破洋品牌重围的重要一环,而其产品功效的细分,更是国际品牌无法比拟的。  几乎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石油公司,都将润滑油作为其最具品牌效应的主力产品。外国石油大亨与经销商的纷纷进入,使得中国润滑油市场又添变数。  洋品牌与国产品牌、中央军团与地方军团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润滑
期刊
从2004年12月11日起,直至中国入世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为止,我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后WTO时代意味着更多的贸易摩擦、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全面取消。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后过渡期的市场开放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三年。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较量将更加惨烈。  值此时刻,《成功营销》杂志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再度联手,发布“2004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  一年前,
期刊
中国3G的发展特点,是普及化和高级化同时进行的,所以国产手机厂商将有很大的机会。  在2G和2.5G时代,国产手机属于后来者,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国产手机能否踏上最快的市场节拍?    深入参与产业链合作    目前看来,从“单纯制造”到“供应链分工服务”将是中国手机企业可行的壮大之路, 手机定制和数据增值服务将是国产手机发展的方向。  谢麟振(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国产手机企业应该高度重
期刊
针对成熟市场的概念和产品被推向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产品和市场错位,直接造成了柯达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早期建立起来的优势丧失。面对日益蓬勃的中国市场,面对已取得霸主地位的日系品牌,柯达如何重整旧河山?    在数码相机领域,柯达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28年前,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28年来,柯达拥有最多的数码成像专利技术;20世纪80年代,柯达数码相机最早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直到
期刊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寡头垄断地位。  股份商业银行:服务是冲出重围的关键点。  外资银行:雷声大,雨点小。  银行卡市场呈现需求多样化,产品(服务)同质化、竞争日渐激烈的特点,寻求到各自的细分市场成为分得一杯羹的关键。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股份商业银行的迅猛发展,垄断的链条被逐渐腐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1985年,为了推进货币电子化,吸收存款,我国引入银行卡。  在1993年之前,“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