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醒脾养儿颗粒配合捏积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患儿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28例患儿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治疗组29例患儿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配合捏积治疗,对比两组小儿厌食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体重水平、食欲改善时间及治疗有效性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患儿实施醒脾养儿颗粒配合捏积治疗的疗效明显,利于患儿食欲及营养状态的提升。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捏积;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189-002
小儿厌食主要是指长时间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的多发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现象,在儿科属于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现阶段小儿厌食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改善患儿机体状态,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分析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捏积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小儿厌食患儿57例进行了治疗对比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小兒厌食患儿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3例,最大年龄11岁,最小年龄2岁,均值为(5.41±3.26)岁;治疗组29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2例,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2岁,均值为(5.42±3.33)岁。对照组与治疗组小儿厌食患儿之间对比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对比。
1.2方法给予对照组28例患儿实施常规西药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给予3岁以内患儿半支健胃消食口服液进行治疗(3次/d),给予3岁以上患儿1支进行治疗(2次/d),针对6岁以内患儿实施每天l包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进行治疗,2次/d,连续治疗一个月。给予治疗组29例患儿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配合捏积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给予2岁以内患儿实施2包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2次/d,给予2-6岁患儿实施每次2包颗粒治疗,3次/d,针对7岁以上患儿实施每次3包颗粒,2次/d,连续治疗一个月。此外,对患儿实施捏积的方式干预治疗,选择夹脊穴,在调节好室内温度后,暴露患儿整个背部,采用半俯卧位的方式指导患儿放松,对脊背正中线进行捏积,首先轻轻按揉患儿背部,放松背部肌肉,自患儿骶尾部长强穴着手,利用双手拇指指腹夹持肌肤,用力将皮肤提起后利用食指与中指向后捻动,用拇指向前推行,从下自上持续性对皮肤进行夹提,直至颈部为止,连续重复3次,每天3次,注意捏积过程中把握力度及捏积时间,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体重水平、食欲改善时间及治疗有效性等差异。治疗有效标准:患儿体重处于该年龄阶段内正常范围,症状消失,食欲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若P<0.05代表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为71.43%(20/28),治疗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为93.10%(27/29),两组相比:x2值=4.63,P值=0.03;两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体重水平、食欲改善时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中医表明,小儿厌食主要是由于脾胃不和引起的,久而久之导致脾胃失运,气滞消瘦,在脏腑内脾胃失调,脾胃失调后影响患儿食欲甚至身心健康。有效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患儿机体营养水平的提高,促进患儿正常成长发育。中医认为针对小儿厌食患儿一般以调节脾胃功能、扶正运化为主,醒脾养儿颗粒主要是由中药毛大丁草、蜘蛛香、山栀茶、一点红等中药组成,具有安神醒脾、养血开胃、促进消化及消除湿积等治疗效果,一般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面色苍白、疲惫无力及儿童厌食等症状。加上中医治疗中的捏积治疗促进脾胃运化及消化,振奋患儿阳气,达到调和气血、补正元气及疏通经脉的治疗效果,治疗方式安全性高,两种中医治疗方式联合运用能显著改善患儿食欲、临床厌食症状及体重水平,降低患儿中医症状积分,促进患儿康复及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患儿实施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捏积治疗的疗效明显,促进患儿正常成长发育,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捏积;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189-002
小儿厌食主要是指长时间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的多发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现象,在儿科属于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现阶段小儿厌食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改善患儿机体状态,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分析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捏积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小儿厌食患儿57例进行了治疗对比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小兒厌食患儿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3例,最大年龄11岁,最小年龄2岁,均值为(5.41±3.26)岁;治疗组29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2例,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2岁,均值为(5.42±3.33)岁。对照组与治疗组小儿厌食患儿之间对比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对比。
1.2方法给予对照组28例患儿实施常规西药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给予3岁以内患儿半支健胃消食口服液进行治疗(3次/d),给予3岁以上患儿1支进行治疗(2次/d),针对6岁以内患儿实施每天l包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进行治疗,2次/d,连续治疗一个月。给予治疗组29例患儿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配合捏积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给予2岁以内患儿实施2包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2次/d,给予2-6岁患儿实施每次2包颗粒治疗,3次/d,针对7岁以上患儿实施每次3包颗粒,2次/d,连续治疗一个月。此外,对患儿实施捏积的方式干预治疗,选择夹脊穴,在调节好室内温度后,暴露患儿整个背部,采用半俯卧位的方式指导患儿放松,对脊背正中线进行捏积,首先轻轻按揉患儿背部,放松背部肌肉,自患儿骶尾部长强穴着手,利用双手拇指指腹夹持肌肤,用力将皮肤提起后利用食指与中指向后捻动,用拇指向前推行,从下自上持续性对皮肤进行夹提,直至颈部为止,连续重复3次,每天3次,注意捏积过程中把握力度及捏积时间,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体重水平、食欲改善时间及治疗有效性等差异。治疗有效标准:患儿体重处于该年龄阶段内正常范围,症状消失,食欲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若P<0.05代表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为71.43%(20/28),治疗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为93.10%(27/29),两组相比:x2值=4.63,P值=0.03;两组小儿厌食患儿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体重水平、食欲改善时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中医表明,小儿厌食主要是由于脾胃不和引起的,久而久之导致脾胃失运,气滞消瘦,在脏腑内脾胃失调,脾胃失调后影响患儿食欲甚至身心健康。有效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患儿机体营养水平的提高,促进患儿正常成长发育。中医认为针对小儿厌食患儿一般以调节脾胃功能、扶正运化为主,醒脾养儿颗粒主要是由中药毛大丁草、蜘蛛香、山栀茶、一点红等中药组成,具有安神醒脾、养血开胃、促进消化及消除湿积等治疗效果,一般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面色苍白、疲惫无力及儿童厌食等症状。加上中医治疗中的捏积治疗促进脾胃运化及消化,振奋患儿阳气,达到调和气血、补正元气及疏通经脉的治疗效果,治疗方式安全性高,两种中医治疗方式联合运用能显著改善患儿食欲、临床厌食症状及体重水平,降低患儿中医症状积分,促进患儿康复及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患儿实施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捏积治疗的疗效明显,促进患儿正常成长发育,建议临床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