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上,经济学家、服装品牌代表、百货行业与资深时尚咨询机构的相关人士聚集一堂,他们就服装品牌建设应具备的新思维、零售商应关注的新趋势、借势北京奥运本土品牌应具有的作为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立足本土优势 熟悉国际规则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林跃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最釜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和产品优势品牌则是软肋。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尽快扭转部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经成为考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本土品牌企业来说,传统的、落后的经营思路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熟悉国际竞争舞台上的运作规则,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准,是这些企业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中国的百货业与服饰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携手共赢?可以肯定蚋一点是,它们需要彼此借势,达成坚实的战略联盟。只有实现紧密的沟通与合作,两个行业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在“制造品牌”与“服务品牌”的领域,孵化出强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鲜钥民族特色的本土品牌。这样的本土品牌,不但有地道的中国味儿,更应拥有立足全球化、适应国际化品牌运作规则的竞争优势。
百货店要学习先进理念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万文英:本土百货店当前的确还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存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需要把它们扔掉,静下心来学习先进的东西。
例如,北京的新光天地就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首先,它教会百货店不要总是寸土寸金。新光天地有一个4000平方米的电器展示厅,很现代化。在那里,展示了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容量为250升的冰箱,但是,如果顾客细问就会发现,它的内藏是500升。由此可见,它是在引导消费,而大陆的百货店,总是希望所有的地方都能卖钱。
第二,百货店要善于活跃卖场的空间。百货店经常搞各种促销活动和社会活动,其实都是在宣传自己,促进经营,但商场里活跃卖场的空间依然显得非常不够。
奥运赐予民族品牌最佳营销舞台
北京北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巍:我长期参加申办、筹办奥运会工作,对于奥运经济有很多感悟。如果把奥运会放大来看,它带来了三个市场。
第一是直接市场。直接市场利润巨大,使许多国家全身心地申办奥运会。其中,电视转播权有10亿元左右的市场,赞助商、合作伙伴、特许经销以及门票收入等还有十几亿元的市场。所以从直接市场来看,奥运市场是不会赔钱的。
第二是间接市场。为了举办奥运会,国家投入了100多亿元用于体育场馆建设,同时,在环境、市政,交通等多个方面也有很大投入。奥运会后,这会形成很大的营销市场。
第三是延伸市场。在后奥运时代,民族品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大有可为。继北京奥运会后,广州申办了亚运会,深圳申办了大运会,上海申办了世博会,如此多的盛会给延伸市场创造了机会。因为,国外观众和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认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而中国品牌要走向国际市场,也需要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延伸市场上,企业可以利用的机会有很多。
事实上,通过本届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我对中国企业树立了三个信心。
首先是品质信心。本届奥运会的比赛器材市场达1.7亿元,其中,中国品牌获得了五成以上的采购权。如果没有奥运会,这些中国品牌就不可能被世界所熟知。
第二,中国品牌受到世界关注,它们有非常强的市场观。通过奥运会短短7年的筹备,在国际品牌网络评选当中,已经有8个中国品牌进入国际行列,这既包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商级别的品牌,例如联想,也包括一些非赞助商品牌。这都说明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市场空间巨大。
第三,中国品牌要走一条既有自己民族特色、又能与国际模式相结合的品牌建设道路。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决非短时间内能成功,这是必须承认的。但是,在奥运会的聚焦作用下,中国品牌应该充分结合民族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力推自己的民族品牌。在这方面,韩国是个很好的例子。1 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韩国通过国际性赛会的聚焦和营销作用,把韩国最好的品牌都亮了出来,加速了一批韩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这值得中国品牌借鉴。
体验式消费越来越受宠
国际时尚咨询机构WGSN谭依玲,零售商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对店铺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研究,以改变商品陈列和销售的方式。也就是说,越来越强调体验消费的重要性。
在某个时尚品牌非常大的店铺内,有可供潜水的水池,还有一间冰室和一间潮湿的房间,可以让顾客在虚拟的环境下体验商品,给顾客的购物增加了许多冒险精神。
另一品牌在首尔的零售店,运用了跳蚤市场的风格,创造出了别出心裁的凌乱美。这个店铺集三种功能于一身,不但卖产品,而且还有一间工作室和一个咖啡馆。店铺内有一名高级厨师、一名著名设计师和一名艺术指导。并且,其产品都努力体现手工制作的优雅风格。
还有一家品牌的专卖店属于生活理念店,它卖不同款式的衣服、各种好玩的东西以及复古家具。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家店铺布置得像酒店大堂,体现出了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理念。当客人来到店里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氛围。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体验式消费的场合,不能仅仅只是摆设,必须要能发挥作用才行。
未来竞争需要两种新思维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欧美和日本,每年GDP增长的70%是依靠消费拉动的,而在中国,这个比率当前只有30%左右。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大约一半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大一部分走向外销市场,因为,国内市场消费对于产业的拉动不足。
在深圳,从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大概需要的时间是180天,最快的也需要100天左右。而ZARA完成这一切,只需要12天,其速度是中国企业的15倍。
ZARA的思维是创新的。ZARA奉行这样的原则,消费者需要什么它不一定能捉摸清楚,但是,能卖出去的,销售比较好的产品就应该是消费者比较喜欢的。所以,它常常依据共性、依据服装销售趋势的变化,稍做修改,进行设计。
例如,某类衣服,前天热卖了12件,昨天热卖了6件,今天热卖了7件。这时候,ZARA就会根据这些热卖的衣服的共性进行设计。共性有哪些7都是深色系的。还有,热卖了12件的是4个纽扣,热卖了6件的是3个纽扣,热卖了7件的是两个纽扣。依此推断,新款的衣服应该是深色系的,而且只有 一个纽扣。然后,ZARA会在市场的消费口味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迅速地把新款衣服推向市场,这也正是ZARA的款式为何如此新潮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从这几年开始,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全世界产业的营销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时代。
以芭比娃娃为例。一个芭比娃娃在中国广东地区的出厂价是1美元,但到了美国的沃尔玛,零售价可以达到9.99美元。这中间约9美元的差价是通过六大环节创造出来的,这六大环节分别是“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若再加上生产加工环节,我们把它形象地叫做“6+1”。而在这个约10美元的整条产业链当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例通常只有2.5%。由此分析,劳动力成本在整条产业链中的分量其实并不重要。
我们习惯性地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在这背后,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当前的竞争力还只是停留在“6+1”当中的“1”那个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在这种格局下,中国企业每生产出1美元的产品,就为美国企业创造出近9倍的利润,原因就是,美国企业掌握着整条产业链当中最有价值的“6”的部分。
我们谈产业升级,其实就意味着要逐渐掌握“6+1”中的“6”的环节,而不是继续在“1”上下工夫。
具体到纺织服装产业,这个产业有没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都归不同的企业掌握。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它缺乏系统化地整合。所以当前中国企业更应该以构建系统为目标,而不应该只是关注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环节。
品牌须持续苦练内功
深圳市凯信时装有限公司总裁孙权良:中国的服装品牌、包括女装品牌要想更好地发展,光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商业环境的配套发展与支持。当前,服饰品牌进驻百货店的准入门槛非常高。即使进去以后,还要面对高额的租金、比较高的返点、经营业绩考核等一系列考验,品牌的压力非常大。
我经常去国外市场看商场,看它们的经营风格、楼层设置、货品陈列等。中国的百货店与国外的百货店的经营模式很不相同。国外的百货店,对品牌负有经营的职责,它们都有各自的买手,会依据百货店自身的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百货店定位和风格的品牌,会依据自身的风格布置品牌的陈列、产品的搭配等。很多百货店,它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品牌,它们会给品牌下单。
在欧洲、日本、韩国,它们的百货店对于自己的本土品牌都非常重视,非常认可。在商场非常好的位置,只安排自己的自主品牌,尤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当然,中国的商场有自己的苦衷,它们也得面对各种经营业绩的考核。所以,它们都愿意引进国外品牌。从商场的角度考虑,引进国外品牌无可厚非,因为很多国外品牌确实形象比较好,能创造非常好的销售业绩。但是,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其实,深圳的许多女装品牌,在商场创造的销售业绩、创造的平效比可能并不比国外品牌差多少。
中国的服装品牌当前仍然处于继续成长阶段,只有各方合力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本土品牌才可能更迅速更健康地成长。作为服装品牌,也需要不断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不断变得强大起来。我们要以把自己塑造成国际品牌为最高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前进。最终,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强大去和商场谈判。品牌只有变得更强大,才能为商场创造更多的销售业绩。
立足本土优势 熟悉国际规则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林跃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最釜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和产品优势品牌则是软肋。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尽快扭转部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经成为考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本土品牌企业来说,传统的、落后的经营思路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熟悉国际竞争舞台上的运作规则,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准,是这些企业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中国的百货业与服饰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携手共赢?可以肯定蚋一点是,它们需要彼此借势,达成坚实的战略联盟。只有实现紧密的沟通与合作,两个行业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在“制造品牌”与“服务品牌”的领域,孵化出强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鲜钥民族特色的本土品牌。这样的本土品牌,不但有地道的中国味儿,更应拥有立足全球化、适应国际化品牌运作规则的竞争优势。
百货店要学习先进理念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万文英:本土百货店当前的确还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存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需要把它们扔掉,静下心来学习先进的东西。
例如,北京的新光天地就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首先,它教会百货店不要总是寸土寸金。新光天地有一个4000平方米的电器展示厅,很现代化。在那里,展示了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容量为250升的冰箱,但是,如果顾客细问就会发现,它的内藏是500升。由此可见,它是在引导消费,而大陆的百货店,总是希望所有的地方都能卖钱。
第二,百货店要善于活跃卖场的空间。百货店经常搞各种促销活动和社会活动,其实都是在宣传自己,促进经营,但商场里活跃卖场的空间依然显得非常不够。
奥运赐予民族品牌最佳营销舞台
北京北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巍:我长期参加申办、筹办奥运会工作,对于奥运经济有很多感悟。如果把奥运会放大来看,它带来了三个市场。
第一是直接市场。直接市场利润巨大,使许多国家全身心地申办奥运会。其中,电视转播权有10亿元左右的市场,赞助商、合作伙伴、特许经销以及门票收入等还有十几亿元的市场。所以从直接市场来看,奥运市场是不会赔钱的。
第二是间接市场。为了举办奥运会,国家投入了100多亿元用于体育场馆建设,同时,在环境、市政,交通等多个方面也有很大投入。奥运会后,这会形成很大的营销市场。
第三是延伸市场。在后奥运时代,民族品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大有可为。继北京奥运会后,广州申办了亚运会,深圳申办了大运会,上海申办了世博会,如此多的盛会给延伸市场创造了机会。因为,国外观众和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认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而中国品牌要走向国际市场,也需要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延伸市场上,企业可以利用的机会有很多。
事实上,通过本届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我对中国企业树立了三个信心。
首先是品质信心。本届奥运会的比赛器材市场达1.7亿元,其中,中国品牌获得了五成以上的采购权。如果没有奥运会,这些中国品牌就不可能被世界所熟知。
第二,中国品牌受到世界关注,它们有非常强的市场观。通过奥运会短短7年的筹备,在国际品牌网络评选当中,已经有8个中国品牌进入国际行列,这既包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商级别的品牌,例如联想,也包括一些非赞助商品牌。这都说明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市场空间巨大。
第三,中国品牌要走一条既有自己民族特色、又能与国际模式相结合的品牌建设道路。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决非短时间内能成功,这是必须承认的。但是,在奥运会的聚焦作用下,中国品牌应该充分结合民族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力推自己的民族品牌。在这方面,韩国是个很好的例子。1 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韩国通过国际性赛会的聚焦和营销作用,把韩国最好的品牌都亮了出来,加速了一批韩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这值得中国品牌借鉴。
体验式消费越来越受宠
国际时尚咨询机构WGSN谭依玲,零售商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对店铺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研究,以改变商品陈列和销售的方式。也就是说,越来越强调体验消费的重要性。
在某个时尚品牌非常大的店铺内,有可供潜水的水池,还有一间冰室和一间潮湿的房间,可以让顾客在虚拟的环境下体验商品,给顾客的购物增加了许多冒险精神。
另一品牌在首尔的零售店,运用了跳蚤市场的风格,创造出了别出心裁的凌乱美。这个店铺集三种功能于一身,不但卖产品,而且还有一间工作室和一个咖啡馆。店铺内有一名高级厨师、一名著名设计师和一名艺术指导。并且,其产品都努力体现手工制作的优雅风格。
还有一家品牌的专卖店属于生活理念店,它卖不同款式的衣服、各种好玩的东西以及复古家具。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家店铺布置得像酒店大堂,体现出了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理念。当客人来到店里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氛围。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体验式消费的场合,不能仅仅只是摆设,必须要能发挥作用才行。
未来竞争需要两种新思维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欧美和日本,每年GDP增长的70%是依靠消费拉动的,而在中国,这个比率当前只有30%左右。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大约一半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大一部分走向外销市场,因为,国内市场消费对于产业的拉动不足。
在深圳,从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大概需要的时间是180天,最快的也需要100天左右。而ZARA完成这一切,只需要12天,其速度是中国企业的15倍。
ZARA的思维是创新的。ZARA奉行这样的原则,消费者需要什么它不一定能捉摸清楚,但是,能卖出去的,销售比较好的产品就应该是消费者比较喜欢的。所以,它常常依据共性、依据服装销售趋势的变化,稍做修改,进行设计。
例如,某类衣服,前天热卖了12件,昨天热卖了6件,今天热卖了7件。这时候,ZARA就会根据这些热卖的衣服的共性进行设计。共性有哪些7都是深色系的。还有,热卖了12件的是4个纽扣,热卖了6件的是3个纽扣,热卖了7件的是两个纽扣。依此推断,新款的衣服应该是深色系的,而且只有 一个纽扣。然后,ZARA会在市场的消费口味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迅速地把新款衣服推向市场,这也正是ZARA的款式为何如此新潮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从这几年开始,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全世界产业的营销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时代。
以芭比娃娃为例。一个芭比娃娃在中国广东地区的出厂价是1美元,但到了美国的沃尔玛,零售价可以达到9.99美元。这中间约9美元的差价是通过六大环节创造出来的,这六大环节分别是“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若再加上生产加工环节,我们把它形象地叫做“6+1”。而在这个约10美元的整条产业链当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例通常只有2.5%。由此分析,劳动力成本在整条产业链中的分量其实并不重要。
我们习惯性地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在这背后,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当前的竞争力还只是停留在“6+1”当中的“1”那个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在这种格局下,中国企业每生产出1美元的产品,就为美国企业创造出近9倍的利润,原因就是,美国企业掌握着整条产业链当中最有价值的“6”的部分。
我们谈产业升级,其实就意味着要逐渐掌握“6+1”中的“6”的环节,而不是继续在“1”上下工夫。
具体到纺织服装产业,这个产业有没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都归不同的企业掌握。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它缺乏系统化地整合。所以当前中国企业更应该以构建系统为目标,而不应该只是关注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环节。
品牌须持续苦练内功
深圳市凯信时装有限公司总裁孙权良:中国的服装品牌、包括女装品牌要想更好地发展,光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商业环境的配套发展与支持。当前,服饰品牌进驻百货店的准入门槛非常高。即使进去以后,还要面对高额的租金、比较高的返点、经营业绩考核等一系列考验,品牌的压力非常大。
我经常去国外市场看商场,看它们的经营风格、楼层设置、货品陈列等。中国的百货店与国外的百货店的经营模式很不相同。国外的百货店,对品牌负有经营的职责,它们都有各自的买手,会依据百货店自身的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百货店定位和风格的品牌,会依据自身的风格布置品牌的陈列、产品的搭配等。很多百货店,它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品牌,它们会给品牌下单。
在欧洲、日本、韩国,它们的百货店对于自己的本土品牌都非常重视,非常认可。在商场非常好的位置,只安排自己的自主品牌,尤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当然,中国的商场有自己的苦衷,它们也得面对各种经营业绩的考核。所以,它们都愿意引进国外品牌。从商场的角度考虑,引进国外品牌无可厚非,因为很多国外品牌确实形象比较好,能创造非常好的销售业绩。但是,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其实,深圳的许多女装品牌,在商场创造的销售业绩、创造的平效比可能并不比国外品牌差多少。
中国的服装品牌当前仍然处于继续成长阶段,只有各方合力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本土品牌才可能更迅速更健康地成长。作为服装品牌,也需要不断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不断变得强大起来。我们要以把自己塑造成国际品牌为最高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前进。最终,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强大去和商场谈判。品牌只有变得更强大,才能为商场创造更多的销售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