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金器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统治阶级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创造出不少精美绝伦的佳作。明清时期,我国的金器制作得到极大发展。明代在宫廷设立了银作局,清代则设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帝后贵族制作金银器。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明清时期金器工艺繁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皇家化”成为明清时期金器的主流。
金工细作 纯金金器
最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器当属出土于定陵中的金翼善冠。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这件著名的金翼善冠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无损的中国古代帝王金冠。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等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后山部分是采用,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丝,码丝焊接等方法,此冠结构巧妙,编织紧密,虽以纯金制成,但薄如轻纱,玲珑剔透,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制作的各种工艺如铸造锤揲掐丝 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代表皇权的龙纹和凤纹得到空前发展,此外还有瑞兽纹双鱼纹等。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该盘在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图3)
装饰品是明清金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类,这件簪花金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二只鸳鸯立于荷口寸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均是文人常用之物:剪、袋、剑、罐、盒、瓶。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必。双鱼金饰采用浇铸、錾刻、焊接等技法制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寓意吉祥(图4)。
在明代出土的金饰中,以明宪宗成化帝的宠妃万贵妃之父的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金饰品最为精美。在其墓中出土的一对簪花金凤簪,头簪的原意是连缀,用于束发或将冠帽别在头发上。簪后来成为妇女头上的装饰品。后妃们“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喜以满头金玉为荣耀。这对簪子簪柄扁尖,簪头一只飞凤立于祥云之上,伸展双翅,凤尾细长向后漂浮,上面錾刻着细密的麦穗纹(图5、图6)
清代的金饰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巧。这件双鱼金饰采用浇铸、錾刻、焊接等技法制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寓意吉祥。这些配饰小巧玲珑,寓意深刻,工精质美,耐人玩赏(图7)。
巧夺天工 嵌宝石金器
明代皇帝对于珠宝的搜求相当热衷,在明神宗朱翊钧皇帝时达到顶峰。在其亲政后不久,为求得宝石,竟破天荒地规定了《钦降宝石式样》,命令富商大贾如式为他采办。据统计,自万历十年至万历二十八年,为采买珠宝每年要付银120多万两,相当于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神宗死后,大量珠宝被随葬入定陵,1958年发掘定陵之时,这些珠宝又重见天日,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件在定陵中出土的镶珠宝三棱形金带饰就是其中的珍品。带饰的底部为三菱形和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灵芝形圆钮。正中镶嵌猫眼石,四周装饰红,绿宝石及珍珠。此猫眼石晶莹灵动,为世间罕见之奇珍(图8)。
日月神宗对于镶嵌宝石的金器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在首都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金爵,为其生前的御用酒器。金爵腹壁刻浅浮雕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平錾线条流畅潇洒,自然优美。内壁镶了一层极薄的金箔,光亮平滑,便于使用。中心立柱满饰如意云头,插入阳錾宝瓶中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金爵与金托设计构思十分巧妙,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强烈的稳定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9)。
在众多的嵌宝石金器中,笔者最喜欢这件嵌宝石桃形金杯,此杯将珠宝与金器巧妙结合。杯体为剖开的半个仙桃,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全器构思精巧,制作考究、红、蓝、黄三色相互辉映,给本来因缺少纹样而略显单调的器物增添了富丽的效果,显得华美而不失情趣(图10)。
明清时期的金首饰把金、银、珍珠、宝石等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饰品绚丽多姿、豪华精美的风采。在万贵妇之父的墓葬中,有一件嵌宝石葵花型金簪,分三层纹饰,采用锤、拉丝、盘烧、錾刻、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技法制成;花瓣是用纤细如丝的金丝盘绕而成,均匀厚重,中心镶嵌的黄色碧玺晶莹剔透,周围环绕着16颗红兰宝石,三色宝石交相辉映,更展示出金簪的华丽富贵。明代金饰品追求纤细、豪华,实用的风格,与当时宫廷内后妃们的服装,发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图11)(图12)。
金皮玉骨 镶玉金器
在2008年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带动下,“金镶玉”饰品成为时尚的新宠。“金镶玉”的诞生与传国玉玺和氏璧有关。所谓“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玉就是和氏璧,它被作为传国玉玺,到王莽篡权,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王莽无奈,只有让工匠将黄金补足玉玺摔掉的一角。从此,金镶玉成了和氏璧的代称。
金镶玉工艺,在汉代以前就有,中国人爱玉,将之比喻为君子。而金与玉的结合,被认为是富贵,完美的象征,所谓“金玉良缘”。但金与玉镶嵌在一起,并不简单。在玉石表面刻槽很难,金丝又太软,很容易脱落。古人说有眼不识金镶玉,也延伸为这个工艺看上去不起眼,但做起来难度很大,不是行家看不出好来。要把金丝镶嵌到玉石里,使两者浑然一体。做金镶玉,最难的是金和玉的结合。玉石质地坚硬,开出槽后,黄金既要和槽口齐平,摸上去没有明显的凹凸感,同时,金丝还要能在玉石中长期保存,不能一碰就脱丝。清代乾隆皇帝爱玉,非常喜欢金镶玉工艺的器具。在这一时期,金镶玉工艺发展到历史最高峰,以后渐渐衰退。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数百年前的金玉文物依然散发着时尚的光芒。在定陵出土文物中有一件云龙纹金酒注,通体沙地、盖、颈、腹、把、流、高圈足上满錾如意云纹,赶珠龙纹、海水江崖纹等,盖上嵌玉镶宝,以金链与把相系,腹部两侧嵌白玉镂雕盘龙,把内外錾刻灵芝牡丹花纹。该器出自万历棺内,造型端庄华贵,堪称明代金镶玉代表作(图13)。累丝龙纹金玉碗是将金与玉完美结合的代表。弧面形金盖,与白玉碗子母扣合,顶部为嵌红宝石莲花形钮,盖面为三层阶梯状,以镂空云纹为地,饰赶珠龙纹,托盘亦饰云纹与赶珠龙纹。整器构思巧妙,造型规整,纹饰繁复,尽显帝王用器之豪华(图14)。
累丝嵌玉双龙戏珠项圈是在清末重臣荣禄墓中出土的,全器以金为皮,以玉为骨,以金裹玉,形成黄白相间的效果。玉骨8条,或以金嵌宝(嵌物脱落)相隔,或以龙首相隔。主体纹饰龙的刻画最为生动,戏珠龙张口拱珠,双目圆睁、角、发向后;边饰层次多,构图多样,繁复。全器运用了范铸、錾花,累丝,掐丝、炸珠、焊接、镶嵌等诸多工艺,复杂而细腻。(图15)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悉尼歌剧院设计者约翰·乌特松曾经说过,经典的艺术设计能历经时代的考验而经久不衰,精工细作才能实现对质量的顶级追求;真正的创新要比一时的潮流更能抗拒时间的迁移。每个时代的文物精品在当时都是最为时尚的。这些曾经时尚的精美金饰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具有动人心魄的美。
金工细作 纯金金器
最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器当属出土于定陵中的金翼善冠。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这件著名的金翼善冠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无损的中国古代帝王金冠。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等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后山部分是采用,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丝,码丝焊接等方法,此冠结构巧妙,编织紧密,虽以纯金制成,但薄如轻纱,玲珑剔透,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制作的各种工艺如铸造锤揲掐丝 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代表皇权的龙纹和凤纹得到空前发展,此外还有瑞兽纹双鱼纹等。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该盘在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图3)
装饰品是明清金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类,这件簪花金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二只鸳鸯立于荷口寸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均是文人常用之物:剪、袋、剑、罐、盒、瓶。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必。双鱼金饰采用浇铸、錾刻、焊接等技法制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寓意吉祥(图4)。
在明代出土的金饰中,以明宪宗成化帝的宠妃万贵妃之父的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金饰品最为精美。在其墓中出土的一对簪花金凤簪,头簪的原意是连缀,用于束发或将冠帽别在头发上。簪后来成为妇女头上的装饰品。后妃们“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喜以满头金玉为荣耀。这对簪子簪柄扁尖,簪头一只飞凤立于祥云之上,伸展双翅,凤尾细长向后漂浮,上面錾刻着细密的麦穗纹(图5、图6)
清代的金饰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巧。这件双鱼金饰采用浇铸、錾刻、焊接等技法制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寓意吉祥。这些配饰小巧玲珑,寓意深刻,工精质美,耐人玩赏(图7)。
巧夺天工 嵌宝石金器
明代皇帝对于珠宝的搜求相当热衷,在明神宗朱翊钧皇帝时达到顶峰。在其亲政后不久,为求得宝石,竟破天荒地规定了《钦降宝石式样》,命令富商大贾如式为他采办。据统计,自万历十年至万历二十八年,为采买珠宝每年要付银120多万两,相当于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神宗死后,大量珠宝被随葬入定陵,1958年发掘定陵之时,这些珠宝又重见天日,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件在定陵中出土的镶珠宝三棱形金带饰就是其中的珍品。带饰的底部为三菱形和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灵芝形圆钮。正中镶嵌猫眼石,四周装饰红,绿宝石及珍珠。此猫眼石晶莹灵动,为世间罕见之奇珍(图8)。
日月神宗对于镶嵌宝石的金器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在首都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金爵,为其生前的御用酒器。金爵腹壁刻浅浮雕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平錾线条流畅潇洒,自然优美。内壁镶了一层极薄的金箔,光亮平滑,便于使用。中心立柱满饰如意云头,插入阳錾宝瓶中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金爵与金托设计构思十分巧妙,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强烈的稳定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9)。
在众多的嵌宝石金器中,笔者最喜欢这件嵌宝石桃形金杯,此杯将珠宝与金器巧妙结合。杯体为剖开的半个仙桃,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全器构思精巧,制作考究、红、蓝、黄三色相互辉映,给本来因缺少纹样而略显单调的器物增添了富丽的效果,显得华美而不失情趣(图10)。
明清时期的金首饰把金、银、珍珠、宝石等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饰品绚丽多姿、豪华精美的风采。在万贵妇之父的墓葬中,有一件嵌宝石葵花型金簪,分三层纹饰,采用锤、拉丝、盘烧、錾刻、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技法制成;花瓣是用纤细如丝的金丝盘绕而成,均匀厚重,中心镶嵌的黄色碧玺晶莹剔透,周围环绕着16颗红兰宝石,三色宝石交相辉映,更展示出金簪的华丽富贵。明代金饰品追求纤细、豪华,实用的风格,与当时宫廷内后妃们的服装,发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图11)(图12)。
金皮玉骨 镶玉金器
在2008年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带动下,“金镶玉”饰品成为时尚的新宠。“金镶玉”的诞生与传国玉玺和氏璧有关。所谓“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玉就是和氏璧,它被作为传国玉玺,到王莽篡权,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王莽无奈,只有让工匠将黄金补足玉玺摔掉的一角。从此,金镶玉成了和氏璧的代称。
金镶玉工艺,在汉代以前就有,中国人爱玉,将之比喻为君子。而金与玉的结合,被认为是富贵,完美的象征,所谓“金玉良缘”。但金与玉镶嵌在一起,并不简单。在玉石表面刻槽很难,金丝又太软,很容易脱落。古人说有眼不识金镶玉,也延伸为这个工艺看上去不起眼,但做起来难度很大,不是行家看不出好来。要把金丝镶嵌到玉石里,使两者浑然一体。做金镶玉,最难的是金和玉的结合。玉石质地坚硬,开出槽后,黄金既要和槽口齐平,摸上去没有明显的凹凸感,同时,金丝还要能在玉石中长期保存,不能一碰就脱丝。清代乾隆皇帝爱玉,非常喜欢金镶玉工艺的器具。在这一时期,金镶玉工艺发展到历史最高峰,以后渐渐衰退。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数百年前的金玉文物依然散发着时尚的光芒。在定陵出土文物中有一件云龙纹金酒注,通体沙地、盖、颈、腹、把、流、高圈足上满錾如意云纹,赶珠龙纹、海水江崖纹等,盖上嵌玉镶宝,以金链与把相系,腹部两侧嵌白玉镂雕盘龙,把内外錾刻灵芝牡丹花纹。该器出自万历棺内,造型端庄华贵,堪称明代金镶玉代表作(图13)。累丝龙纹金玉碗是将金与玉完美结合的代表。弧面形金盖,与白玉碗子母扣合,顶部为嵌红宝石莲花形钮,盖面为三层阶梯状,以镂空云纹为地,饰赶珠龙纹,托盘亦饰云纹与赶珠龙纹。整器构思巧妙,造型规整,纹饰繁复,尽显帝王用器之豪华(图14)。
累丝嵌玉双龙戏珠项圈是在清末重臣荣禄墓中出土的,全器以金为皮,以玉为骨,以金裹玉,形成黄白相间的效果。玉骨8条,或以金嵌宝(嵌物脱落)相隔,或以龙首相隔。主体纹饰龙的刻画最为生动,戏珠龙张口拱珠,双目圆睁、角、发向后;边饰层次多,构图多样,繁复。全器运用了范铸、錾花,累丝,掐丝、炸珠、焊接、镶嵌等诸多工艺,复杂而细腻。(图15)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悉尼歌剧院设计者约翰·乌特松曾经说过,经典的艺术设计能历经时代的考验而经久不衰,精工细作才能实现对质量的顶级追求;真正的创新要比一时的潮流更能抗拒时间的迁移。每个时代的文物精品在当时都是最为时尚的。这些曾经时尚的精美金饰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具有动人心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