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早期形态的探寻:锡伯族两种“秧歌儿”比较研究

来源 :剧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歌”“汗都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人口中都被称为“秧歌儿”,但这两种“秧歌儿”却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汗都春是指乾隆年间部分锡伯族西迁伊犁之后,在与历史上移居惠远、伊宁等处的陕西、甘肃等地的汉族、回族长期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在向他们学习了源自西北地区的俗曲、小调、曲艺、戏曲之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与特征的戏曲艺术形式.锡伯族秧歌是指由西迁的锡伯族军民从东北地区带到伊犁地区的东北秧歌,在当地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变化形成的带有地域性锡伯族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对锡伯族秧歌与汗都春在音乐特征、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以及文化功能上的比较,分析二者间的异同,厘清这两种艺术形式.
其他文献
舞台美术设计是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华戏曲讲究“虚拟性、写意性”,舶来品话剧讲究“规定情境”,而这些戏剧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舞台美术的参与.从戏
期刊
由于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大众文化消费形式的出现,以及城乡生活环境的变化,传统戏剧、曲艺的观众群体逐渐流失,造成了传承人的严重缺失,许多剧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戏剧
3656公里,这是广西柳州到黑龙江哈尔滨的距离.采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向阳老师时,她刚刚从三千里之外返回.此次,作为大型现代彩调剧《向人民报告》的艺术指导,王向阳以她深
期刊
一位大学生问田青:“虽然你说昆曲怎么怎么好,但现在只是老年人喜欢.我们青年人不喜欢,那昆曲现在应该怎么办?”田青说:“第一,你也会老的.第二,昆曲已经等了你六百年,不在乎
期刊
本文从沉浸式戏剧《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观剧体验出发,从对沉浸式戏剧这一研究对象的概念研究入手,分析沉浸式戏剧常用的策略及其效果与意义,试图给予国内沉浸式戏剧研究及实