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激励到位,才能驱动创新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pojiemim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日前率先推出落实科创体制改革精神的地方细则,其中明确政府所属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将下放到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也将提高到70%以上。
  这一大胆创新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在此之前,由于我国科研力量大量集中在国有部门,而国有部门的科研活动又长期面临激励不足、激励失范等体制性障碍,结果就是: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已连年实现大幅度增长,但其投入/产出比却很值得怀疑。譬如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最重要的环节,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则仅有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如此低的成果转化率,显然难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必须先行从科创体制机制入手,解决好科研创新本身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激励机制这一核心领域,勇于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
  人的行为通常是特定激励、约束机制下的产物。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一般岗位上,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潜能则可以发挥出80%左右。由此可见,有效的激励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核心变量。
  科研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导致其比一般岗位工作更需要激励配套。因为创新活动可以简要归纳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隐性知识不仅重要,而且只可能存在于科研人员个体头脑中。因此,如果仅依据较易观测且基本归属于单位的显性知识,对创新活动进行评价并对创新成果进行切分,那么在微观上,必然会抑制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与活力;同时在宏观上,也会因为缺乏微观基础而导致创新活动无法耦合为理想中的“扩展秩序”。
  这种激励机制对科技创新乃至一国兴衰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英国科技比较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提出过极为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其后学人们针对这一疑问,给出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精彩解答,而其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接近于共识的一项,无疑还是古代中国未能如西欧那样,发展出一整套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系与市场规则,激励行为人因为确信的利益回报而积极投身发明创造。
  科研人员也是人,他们的劳动需要得到足够尊重与恰当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希望并且相信,这一论述当能推动以激励为核心的科创体制及其相关体制加速变革、深刻变革。
其他文献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并根据得到的信息做出正确反应的过程。从选择项目,开店选址,到制订营销方案,扩张计划,每一步都要求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你是否具备了足够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对隐藏在各种表象背后的信息真相的判断水平?不妨尝试做一下下面的测试。  在下面的测试中,有一个故事,一份题目,和一份参考答案,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
时近年底,来自证监会、交易所的多位高管密集表态,未来时期将重点推进股市退市制度改革。市场预计,明年该项改革任务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  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育支持优秀企业发展壮大,而一个无法实现“劣汰”的市场,则必然难以促进“优胜”。此前中国A股市场,长期执行几乎全世界最严格的发审程序,但A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在层层“优选”下远远达不到预期水平,股市表现与同期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态势更是严重背离,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通过对比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其中经济总量排名前5的省份,去年GDP增速全部达到8%或以上,而西部、东北不少省份则出现不同程度增速放缓,与经济大省差距进一步拉大。  上述现象与此前一度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背后机理有所背离。中国长期存在且较为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原本已开始在经济规律与政策导向双重作用下逐渐收敛并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