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本文对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研究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使今后能以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科学思维方法;社会保障
前言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解析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风险普遍存在,各国政府必然要建立起一种风险分担的制度,分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当下各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分散人们的社会风险。我们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时,应用科学思维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从科学思维方法的类别入手,讨论其在社会保障研究中的运用。
1科学思维的概念
科学思维指研究主体在科研领域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极富创造性,要求活动主体以确定、清晰、符合逻辑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通过对概念、命题在思维中的组合,逻辑性地推导出新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允许活动主体在研究材料尚不完备或逻辑思维中断时,通过联想、灵感、直觉等非逻辑的跃迁而获得新认识。
2科学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研究中的运用
2.1逻辑方法的运用
逻辑方法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组。
2.1.1比较与分类
比较法指区别事物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逻辑方法。使用比较法时,一是要有可比性,以社会保障研究为例,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都是国家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的顶层设计,但两者运行机制不同,前者是以个人贡献为前提,针对有劳动收入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后者针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无人抚养等造成基本生活不能满足的人;又如要研究社会保障的风险分散能力,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有风险共担性质,后者是政府的普惠福利而不体现风险分担功能,所以两者不能使用比较法来评价。二要比较事物本质属性,如比较北京和天津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效果,就不能拿建成数量比较,因为政策的本质效果体现在保障了多少真正符合申请规定的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
分类法指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分为不同类型的逻辑方法,有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现象分类是根据事物外部联系、特征的分类,本质分类是根据事物内在特征的分类。研究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时可用分类法,按国家、社会、个人等主体在制度中做贡献的程度,以及制度运作方式,将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险型、商业保险型四类,作为社会科学,按现象还是本质分类值得深入探讨。
2.1.2归纳与演绎
归纳法指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前者是考察某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做出概括推理的思维方法;后者根据同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做出概括。如研究某地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现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分散性,并不是每一位乞讨者都会接受作为研究对象,所以该研究应使用不完全归纳法,针对具体情况,使用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对部分人员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活现状,然后对该地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现状作一般结论。
演绎法指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事物的一般性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只要大小前提真实,推理的形式和过程合乎逻辑原则,就能引出可靠结论。以疾病风险防范为例,大前提是人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可以防范,小前提是疾病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风险,结论是疾病风险可以防范。如社会救助最初只用在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如生活救助,然而有些人虽然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满足,但有重病却没钱医治,就应该对这部分社会成员进行医疗救助。另有司法救助、教育救助等,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3分析与综合
分析法指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阶段并分别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以我国基本医保体系为例,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针对不同对象而建立,所以研究我国的基本医保时,必须从保障对象入手进行分类研究。另有公务员医疗补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因此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分散的,必须对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理清各分支的运作方式、特点,才能达到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整体的深刻认识。
综合法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阶段的认识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大病保险为例,目前的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人,但是城镇职工大病保险作为补充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等差别较大,在研究大病保险制度时,有条件的地方应探索建立覆盖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全面了解其内在关系,探索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
2.2非逻辑方法的运用
科学活动也用到想象、灵感、直觉等方法,鉴于这些方法不受固定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则的约束,有较大的思维自由度,可统称为非逻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经验或感性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后在思维中创造出新形象,引起新猜想的思维活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学者提出了养老金双轨制、养老制度碎片化等直观说法,用"双轨"来阐述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问题,用"碎片化"引出了我国养老金制度是否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制度研究,对材料加工后形成形象化的信息再进行表述,是想象方法的运用。
2.2.2直觉
直觉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新事物、现象不受常规逻辑规则、程序的约束,直接领悟其本质的思维方法。近年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是社会保障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满足这类群体的需求,从表面上看,他们缺少家庭支持,老人没有子女照顾,父母不在儿童身边,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或老人的子女离世,然而依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人的年龄结构来看,这些现象是因为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数量呈现不足趋势。目前,"放开二胎"政策已经在各省陆续出台,这正是学者对上述社会问题做出了最初的直觉判断,预测发展趋势,才进行了包含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提出的新政策。
2.2.3灵感
灵感是指在某因素的诱发下对曾经反复探索而无解的问题出现的顿悟并得出答案的思维现象。社会保障非自然学科,灵感的作用似乎不大,但是以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为例,选择何种投资方式来获取最大收益,如何突破制度枷锁化解养老金空账运行的弊端等都需要决策者思考答案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答案的产生需要灵感来触发思维火花,找到解决新思路。若离开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探索实践积累,任何灵感都不可能产生,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保障增值问题,必然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实践。
3小结
逻辑思维不是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人们也认识到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在科研中的作用,随着近期推迟退休年龄的消息传来,社会保障的研究持续升温,我们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或其他问题时,要善于使用科学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地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光华,邱家明.自然辩证法概论:加工科学事实的方法[M].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45-158.
[2]雷毅,李正风等.自然辩证法:案例与思考_风险社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220.
[3]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2012]2605号.2012.8.24.
关键词:科学思维方法;社会保障
前言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解析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风险普遍存在,各国政府必然要建立起一种风险分担的制度,分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当下各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分散人们的社会风险。我们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时,应用科学思维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从科学思维方法的类别入手,讨论其在社会保障研究中的运用。
1科学思维的概念
科学思维指研究主体在科研领域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极富创造性,要求活动主体以确定、清晰、符合逻辑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通过对概念、命题在思维中的组合,逻辑性地推导出新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允许活动主体在研究材料尚不完备或逻辑思维中断时,通过联想、灵感、直觉等非逻辑的跃迁而获得新认识。
2科学思维方法在社会保障研究中的运用
2.1逻辑方法的运用
逻辑方法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组。
2.1.1比较与分类
比较法指区别事物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逻辑方法。使用比较法时,一是要有可比性,以社会保障研究为例,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都是国家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的顶层设计,但两者运行机制不同,前者是以个人贡献为前提,针对有劳动收入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后者针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无人抚养等造成基本生活不能满足的人;又如要研究社会保障的风险分散能力,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有风险共担性质,后者是政府的普惠福利而不体现风险分担功能,所以两者不能使用比较法来评价。二要比较事物本质属性,如比较北京和天津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效果,就不能拿建成数量比较,因为政策的本质效果体现在保障了多少真正符合申请规定的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
分类法指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分为不同类型的逻辑方法,有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现象分类是根据事物外部联系、特征的分类,本质分类是根据事物内在特征的分类。研究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时可用分类法,按国家、社会、个人等主体在制度中做贡献的程度,以及制度运作方式,将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险型、商业保险型四类,作为社会科学,按现象还是本质分类值得深入探讨。
2.1.2归纳与演绎
归纳法指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前者是考察某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做出概括推理的思维方法;后者根据同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做出概括。如研究某地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现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分散性,并不是每一位乞讨者都会接受作为研究对象,所以该研究应使用不完全归纳法,针对具体情况,使用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对部分人员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活现状,然后对该地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现状作一般结论。
演绎法指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事物的一般性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只要大小前提真实,推理的形式和过程合乎逻辑原则,就能引出可靠结论。以疾病风险防范为例,大前提是人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可以防范,小前提是疾病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风险,结论是疾病风险可以防范。如社会救助最初只用在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如生活救助,然而有些人虽然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满足,但有重病却没钱医治,就应该对这部分社会成员进行医疗救助。另有司法救助、教育救助等,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3分析与综合
分析法指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阶段并分别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以我国基本医保体系为例,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针对不同对象而建立,所以研究我国的基本医保时,必须从保障对象入手进行分类研究。另有公务员医疗补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因此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分散的,必须对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理清各分支的运作方式、特点,才能达到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整体的深刻认识。
综合法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阶段的认识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大病保险为例,目前的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人,但是城镇职工大病保险作为补充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等差别较大,在研究大病保险制度时,有条件的地方应探索建立覆盖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全面了解其内在关系,探索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
2.2非逻辑方法的运用
科学活动也用到想象、灵感、直觉等方法,鉴于这些方法不受固定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则的约束,有较大的思维自由度,可统称为非逻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经验或感性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后在思维中创造出新形象,引起新猜想的思维活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学者提出了养老金双轨制、养老制度碎片化等直观说法,用"双轨"来阐述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问题,用"碎片化"引出了我国养老金制度是否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制度研究,对材料加工后形成形象化的信息再进行表述,是想象方法的运用。
2.2.2直觉
直觉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新事物、现象不受常规逻辑规则、程序的约束,直接领悟其本质的思维方法。近年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是社会保障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满足这类群体的需求,从表面上看,他们缺少家庭支持,老人没有子女照顾,父母不在儿童身边,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或老人的子女离世,然而依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人的年龄结构来看,这些现象是因为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数量呈现不足趋势。目前,"放开二胎"政策已经在各省陆续出台,这正是学者对上述社会问题做出了最初的直觉判断,预测发展趋势,才进行了包含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提出的新政策。
2.2.3灵感
灵感是指在某因素的诱发下对曾经反复探索而无解的问题出现的顿悟并得出答案的思维现象。社会保障非自然学科,灵感的作用似乎不大,但是以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为例,选择何种投资方式来获取最大收益,如何突破制度枷锁化解养老金空账运行的弊端等都需要决策者思考答案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答案的产生需要灵感来触发思维火花,找到解决新思路。若离开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探索实践积累,任何灵感都不可能产生,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保障增值问题,必然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实践。
3小结
逻辑思维不是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人们也认识到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在科研中的作用,随着近期推迟退休年龄的消息传来,社会保障的研究持续升温,我们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或其他问题时,要善于使用科学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地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光华,邱家明.自然辩证法概论:加工科学事实的方法[M].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45-158.
[2]雷毅,李正风等.自然辩证法:案例与思考_风险社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220.
[3]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2012]2605号.201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