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话语霸权的生成路径及逻辑矛盾批判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世价值”话语霸权批判必须超越概念批判走向现实批判.“普世价值”话语自诩的宇宙普遍法则、西方文明绝对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终极性等逻辑预设,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媒介、军事等力量的结合获得霸权地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普世价值”话语在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形式平等与事实不平等、理性自由与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理论逻辑的贯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证明了“普世价值”话语的虚幻性、历史局限性和非现实性.消解“普世价值”话语霸权,要清醒地认知其危害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坐标,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证伪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普世性和唯一性,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我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一词的出现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由概念发展为一种学说和理论,最后成为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列宁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涉的不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直接对话,而是青年黑格尔派集体参与的由“费尔巴哈批判”引发的大论战.这场论战的主角是施蒂纳.只有在继承和超越了施蒂纳而非已经被施蒂纳批判的费尔巴哈之后,青年马克思才获得其“新世界观”.施蒂纳的权力学说展现了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本体论,帮助马克思形成“对象性活动”的世界观;施蒂纳揭示了人道主义与 自由主义之间的内在一致,促成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的论断.然而,从新唯物主义的视野回看,施蒂纳的“唯一者”仍然是一个缺乏社会历史内涵的幽灵式存在,他的利己
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奋斗中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包含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探索史和学习史.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从多种途径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信仰;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的先进分子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学习团体基础上成立的党的早期组织对党的创建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对系统化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制度基础.本文试图从学习史的角度回溯其信仰发生的历史起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